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日光温室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市皋兰县露地(对照,CK)及种植年限分别为1,3,5,10,15年的日光温室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而氮、磷、钾的含量较高。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种植年限与脲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与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各土壤养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可持续高效生产,应多施优质有机肥,同时还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武威市白云试验站2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0~50 cm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和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在0~30 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单施肥料,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农肥>绿肥>秸秆>氮肥;两种肥料配合施用表现为农肥+绿>农肥+秸>农肥+N>秸+N>绿+N;两种以上肥料配合施用表现为农肥+N+秸>农肥+N+秸+绿>农肥+N+绿。施肥可以增加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有机肥+化肥混施、单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作用较单施化肥更为显著,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中又以农+N+绿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最大;单施有机肥又以农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最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可作为评价长期土壤培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慈善机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关问题商榷
《财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阐述了从2005年1月1日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来,慈善机构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事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玉米种质资源及利用价值
《甘肃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黑玉米籽粒色泽随生育进程由黄色变成紫色,成熟后变为黑色。目前我国种植的黑玉米主要有黑甜玉米、黑糯玉米以及从韩国引进的紫金香等系列品种。黑玉米最大特点是营养丰富、果皮薄、香味浓、品质优异、适口性好、风味独特,是其它玉米所不及的,对黑玉米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发掘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NO和H_2O_2诱导不同颜色马铃薯花青素积累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块茎颜色马铃薯品种陇薯8号、陇薯7号、LC310-2和山东彩肉为材料,研究外源NO、H2O2、NO+H2O2处理对淀粉积累期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外源NO和H2O2处理后,4个基因型马铃薯薯皮和薯肉花青素含量均升高,PAL、PPO和CHI活性增强;诱导效果为0.1mmol.L-1SNP(NO的供体)+0.25mmol.L-1H2O2>0.25mmol.L-1H2O2>0.1mmol.L-1SNP>清水(CK),说明NO和H2O2处理对马铃薯花青素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表现为加性效应。
关键词: 马铃薯 NO H2O2 花青素 PAL PPO CH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陇单10号选育与高产制种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陇单10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自育系ly8222为母本,自育系ly840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表明,陇单10号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6.37%,并具有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红叶病,中抗瘤黑粉病、茎基腐病等抗性特点,2012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及中东部年有效积温在2 600℃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我们对其研究过程及制种关键技术等做了系统的总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