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机插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制机插条件下,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以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为材料,采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罗山、豫中新蔡、豫北原阳3个试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源利用的影响。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除了中熟中粳的产量在罗山和新蔡点是5月16日(第Ⅱ期)最高、在原阳点是5月11日(第Ⅰ期)最高外,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4种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在各点均是5月11日(第Ⅰ期)最高,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类型间和试点间下降的差异显著性不同。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一试点品种类型间的产量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杂交迟熟中粳的产量在各试点均是最高,且在每一期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类型(P<0.01)。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缩短趋势(P<0.01);不同品种类型水稻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及温光利用率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1);生育期的缩短主要表现在播种-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机插条件下,豫南稻区首选杂交和常规迟熟中粳,其次是早熟晚粳,适宜播期均为5月11日-5月25日;豫北沿黄稻区首选杂交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其次是常规迟熟中粳,适宜播期均为5月11日-5月21日。该研究结果为河南省不同生态区水稻生产机械化高产栽培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 播种 温度 栽培 机插稻 播期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持续降雨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5
摘要:为研究潮湿环境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本试验选取持续降雨后某运动场积水的牛场,采集45头奶牛血液样本为试验组,同时选取运动场没有积水牛场,采集30头健康牛血液样本作对照组,检测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发现,试验组奶牛血液的RBC、HGB平均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WBC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显示,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奶牛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菌肽和姜黄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抗菌肽和姜黄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3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35 mg/kg抗生素、200 mg/kg抗菌肽、200 mg/kg姜黄素和200 mg/kg抗菌肽+200 mg/kg姜黄素,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姜黄素和抗菌肽均能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和42日龄体重(P<0.05)。2姜黄素和抗菌肽均能极显著降低肉仔鸡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1),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1)。3抗菌肽和姜黄素显著降低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姜黄素和抗菌肽可以替代抗生素,显著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显著增加盲肠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
关键词: 肉鸡 抗菌肽 姜黄素 生长性能 抗氧化功能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中兽医学杂志 》 2015
摘要:1简介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业的一项重要疾病,症状表现为以奶牛乳房实质、间质的炎性反应,产奶量下降等。奶牛乳房炎分布于世界所有奶牛养殖的国家和地区,并与子宫炎、蹄叶炎一起被列为世界乳牛业的三大疾病。病因多由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浸入、化学、物理性损伤所致。奶牛乳房炎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导致泌乳量的下降;降低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病牛乳汁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经治疗后产生的大量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博杰616’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瓜菜 》 2015
摘要:早春大棚黄瓜是我国黄瓜栽培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河南省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黄瓜种植模式。该茬口黄瓜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一般667m2净收入在7 000~10 000元,高的在15 000元以上,‘博杰616’不仅满足了种植户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在早熟性和抗病性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夏邑、扶沟、新乡、内黄、滑县等河南早春大棚黄瓜主栽区域迅速成为主栽品种。‘博杰616’属强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高代自交系S单元型的分布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等位基因的4对特异性引物,对284份大白菜高代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然后挑选具有单条且目标条带清晰的材料进行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大白菜高代自交系的S单元型,并利用亲和指数法、荧光显微检测法验证分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这对于加速大白菜育种进程及优势育种高效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经PCR扩增获得具有单条且目标条带清晰的材料112份,其包含13个S单元型,分别是S9、S12、S22、S32、S35、S36、S41、S45、S46、S53等10个Ⅰ类S单元型及S40、SD1-8、S44等3个Ⅱ类S单元型。其中,I类S单元型的S46出现频率最高,达到26.79%;其次为II类S单元型的S40,达到24.11%。亲和指数法、荧光显微法鉴定结果基本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验证了分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相比大白菜类作物中存在的多个S单元型而言,供试材料中S单元型的数目不多,为避免杂交组合配制中出现杂交不结实现象,在进行大白菜遗传育种时,有必要引进和利用更多的S单元型大白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昌烟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烟草主要病虫害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利用许昌市45年气象资料对烟区均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烤烟大田生长期、冬季、3—4月等时期均温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增长斜率分别为0.014 6、0.028 8、0.136℃;烤烟大田生长期、冬季、3—4月等时期的降雨量也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增长斜率为0.874 2、0.907 3、1.723 6 mm;烤烟大田生长期、冬季、3—4月等时期相对湿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年下降斜率分别为0.068 3%、0.035 2%、0.117 7%;烟区春季降雨量增加,不利于烟蚜的繁殖和迁飞,有效减轻了蚜传病毒病的发生程度,而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土壤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和黑胫病等高温高湿型病害的发生,是烟区近年来根茎类病害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田生长后期降雨量的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是烟区叶斑类病害显著减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烤烟 气候变化特点 烟草病毒病 烟草黑胫病 烟蚜 叶斑类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智能温室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针对目前蝴蝶兰品质良莠不齐,且上市过于集中在年宵的问题,通过利用智能温室的先进设施,实现对环境因子的精准调控,建立了智能温室蝴蝶兰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栽培设施条件、品种引进与选择、栽培与管理、环境因子控制、催花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该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推广能进一步提高蝴蝶兰产业的水平,提高蝴蝶兰的品质,实现周年供花并提高蝴蝶兰种植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