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国内外转基因与基因编辑作物监管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转基因与基因编辑作物监管现状,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等网站检索2004—2022年转基因及基因编辑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我国现阶段关于转基因作物、农业用基因编辑作物的安全评价体系,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基因及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模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各国针对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态度及实践存在较大差异,对基因编辑技术很多国家调整了立法或发布了新规。2022年,《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的商业化进程。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及国外的经验,针对目前我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进程存在的审批流程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结合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的科研及管理政策,建议监管机构和学术团体应密切交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快推动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 作物 转基因 基因编辑 安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豌豆地方资源抗白粉病鉴定及er1等位基因挖掘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防治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是应用抗病品种。对20个甘肃地方豌豆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表型和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20个品种中,6个表现高抗(HR),10个品种表现抗病(R),4个品种表现中抗(MR);5个与豌豆抗白粉病基因er1连锁的SCAR标记将20个豌豆品种(系)区分为4个标记基因型。迄今,2个隐性抗白粉病基因er1、er2和一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Er3已在豌豆中被鉴定,其中er1基因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品种培育。er1基因隶属MLO基因家族,其抗性由豌豆PsMLO1基因座位功能丧失产生。每个er1等位基因都对应着不同的PsMLO1同源基因突变位点和模式。PsMLO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6个高抗豌豆品种含有3个已知的er1等位基因(er1-2, er1-6, er1-7)。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提高对甘肃地方抗病资源的认识和豌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工具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豌豆白粉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等位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绿肥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不同长期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门、属水平上的变化,探明长期施用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绿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施肥条件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土壤优势菌群,绿肥处理的放线菌门丰度最高(29.94%),农家肥处理最低(22.95%);秸秆还田处理的变形菌门丰度最高(22.32%),对照处理最低(18.8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各个处理中的相对丰富度较高,分别为13.39%~19.71%、10.85%~14.56%、3.54%~12.98%.长期施用绿肥有效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以及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的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综上可知,长期施用绿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增强土壤抵御土传病害的能力.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微生物 长期定位试验 群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控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候选基因Zmdle1的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株高是玉米株型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不仅与玉米籽粒的机械化收获及抗倒伏相关,也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因此,挖掘玉米株高 QTL/基因并解析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育种价值,定位一个新的玉米矮秆基因 ZmDLE1,阐明其生物学功能,为加速改良玉米的株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育玉米骨干自交系 LY8405,M2后代分离获得一个单基因调控隐性遗传的玉米矮秆低穗位突变体,M3、M4后代能稳定遗传,命名为 dwarf and low ear mutant1(Zmdle1),通过与 Mo17 杂交构建 F2分离群体,借助极端性状混池测序分析法(BSA-seq)及目标区段重组交换鉴定的方法,基于 Mo17 参考基因组对目标区段内的基因进行挖掘和功能注释,定位候选基因。【结果】开展了 Zmdle1 表型鉴定,突变体 Zmdle1 苗期表型与对照 LY8405 无显著性差异,成熟期植株株高和穗位高较 LY8405 分别降低 87.2 和 55.4 cm,为 35.0%和 62.9%,差异极显著。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穗下节间数减少及节间细胞长度缩短是导致 Zmdle1 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利用 F2:3遗传群体,进行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后代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分离比例符合 3:1(χ~2=2.854),说明突变基因为细胞核遗传的单隐性基因。因此,根据 BSA-seq 结果,将候选基因 ZmDLE1 初步定位在玉米第 1 染色体 Bin1.09-1.10 区段约 15 Mb 区间内,进一步利用 Mo17 和Zmdle1 重测序结果开发多态性分子标记,通过图位克隆手段精细定位目标基因,最终将候选基因定位到约 600 kb 大小区间,该区间内有 16 个候选基因。比对重测序数据,发现 Zm00001d033231 在第 2062位置碱基 G 变成 A,导致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丝氨酸,且转录水平表达比 LY8405 极显著降低,Zm00001d033234 第 223 位置碱基由 T变成C,导致第75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脯氨酸,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通过对该候选区段群体关联分析及功能注释发现Zm00001d033231 和Zm00001d033234均与玉米生长发育相关。【结论】定位到第 1 染色体末端 Bin1.09区段候选基因 ZmDLE1,有效调控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精细定位缩小目标区段至600 kb区间内 Zm00001d033231 与株高显著关联。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BSA-seq 基因定位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西地区红皮洋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种子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丰富甘肃省河西地区红皮洋葱种质资源,对14份红皮洋葱种质资源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3.20%~65.88%之间,其中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10%,红皮洋葱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洋葱鳞茎单重与鳞茎纵径、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洋葱11个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纳为株型、产量和鳞茎表观性状3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9%;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5时将14份红皮洋葱种质划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群有6份种质资源,可作为优种质进一步筛选利用。

