科研产出
镍铜砷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性状.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咀村冶炼厂附近下风向遭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调查的方法对其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重金属(Zn,Pb,Cd,Cr,Cu,Ni,As,Hg)、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在0~2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依次为15.4%、30.8%和38.5%;在20~4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均为7.7%.(2)Pb、Hg、Ni、Cu、Cd、As与细菌、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呈负相关关系;Cr与放线菌和真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Zn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细菌与放线菌生物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Pb、Zn和Cr为主导土壤生物学性状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依次为72.4%、16.2%和4.9%.在铜镍砷复合污染区,过氧化氢酶活性对重金属Cu、Ni、Cd、As较为敏感,可作为该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0个玉米新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与产量的排序为:叶面积>穗位高>叶片数>棒长>棒重>株高>保绿度>茎粗>棒粗>黄叶片数;对玉米各农艺性状之间进行比较,得出各农艺性状权重排序为:穗位高>棒重>叶片数、叶面积>棒长>株高>保绿度>茎粗>棒粗>黄叶片数。研究表明,根据加权关联度数值大小,豫青贮23号、兴达101排在前2位,可以作为示范推广品种。


马铃薯长期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19年基于ITS高通量测序研究马铃薯/春小麦/碗豆轮作(R)、马铃薯连作1 a(C1)、3 a(C3)、5 a(C5)、7 a(C7)和9 a(C9)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菌群丰度和Chao1显著增加,C7和C9马铃薯土壤真菌菌群丰度最高,R土壤真菌菌群丰度最低,C7和C9真菌群落的相似度较高,C7、C9处理与R处理的真菌群落相似度低,C1、C3、C5的真菌群落结构介于C7、C9与R之间;土壤真菌群落的相似度在纲水平上分为两类,C7和C9为一组,R、C1、C3、C5为一组;在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农田土壤中,共检测到273个真菌属,其中有13个真菌属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青霉菌(Penicillium)在C5、C7和C9土壤中数量显著高于R,绿僵菌属(Metarhizium)在C5、C7、C9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C1、C3,镰刀菌属(Fusaruim)在C5中相对丰度达最高,显著高于R、C1、C3以及C7、C9;马铃薯连作5 a后引起农田真菌群落分布发生变化.青霉菌、绿僵菌属在长期连作农田中大量富集,镰刀菌属数量下降,连作障碍程度趋于减缓.


土壤熏蒸、微生物菌剂及不同肥料配施对温室辣椒连作障碍的治理效果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在连作障碍严重的温室土壤上设置高钾复合肥+有机肥+EM菌(FYEM)、土壤熏蒸+EM菌(XEM)、土壤熏蒸+有机肥+EM菌(XYEM)、土壤熏蒸+农家肥+EM菌(XNEM)、土壤熏蒸+秸秆+EM菌(XJEM)、空白对照(CK1)和当地传统施肥(CK2)等7个处理,评价其对辣椒生物学性状、生物量、产量、土壤pH及土传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FYEM处理在辣椒株高、茎粗、生物量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在产量形成方面XYEM处理最高,达到6105.7 kg·(667 m2)-1,FYEM处理次之,为5895.2 kg·(667 m2)-1,分别比CK2增产11.8%和8.0%,比CK1增产43.8%和38.9%.各处理的土壤pH值在8.28~8.35之间.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辣椒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坐果期XYEM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65.17%.综合分析,采用威百亩进行土壤熏蒸处理,配施有机肥和EM菌剂,能够促进辣椒生长,提高产量,有效减轻疫病的发生危害,缓解温室辣椒连作障碍.
关键词: 土壤熏蒸 微生物菌剂 有机肥 日光温室 辣椒 连作障碍


微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微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黄瓜产量的影响,为黄瓜生产中化肥减量及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黄瓜“甘丰袖玉”为试材,设置100%化肥(2 400kg/hm2,T1)、60 kg/hm2微生物菌肥+80%化肥(T2)、60 kg/hm2微生物菌肥+60%化肥(T3)、60 kg/hm2微生物菌肥+40%化肥(T4)、对照(T5,不施任何肥料)、单施微生物菌肥(60 kg/hm2,T6) 6个施肥处理,于黄瓜拉秧后采集土样,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及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的优势菌及其相对丰度进行比较,并基于细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基于细菌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比较了不同处理的黄瓜产量。[结果]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其中T4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也有差异,随着微生物菌肥比例的增加,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链球菌科、乳球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T3处理优势菌的相对丰度占比总体较高。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菌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组成,而门水平基本组成保持稳定。各处理黄瓜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1>T6>T5,表明微生物菌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黄瓜产量。[结论]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促进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消除化肥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在黄瓜生产中用微生物菌肥(60 kg/hm2)替代20%~40%的化肥,能够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一种由粉红粘帚霉引起的青稞根腐病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根腐病在青稞生产中的危害日趋严重,阻碍了青稞根腐病的有效防控及青海省青稞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对青稞根腐病的研究甚少且病原菌不详.[目的]明确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危害、病原及致病性,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青稞根腐病病原,通过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烧杯水琼脂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共分离得到4株青稞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为Clonostachys rosea,有较强的致病性且致病性差异显著,经柯赫氏法则验证为青稞根腐病病原菌,并且是一种新的青稞根腐病病原,该类根腐病也是一种新的根腐类病害,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结论]Clonostachys rosea可引起青稞根腐病且致病性强.
关键词: 青稞;Clonostachys rosea;根腐病;致病性


