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植物病毒的研究概况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介绍了对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麦类、甜菜等作物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病原、流行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将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分为 3个类型的设想和依据。发现并研究 WMV 2的新介体麦二叉蚜、伞形蚜 ,CMV的新介体伞形蚜。用免疫电镜观察 ,提供感病的甜瓜种子内带 WMV 2的直接证据。创建用酶联反应检测麦种中 BSMV技术。提出十字花科蔬菜种株间年种植等综合防治大白菜病毒病措施 ,防治哈密瓜病毒和辣椒病毒的综合措施 ,哈密瓜病毒病中短期预测预报技术。完成了马铃薯茎尖脱毒 ,大蒜脱毒 ,花卉植物脱毒的研究、示范、推广。先后对 135种作物上的病毒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 ,建立了病毒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


哈密瓜霜霉病流行预测模型创建及应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1990~ 1998年研究表明 :新疆 6月上旬至 8月中旬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是影响哈密瓜霜霉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最终病情指数逻辑斯蒂转换值与降雨量、降雨日数和整体药剂防效间的多元回归方法 ,按照此方程确定了该病流行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指标。 1997~ 1998年应用气象预报信息 ,依据此模型对伽师县、五家渠一○三团哈密瓜霜霉病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预报 ,预报和实报结果都和田间实际病情一致。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1997~ 1998年我们对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土壤含微菌核菌量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对石河子和玛纳斯棉田表土 5~ 10 cm棉花黄萎病 3级病株根际混合土壤 ,分离镜检结果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含微菌核数量为 10 0~ 2 0 0个 / g土 ,微菌核大小为 88.9~10 1.6× 38.1~ 5 0 .8um。采用 6个鉴别寄主 ,将供试 10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划分为 3个致病型。强致病型菌株 3株 ,主要为北疆菌系 (玛纳斯、石河子 ) ,平均病指范围为 5 7.1~ 69.1;中等致病型菌株 4株 ,平均病指范围为 2 9.8~ 37.2 ;弱致病型菌系 3株 ,平均病指范围为 9.0~19 .0。中、弱致病型菌系多为南疆菌系 ,喀什地区巴楚县棉花黄萎菌系例外 ,属强致病型 ,平均病指为 60 .1


哈密瓜霜霉病药剂防治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经 1 996年~ 1 998年三年试验、示范 ,结果表明 ,防治哈密瓜霜霉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克抗灵、普力克、克霉星、杜邦克露和安克锰锌 ,防治效果分别为6 9.0 0 %、6 5 .90 %、6 2 .80 %、6 2 .30 %和 6 0 .80 %。克抗灵、乙磷锰锌等进行了示范推广 ,以克抗灵推广面积最大 ,可在生产中继续大面积推广使用


辣椒疫霉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80年代以来 ,新疆各地辣椒疫霉病(Phytophthora capsici)发生十分严重 ,由于新疆干旱少雨 ,辣椒需多次灌水 ,病菌主要以浸染辣椒的茎基部和根部为主 ,与内地主要靠雨水传播的情况不同 ,因此 ,病株的分布有其特殊的规律 ,为此 ,对病株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在辣椒疫霉病发生严重的乌鲁木齐安宁渠乡进行 ,共查 18块田 ,通过聚集度指标 C、I、K、CA、Iδ、m※ /x等项计算 ,探讨辣椒疫霉病空间布局 ,并根据田间实测频次 ,按正二项分布、波松分布、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模型 ,计算各田理论频数 ,用 x2进行测定 ,以确定各田符合的分布型。结果绝大多数
关键词: 田块属于聚集分布。同时将各组数值用Tayloy(1961)幂回归法则S2=axb以及Iwao(1968)的m※-x回归和徐汝梅等(1984)提出改进的Iwao模型判断分布型 计算结果分别为S2=2.0277x1.3234 即logS2=0.3070+1.3234logx r=0.9296 大于r0.01=0.5897 达极显著水平。m※=-0.4995+4


两种益微菌对枯萎病菌抑制能力的离体与活体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采用平板测定与生测法相结合 ,针对棉花枯萎病菌 ,将益微菌 AB30 42、AB2 72与病原菌导入植物体中 ,测定益微菌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 ,在平板培养基中 ,对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被抑制枯萎病菌的分生孢子数减少 ;在植物体中 ,两种益微菌对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抗扩展能力 ;在盆钵试验中 ,两种益微菌的初步防效为 91.49%和 88.61%。


温室白粉虱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是我区保护地蔬菜和花卉生产的重要害虫。为了有效治理温室白粉虱 ,对该虫进行了发生规律与种群动态调查 ,进行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黄板诱杀、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实验研究。初步掌握了白粉虱在我区温室的发生规律 ,对制定防治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农业防治侧重于培育“无虫苗”,合理的作物布局与轮作 ,去除下部老叶 ,压低种群密度至最低。化学防治进行了天王星、扑虱灵、砒虫林以及几种药剂的混用防治试验。天王星 +扑虱灵药后 60天 ,虫口减退率可达 83.2 9% ,保持了持久稳定的防治效果。黄板诱杀则利用温室白粉虱成虫对黄色的趋性 ,诱杀成虫 ,每板都在百头以上 ,高的可达 60 0头。生物防治对丽蚜小蜂进行了温室繁殖与放蜂的实验。证实这项技术是可行的。但要大面积推广应用 ,还需要深入细致地工作。此外 ,还筛选出爱福丁等生物制剂用于温室白粉虱防治 ,并提出了温室白粉虱持续治理技术的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