关键词: 红皮洋葱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梨树日灼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北方园艺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梨树日灼病是甘肃梨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该研究从梨树日灼病的发生类型、主要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和目前生产上主要应用的防治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当地梨生产中该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日灼病 发病原因 防治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胡麻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胡麻对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治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明确甘肃省胡麻白粉病的病原菌及胡麻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很重要。利用前期EMS诱变获得的抗白粉病种质H99-2,以H99-2和高感材料D367作为亲本,经过杂交、自交、回交组成六世代群体,结合形态学观察、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甘肃胡麻白粉病病原菌,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胡麻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集自甘肃4个地区的胡麻白粉病病原菌均为泽漆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euphorbiae-helioscopiae),在进化上与日本大戟、伊朗和英国的胡麻白粉病菌高度同源。以H99-2和D367为亲本构建的群体对白粉病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共同控制胡麻对白粉病的抗性,均可降低病情指数,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之外,一定程度上抗病性还受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影响。

关键词: 胡麻 白粉病 病原菌 系统发育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芹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对硫色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新型马铃薯抑菌保鲜材料,本研究通过共蒸发-冷冻干燥法制备出香芹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相溶解度法测定其稳定常数,并采用紫外光谱、~1H NMR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进行表征,探究香芹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硫色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香芹酮与羟丙基-β-环糊精成功生成了主客体比为1∶1的包合物,产率达到93.6%,表观稳定常数为409.39 L·mol-1。生成包合物后,香芹酮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都明显增强,且对硫色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3.11 mmol·L-1。因此,将挥发性液体香芹酮制备成羟丙基-β-环糊精固体包合物可行,且对马铃薯贮藏病害干腐病病原菌硫色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马铃薯抑菌保鲜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香芹酮 羟丙基-β-环糊精 包合物 硫色镰刀菌 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熟油桃新品种陇油金蜜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油金蜜是以01-6-7-1(油187×瑞光3号)油桃为母本、瑞光28油桃为父本杂交培育的晚熟油桃新品种.果实圆形,果顶圆平,两半部对称,平均单果质量212.0 g,最大果质量242.0 g;果面全红,果皮底色浅黄;果肉黄色,近核处有红色素,硬溶质;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5%,可溶性糖含量12.9%,有机酸含量0.34%,维生素C含量50.2 mg·kg-1,果实硬度9.27 kg·cm-2,黏核.在甘肃省兰州市8月下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37 d.自花结实,丰产.适宜在甘肃省中部、东部及南部的桃产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油桃 新品种 陇油金蜜 晚熟 黄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塬覆膜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与减氮的响应

草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秸秆还田与减氮对旱地覆膜玉米(Zea mays)产量、土壤氮素形态及氮肥利用率(NUE)的影响,开展了连续5年的玉米连作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施氮(225 kg·hm-2, F)、秸秆还田(9 000 kg·hm-2, TS)、F+TS、80%F+TS、60%F+TS和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处理相比,80%F+TS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 <0.05),表现为第2年增产率最高达22.1%,第3年开始增产率逐年降低;而60%F+TS处理前3年增产,第4年增产率减少,甚至减产。5年累积产量显著增加6.8%(P <0.05)。同时,80%F+TS处理显著提高表层(0-2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P <0.05),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但显著降低了深层(20-40 cm)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且80%F+TS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2019和2020年较F+TS处理分别提高了23.7%和22.1%(P <0.05)。因此,秸秆还田9 000 kg·hm-2替代20%的化肥氮是陇东黄土旱塬区秸秆还田减氮增效的优化组合模式,研究结果为陇东黄土旱塬区农业减氮增效绿色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减施 产量 氮素形态 氮肥利用效率 有机替代 黄土旱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