玉米种质抗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鉴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畜健康。选育和利用优良的抗穗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法,在北京昌平和海南三亚2个试验点,对34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的鉴定与评价。综合分析2个试验点的抗性鉴定数据表明,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分别为1、43、106、147和49份,占总鉴定材料的0.3%、12.4%、30.6%、42.5%和14.2%;对禾谷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分别为10、32、55、79和170份,占比分别为2.9%、9.3%、15.9%、22.8%和49.1%。对2种镰孢穗腐病同时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种质共45份,其中1份(15-TL-1224)高抗2种穗腐病、2份(PT351-1、18-QTL-25)对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和抗病,18-QTL-04、18-YJY-18、18-YJY-02、18-HDY-14种质同时表现抗病,是难得的抗穗腐病资源。对上述45份抗病种质和144份感病材料进行的2种穗腐病抗性相关性分析表明,45份抗病种质对2种穗腐病的抗性相关系数为0.24,144份感病材料对2种穗腐病抗性的相关性系数为-0.16。4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其中41份抗性材料中扩增出18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00%,平均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7556、7.692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6596、1.44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6,变幅为0.0513~1.0000。通过UPGMA聚类分析,41份抗病材料被划分为7个类群,分别是美国现代杂交种中B群种质(PB)、兰卡斯特(Lan)、未知类群、美国现代杂交种中A群种质(PA)、旅大红骨(LRC)、衣阿华坚秆综合种(BSSS)和塘四平头(TSPT),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PA类群和PB类群包含的抗病种质最多。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穗腐病抗病育种中抗源的选择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种质 拟轮枝镰孢穗腐病 禾谷镰孢穗腐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甘肃省马铃薯粉痂病品种抗病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马铃薯粉痂病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引起的粉痂病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马铃薯不同品种对粉痂菌的抗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是控制该病扩散蔓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对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粉痂病抗病性及田间防治药剂开展了系统研究,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2个品种块茎上均可感染粉痂病,发病率为25.00%~100.00%,病情指数为6.67~68.33,平均病情指数为29.45.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综合评价,'冀张薯12号'对粉痂病有较好的抗性.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和0.3%四霉素水剂50倍液播前种薯浸种处理均对马铃薯粉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0.50%和60.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3%四霉素水剂30倍液和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倍液于马铃薯花期时进行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效分别为56.00%和52.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甘肃省马铃薯粉痂病发生严重区域建议种植'冀张薯12号',生产中可使用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50倍液播前种薯浸种处理或0.3%四霉素水剂30倍液、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倍液花期灌根处理,降低粉痂病的发生率和严重度.
关键词: 马铃薯;粉痂病;抗病性;药剂筛选


日粮中不同藜麦添加水平对芦花鸡肉品质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日粮中不同藜麦添加水平对芦花鸡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选取49日龄健康脱温芦花鸡150只,随机分为5组:不添加藜麦及其副产物的对照组(CK)和添加4%(Q4)、8%(Q8)、12%(Q12)的藜麦籽实(原粮)及12%藜麦糠(QS)的处理组,饲喂75 d后屠宰并取胸肌和腿肌样品,测定肉品质、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胸肌Q12组45 min肉色(亮度L?、黄度b?),Q4、QS组剪切力、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及各试验组的失水率均显著低于CK组(P<0.05);Q8、QS组红度a?和QS组熟肉率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标准化评分表明Q12组胸肌肉品质最好;腿肌Q4、Q12组亮度L?(45 min、24 h),Q12组黄度b?(45 min)、滴水损失,Q4组剪切力,Q8、Q12、QS组蒸煮损失均显著低于CK组(P<0.05);而Q8、QS组45 min肉色(红度a?)则显著高于CK组(P<0.05);标准化评分结果表明,Q8组腿肌肉品质最好;Q8组胸肌水分、Q4组腿肌粗灰分及各试验组胸肌、腿肌粗蛋白均显著高于CK组(P<0.05);胸肌Q12组铜元素含量,腿肌Q8组钙元素、Q12组锰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藜麦对芦花鸡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添加8%藜麦籽实对肉品质改善效果更佳.
关键词: 藜麦 芦花鸡 肉品质 肌肉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标准化评分


硒肥浸种对低温胁迫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武2177玉米新品系为材料,种子经1∶25和1∶50两种稀释倍数的生物有机硒肥料浸泡48h,在恒温光照培养箱10℃低温下冷浸7 d后再25℃发芽7 d,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有机硒肥引发种子经低温胁迫后,显著提高了玉米种子发芽率及幼苗和根系生长。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1∶50稀释倍数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率、茎叶长度、主根长度提高了16.3%、50.0%、105.2%,根干重、根冠比提高121.7%、85.0%。有机肥硒肥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和茎叶活力指数,使主根、茎叶生长呈现尖峰分布,增加了种子发芽整齐度。因此,1∶50稀释倍数的硒肥浸种48 h增强了低温胁迫下玉米种子的抗逆性,具有显著的促根壮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