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哈密瓜生长期果实腐烂病危害与防治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近年来 ,哈密瓜生长果实腐烂病猖獗 ,各瓜产区发生严重 ,据我们 1997、1998年在昌吉、五家渠 (一○三 ,一○二 ,一○五团 )等主要瓜产区田间调查发病率在 30 .3%~ 42 .89% ,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 ,全田绝收。加之哈密瓜市场需求量增大 ,早播种、拱棚瓜面积的扩大 ,使该病的危害期延长 ,1998年该病在北疆各产区大流行。仅农六师一○三团由于该病危害造成商品率下降 2 0 % ,损失在 5 0 0× 10 4元以上。我们采用柯赫氏法则 ,确定了哈密瓜果实腐烂病致病细菌菌株。哈密瓜果实腐烂病在哈密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 ,特别是在果实上危害造成损失更重。茎部发病呈水浸状病斑 ,后逐渐变为褐色 ,病部易开裂 ,田间湿度大时 ,茎节病斑有菌溢产生 ;叶片受害 ,可呈现出两种症状 ,一种是由叶缘开始侵染呈黄色水浸状 V字形病斑 ,逐渐向内延伸 ,另一种是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病部易开裂。严重时均可造成叶片上卷 ,甚至叶片枯死 ;瓜实上受害初为针尖大小圆形褐色病斑 ,后出现圆形褐色病 ,有时向下凹陷 ,病斑直径可达 0 .5~ 1.3cm,有时多个病斑连片 ,病斑可向果肉延伸直到瓜瓤 ,受浸染的瓜无商品价值 ,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针对该病田间危害症状及室内致病菌研究 ,通过田间药剂筛选 ,确定了农用链霉素、消菌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作物布局对棉田棉铃虫和天敌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调查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类型周围的棉田中二代棉铃虫卵、幼虫及主要天敌数量的变化 ,初步查明了 3种类型生态区棉铃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结构周围的棉田与成片棉田比较 ,二代棉铃虫发生初期 ,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生态区周围的棉田卵和幼虫数量明显比成片棉田的少 ,6月 17日调查卵量平均少 75 % ,幼虫少 81%。另一方面 ,草蛉和瓢虫比对照区多。到二代发生后期 7月 9日调查时 ,3种生态区棉铃虫卵量平均比对照区的少 33% ,而幼虫差异不显著。另外 ,草蛉和瓢虫数量差异也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