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酵母培养物对黑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黑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8只85日龄的黑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羊,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g/kg酵母培养物.预试期10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试验2组和试验3组黑山羊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黑山羊对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黑山羊对日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肌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黑山羊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肉品质,且以10g/kg添加量为宜.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黑山羊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肉品质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地群落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地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调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3个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的植被情况,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全氮、全磷、全钾、土壤pH值、全盐、容重、孔隙度、粒径等理化性质,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4种酶活性,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碌曲县、夏河县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呈降低趋势,而合作市轻、中度退化草地的多样性较高,重度退化草地最低,同时,植被的高度、盖度及草产量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孔隙度及粉粒总体呈降低趋势,土壤pH值、全盐、容重、黏粒及砂粒呈升高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升高.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植被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黄芩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芩叶斑病的病原种类,筛选有效的杀菌剂,本研究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黄芩主产区采集黄芩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rDNA转录间隔区(rDNA-ITS)、过敏原基因(Alt a1)、质膜腺苷三磷酸基因(ATPase)和组蛋白基因(His 3)4个基因序列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引起陇西县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中细极链格孢为优势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的抑菌作用最强,对茄链格孢(A.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EC50分别为0.06和0.04 mg·L-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茄链格孢(A.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是引起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可为科学诊断该病害、研究其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河西绿洲灌区间作绿肥及其不同利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间作不同绿肥及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生产效益.[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该试验为河西绿洲灌区的典型种植模式,至取样时试验已进行12年.与玉米间作的绿肥作物包括针叶豌豆、甜豌豆、草木樨,每种绿肥均采用压青与根茬还田两种方式,以玉米单作为对照(CK).测定了玉米和绿肥生物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养分吸收累积量,同时取0—20?cm土样测定基础理化性质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在2020年草木樨(压青,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压青)及甜豌豆(压青)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CK相比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06%、16.74%、13.99%、9.86%,且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处理间的玉米产量年际变异系数差值最小.草木樨压青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之间作的玉米株高、穗粗、穗长、穗粒数、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高于CK.针叶豌豆压青和甜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无机氮、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15.39%~22.48%、9.61%~15.92%.针叶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全氮和玉米籽粒氮累积量最高,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12.70%和76.89%.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显著提升了13.46%~45.03%,甜豌豆压青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19.75%.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和脲酶活性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值位列前3名,分别为41.08%、10.15%和12.24%.[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绿肥间作体系下,草木樨压青或者根茬还田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压青还田的效果优于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还田提升玉米产量的效果虽不如草木樨,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培肥土壤.
关键词: 玉米;绿肥;还田方式;产量;土壤肥力


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马铃薯光合效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枯萎病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幼苗期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后,统计抗病品种陇薯10号和感病品种新大坪的病情指数,并测定叶绿素含量、光合及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30 d后马铃薯表现出枯萎病症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叶绿素a含量降幅最大,抗病品种陇薯10号比对照降低9.64%,感病品种新大坪比对照降低14.24%.尖孢镰刀菌侵染后马铃薯光合效率显著降低,侵染30 d后,抗病品种陇薯10号净光合速率比对照降低39.56%,感病品种新大坪比对照降低47.13%.病株的光响应曲线参数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都显著提高;而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缩小了马铃薯对光能的利用有效范围.病株CO2响应曲线参数CO2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病株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反而升高,说明碳同化过程受到尖孢镰刀菌的限制.暗适应下的初始荧光、最小荧光、最大荧光、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光适应下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导致PSII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减弱,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的降低导致了光化学转化效率降低,从而使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降低.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株高、主茎数、结薯数量、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且抗病品种陇薯10号的这些指标降低幅度小于感病品种新大坪.陇薯10号发病株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等参数降低幅度都小于新大坪.
关键词: 马铃薯 尖孢镰刀菌 叶绿素 光合效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藜麦副产物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关键风味物质评价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这些物质对其品质和风味形成的作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确定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采用面积归一法获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由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定对各种副产物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总计测出47种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29、36、35和32种;4种副产物中共有挥发性物质18种,其中醛、醇和酮类分别为6、2和2种,烯烃、芳香类、脂肪酸类分别为3、2和1种,其他类有2种.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6、5、6和8种,癸醛、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正辛醛是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共同含有的关键风味物质.研究表明,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对提高藜麦适口性、改善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产生积极作用.醛类等关键性风味物质使秕谷、糠、麸皮和秸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对形成各种副产物总体风味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藜麦副产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挥发性成分 关键风味物质


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4%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供试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2.88%~97.37%和78.14%~93.23%,产量分别为8 869.5~9 387.0 kg/hm~2和8 689.5~9 216.0 kg/hm~2,较清水对照的增产幅度分别为2.7%~8.7%和5.0%~11.3%。与对照药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相比,供试药剂防效分别提高16.1~21.2个和22.3~36.8个百分点,增产幅度分别为2.1%~8.1%和3.0%~9.3%。


自走式藜麦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藜麦机械化收获水平,解决普通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时损失大、含杂高、喂入不畅等问题,本文针对收获期藜麦植株特性,设计了一种大型自走式藜麦联合收割机。该机采用扩口式小行距链齿喂入割台、组合式纵轴流脱粒滚筒、专用编织筛凹板、双层往复式异向振动筛等装置,配合宽体过桥、脱粒滚筒无极变速调节和大脱分空间设计实现藜麦的顺畅喂入与高效脱粒分离,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分析与仿真,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藜麦籽粒含水率为14.42%时,脱净率为96.83%、含杂率4.41%、破损率0.2%、割台损失率1.14%、夹带损失率1.73%,清选损失率1.09%、飞溅损失率0.16%、总损失率4.13%。作业期间机具运行平稳,满足藜麦机械化收获要求,可以作为藜麦联合收割机使用,本文可为藜麦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提供运一定参考。


生物有机肥对黄芪品质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生物有机肥料HZ-24在黄芪道地产区提质增产的效果,为生物有机肥料HZ-24在黄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蒙古黄芪为研究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化肥整体减量20%(J)、化肥整体减量20%+生物有机肥料HZ-24(HZ)4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料HZ-24对黄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养分以及黄芪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Z处理与T处理相比对黄芪的产量无显著影响,HZ处理与J处理相比黄芪产量增加7%;HZ处理与CK、T和J处理相比黄芪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增加11.92%、9.04%和8.96%,铵态氮分别增加51.37%、16.52%和27.5%,有效磷分别增加44.17%、18.92%和18.20%,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1.88%、26.32%和18.63%;HZ与T处理相比,黄芪根中的甲苷含量提高17.8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提高13.28%;HZ与CK处理相比未知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占比少60.53%,HZ与T处理相比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少14.88%.变形菌门中的Dongia属、Ferruginibacter属、单胞菌属(Arenimonas)、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Bryobacter属、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鞘脂菌属(Sphingobium)、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HZ处理的优势菌属,因此,施用生物有机肥HZ-24可以显著改变黄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改善黄芪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加黄芪根际土壤养分,从而提高黄芪品质.
关键词: 黄芪 土壤细菌群落 生物有机肥料HZ-24 养分 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