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辐照土壤使作物增产及机理研究初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经2.5×10~4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冰草的地上部干重增加86.49%,茎叶含氮量提高37.68%。冬小麦株高增加17.30%,单株干重增加49.18%,穗粒数增加30.67%,千粒重提高15.69%,产量提高48.41%。经~(15)示踪表明,辐照土壤对冰草的有效养分氮素的供应量(A_N)由未辐照组的1616.8 mgN/盆增加到5112.8 mgN/盆,为原土壤的3.2倍。冰草茎叶~(15)N丰度下降了50.45%,得到显著稀释。土壤经γ射线辐照后,速效N、P和有效Mn分别增加了21.3%、30.8%和47.0%,有机质含量、pH值、α和β放射性及土壤中的N、P、K、Mn全量值未见变化。


锥篮式离心机沿轴线方向分离性能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199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表征锥篮式离心机沿轴向方向分离性能的指标。其物理概念明确,测试方法简便。试验表明,沿锥篮轴线方向,分离性能是不等的。50% 以上的水分由仅占锥面面积 1/5的中部脱出。固形物损失量自锥面下部往上逐渐降低。指出提高试验所用锥篮分离性能的主要措施是:(a)在锥篮下部,抑制料液的切向滞后滑动,并迅速形成滤饼层;(b)在锥篮上部,降低料液沿母线滑动速度,延长通过上部的时间。


紫花苜蓿与老芒麦混播优势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5)N示踪技术通过盆栽和草场小区试验,研究新疆大叶苜蓿、北疆苜蓿与老芒麦混播,不同种间比例组合的作物生长和氮行为。首蓿固定的氮比土壤氮更易为与之混作的老芒麦吸收利用。老芒麦能从与之混作的紫花苜蓿固定的氮中获得植株生长所需34.9%的氮,使老芒麦对肥料氮的需求降低了20.7%,对土壤氮的需求降低了35.2%。从而减轻了禾本科牧草对混播系统中肥料和土壤氮的竞争,並使首蓿的固氮率提高19.5%。苜蓿与老芒麦混播的适宜的种间比例组合是1∶1。适宜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氮产量、苜蓿固氮和固氮产物转移都最高。适宜组合混合干草中老芒麦与苜蓿的组成重量比为1∶0.9,搭配合理,营养完全。


单播和混播系统中禾本科牧草氮来源和苜蓿固氮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2 CSCD
摘要: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在盆栽和草场小区条件下研究了新疆主要禾本科牧草和新疆大叶苜蓿在单播和混播系统中的氮行为。牛尾草、老芒麦、冰草和无芒雀麦植株在混播系统中,来自肥料和土壤氮的比例较单播时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混播系统中发生了苜蓿固氮产物向禾本科牧草转移。新疆大叶苜蓿在混播中的固氮率比单播时显著提高。固氮产物转移可能是通过苜蓿植株根瘤和残根的脱落和腐解。
关键词: ~(16)N同位素稀释 周氮转移 混播 新疆大叶苜蓿


新疆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SD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 1991 EI CSCD
摘要: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及动态发展特性,建立了新疆土地开发利用SD模型系统并予以具体应用。该模型由七个子块构成:(1)人口发展子块;(2)水资源开发利用子块;(3)种植业发展子块;(4)林业发展子块;(5)畜牧业发展子块;(6)城镇用地发展子块;(7)交通用地(公路)发展子块。文中主要介绍模型构思,以种植业子块为例,对模型进行描述。并介绍了应用结果。


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型致病力变异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用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Ⅱ、Ⅲ型4个菌系的8个同核型菌株(即绒毛形和匍匐形作为标记),进行了10个组合的原生质体融合。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排列取100个融合体,进行异核体检测,从中选取10个真正融合的异核体,10个组合共获得100个融合异核体。对每个融合异核体进行繁殖扩大为一个菌株,并对这些融合异核体菌株及8个同核型菌株、同核型混合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理Ⅲ型菌系的原生质融合异核体菌株致病力增强。证明异核现象是引起生理Ⅲ型菌系致病力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棉花枯萎镰刀菌 生理Ⅱ型 生理Ⅲ型 原生质体融合 异核体 致病力变异


棉花枯萎镰刀菌致病力变异的研究 Ⅱ.生理Ⅱ、Ⅲ型菌系异核现象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研究是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Ⅱ、Ⅲ型菌系的四个菌株用切割菌丝尖端和单孢分离的方法研究它们的异核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它们能以异核体存在,并有三种核型组成,通过对Ⅲ型菌系的野生异核体菌株及原生质融合异核体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致病力发生了变异,证明异核现象是Ⅲ型菌系致病力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博斯腾湖的盐污染及其控制
《干旱区地理 》 1991 CSCD
摘要:本文利用焉耆盆地水盐动态长期观测和有关气象、水文等资料,对博斯腾湖作多年水盐平衡计算和盐污染过程分析。提出了控制盐污染的措施和淡化水质的可行方案。


奥帕克-2早熟玉米新品种“新玉6号”育成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新玉6号是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奥帕克-2早熟玉米单交种,199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新玉6号是1981年以我国普通玉米自交系103A为母本,以南斯拉夫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南75为父本配制的单交组合,1982年在田间鉴定选出。同年8月,南斯拉夫泽蒙玉米研究所M.Pencic(M.潘切奇)博士来新疆考察玉米时经双方联合鉴定,确认为优良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