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溪红点鲑微卫星标记筛选及引进群体遗传结构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引进溪红点鲑种质遗传结构状况,本研究利用溪红点鲑转录组数据设计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引物1 081对,选择其中200对进行引物合成,经过筛选鉴定共获得111个特异性好且扩增效率高的微卫星标记,用其中27个多态性标记比较分析了溪红点鲑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7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26 0~0.877 4,平均为0.673 1,其中23个位点高度多态(PIC≥0.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555 6和4.444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914 5和3.108 2;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6 2和0.26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00 2和0.621 0;平均PIC分别为0.640 9和0.555 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参数t检验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5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引进群体,表明尽管溪红点鲑养殖群体的PIC仍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但是经过多代群体自繁,已经出现等位基因严重富集的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分别有8个和4个位点尚未偏离平衡,且多数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2个群体间具有高度遗传分化(Fst=0.164 2),遗传相似系数为0.582 2,遗传距离为0.540 9,表明引进和养殖溪红点鲑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经济海藻养殖技术概况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全球海藻生产和消费大国.当前,我国海藻养殖种类以海带、紫菜、江蓠和裙带菜等为主体,兼有小规模养殖的羊栖菜、鼠尾藻、麒麟菜、石花菜、礁膜、浒苔、长茎葡萄蕨藻等.海藻养殖方式包括浅海养殖、潮间带养殖和陆基养殖.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污染、海岸工程等多重压力下,海藻养殖环境不佳,养殖病害多发;另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近海水域利用政策变化,对海藻养殖产业及其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我国海藻养殖技术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为我国海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 经济海藻 养殖技术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海带 紫菜 江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概况及思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0
摘要: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为进一步提升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水平,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2017-2019年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产品种类繁杂,其中水产养殖用化学药品、中草药、饲料和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非规范药品等4大类投入品添加风险物质占比较高,主要添加物质为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等限用药物,少数投入品存在添加喹乙醇、五氯酚钠、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禁用药物及氧氟沙星等停用药物的现象.建议强化源头监管,加强风险排查,做好宣传引导,加大科研投入,推行健康养殖,以提升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5):07-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渔业塑料垃圾排放现状及防控浅析
《中国水产 》 2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洋渔业垃圾的类型,海洋渔业塑料垃圾排放现状,分析了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完善监管机制、完善渔港建设、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及监管废弃物回收企业等方面提出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随着海洋捕捞和海上设施养殖的现代化发展,海洋渔业垃圾污染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2017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研究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17种,环节动物(56种)、节肢动物(31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6种)和脊索动物(6种)为主要类群,其他类群共4种;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为66种,春季(47种)与秋季(44种)种类数相当,夏季仅有30种;总栖息密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生物量则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群落优势种以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的贡献率较高,且为春、秋和冬季共同优势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与温度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显示,温度、有机质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根据大型底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可知大部分物种分布在低温、低营养物质和粒径较小的浅水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入海通道及其附近水系鱼类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苏北鱼类群落组成及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于2018年对淮河入海通道及附近水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设采样点30个(S1~S30),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采集鱼类53种9 322尾,隶属于7目14科,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种类最多,其中,鲤科Cyprinidae占明显优势,其次是鲿科Bagridae、鰕虎鱼科Gobiidae;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区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废黄河水域s23与灌河s25、s29 3个站位为一个类群,苏北灌溉总渠附近水域的s3、s4、s7、s10等9个站位为一个类群,射阳河及其支流水域的s13、s14、s16等18个站位为一个类群;调查站位中靠近废黄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R)数值较大,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λ)在调查区域分布相对均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鱼类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深度、浊度、pH、温度为影响调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淮河入海通道及其附近水系鱼类均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要组成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Fe2+/Fe3+结合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离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当体内缺乏铁离子时易导致许多营养缺乏症.Fe2+/Fe3+结合活性肽是一种具有结合Fe2+/Fe3+能力,并可与之形成可溶性结合物的肽类物质,其在生物体内可促进铁离子的吸收.本文从Fe2+/Fe3+结合活性肽的食物来源、制备、分离纯化、结构特征以及肽-Fe2+/3+结合物的形成、结合位点、促Fe2+/Fe3+吸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Fe2+/Fe3+结合活性肽的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Fe2+/Fe3+结合活性肽 肽-Fe2+/3+结合物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吸收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变化分析
《河北渔业 》 2020
摘要:2019年6月至9月于营口对4个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池水环境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环境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水温、pH值、DO在实验周期内的波动较小,COD随着实验的进行持续升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均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波动.NO2-和NO3-变化趋势高度一致.NO3-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平均占比达60.8%.水体中PO43-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005~0.180 mg/L.养殖水体Chl-a的变化范围是37~185μg/L,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下旬.水体中弧菌占总异养菌比例均在6%以下.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工厂化养殖 水环境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废水快速降解研究取得新进展
《水产科技情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养殖中过量的杀菌剂和抗生素等危害物长期积累会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处理方法(如过滤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时间长(60min以上)、效果差(效率在50%以下),因此,开发新的高效降解方法意义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