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货架温度下葡萄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核寒香蜜葡萄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两种货架温度(10℃、25℃)期间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10℃货架温度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p<0.05)降低了果实腐烂率、落粒率,有效控制了果实质量的损失与腐烂,延长了果实货架寿命。葡萄对照组、10℃货架3 d和25℃货架3 d果实中的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73.59%、58.09%和78.43%,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乙醇,说明引起果实芳香味的主要物质可能是乙醇。与对照组相比,10℃货架3 d果实中的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25℃货架3 d果实中的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


木醋液土壤灌溉对土壤养分、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木醋液不同灌溉量对土壤养分、盐碱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灌溉木醋液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且使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加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可提高9.27%~25.51%;木醋液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全盐含量,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木醋液还可降低土壤p H值,与对照相比可降低0.14~0.27个单位。木醋液低[2.25 t/(次·hm~2)]、中[4.50 t/(次·hm~2)]用量能显著提高番茄株高、增加产量,其中低用量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可提高株高10.53%,增加产量11.52%;高用量[7.50 t/(次·hm~2)]对番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木醋液可提高番茄可溶性糖含量5.27%~10.28%,提高Vc含量3.46%~17.15%,降低硝酸盐含量4.25%~15.33%,对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建议设施土壤番茄季木醋液灌溉量为2.25~4.50 t/(次·hm~2)为宜。


高湿冰箱温湿度控制性能及蔬菜保鲜效果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冰箱内的温湿度变化及冰箱中贮藏蔬菜保鲜效果的差异,本文分析了美的冰箱BCD-642(高湿型)和BCD-252(普通型)冷藏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并研究了2种冰箱冷藏室内菠菜和韭菜的贮藏品质和气味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湿型冰箱的温湿度控制性能良好,温度在3.2~3.9℃之间变化,平均温度为3.5℃;湿度在90.3%~95.7%之间波动,平均湿度为93.0%。高湿度冰箱对减少菠菜和韭菜的蒸腾失水,保持蔬菜V_C含量,保持硬度作用明显,其中以降低失水率作用最为明显,贮藏12 d时,普通冰箱内菠菜、韭菜的失重率分别为高湿冰箱的1.5倍和1.6倍。利用电子鼻对两种处理蔬菜的气味分析表明,韭菜和菠菜在不同的贮藏时间之间的气味差异显著,大于同一贮藏时间下2种型号冰箱之间蔬菜的气味变化,说明贮藏时间的长短是影响韭菜、菠菜气味变化的主要因素,而2种冰箱间蔬菜气味也存在着差异,这与贮藏品质的变化相吻合。


1-MCP及物流方式对芒果货架品质及软化酶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对芒果经不同物流运输后货架品质及软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红玉"芒果为试材,经1-MCP处理后进行运输包装,选用航空托运和快递空运两种物流方式从海南运至天津,测定不同处理芒果在常温货架期感官、质地、营养、生理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不同物流运输后的芒果在常温货架(25~28℃)条件下,1 μL/L 1-MCP处理能够较好地保持芒果的货架品质,抑制转黄指数和软化衰老程度的下降,延缓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活性的上升,维持果实较好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VC含量。不同物流运输处理比较分析得出,航空托运优于快递空运,其中果肉平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乙烯释放量及CX活性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1-MCP结合航空托运是芒果电商的最佳采后处理方式。


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1-MCP处理对线椒低温贮藏期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并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线椒的挥发性成分,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线椒在10℃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S-SPMEGC-MS方法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1-MCP处理减缓了线椒醛类、酯类、酸类物质相对含量的降低,同时抑制了醇类、烃类以及其他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的增加,1-MCP处理可以保持线椒良好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变化,延缓其风味的改变;用电子鼻对线椒在10℃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负荷加载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结果均表明,1-MCP处理对线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主要在贮藏期第15~35天,10℃贮藏线椒在第15天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较大,是其新鲜度变化的拐点。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电子鼻 线椒 1-MCP处理 挥发性物质


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冬小麦施用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籽粒产量,且三者增产幅度分别为9.52%~29.52%,2.30%~17.82%,2.19%~11.48%;玉米季施用氮肥、有机肥均可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9.37%~45.74%,1.69%~11.15%,小麦改良剂的后效对玉米也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3.50%~8.33%。盐碱地施用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其中O3(N_2O3A2)效果最佳,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最高;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通过建立施肥效应模型,获得本试验条件下周年小麦玉米总产量最高可达16 770.46 kg/hm~2,对应的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周年施用量分别为763,2 250,3 167 kg/hm~2。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施肥应重视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可获得一定的作物高产。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肥力 肥料效应模型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提高以盐渍化为代表的中低产田的产量,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总产量的主要途径,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据300 mmol/L盐浓度下的发芽率和水培苗期在200 mmol/L和400 mmol/L两个盐浓度梯度水平下的株高、根长、根数变化,对选自不同生态类型区的21份冬小麦资源及育成品种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并依据盐胁迫下的小麦发芽率和苗期植株变化对供试材料的耐盐力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1级耐盐材料3份;2级耐盐材料3份;3级耐盐材料5份,丰富了小麦耐盐种质资源。该方法与田间盐池鉴定方法相比,具有工作量小、速度快的优点,且鉴定结果与田间表现吻合度高,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进一步提高盐渍化土壤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新生多肽结合复合体α链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新生多肽结合复合体α链(Osα-NAC)基因家族共有3个成员,分别位于第1,3,5号染色体。为研究Osα-NAC基因家族在逆境环境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详细分析了Osα-NAC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Osα-NAC基因家族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在高盐和模拟干旱条件下,Os1g NAC和Os5g NAC基因表达上调,Os3g NAC基因表达下调,提示Osα-NAC基因家族各成员在水稻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上述试验结果初步阐明该基因家族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今后更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津4种特色引进家禽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天津几种引进的特色家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对引进的矮脚鸡、苏秦绿壳蛋鸡、大围山微型鸡和泰和乌骨鸡4个品种患腹泻病鸡的病料进行细菌学检验和药敏试验,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毒力基因ChuA鉴定、血清学试验和动物试验,共分离出9株鸡大肠埃希菌,其中从5株中能够检出ChuA毒力基因,这5株菌分别为O2、O78和O88,有3种血清型。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携带ChuA基因的5株菌均具有致病性,且毒力不同,其中从矮脚鸡分离的毒株毒力最强,致死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链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磷霉素和环丙沙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对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严重耐药,研究结果为鸡大肠杆菌病防控提供了参考。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受体基因型匮乏、转化效率低,再生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和策略,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标记基因选用和培养基组成等方面所做的改进,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了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作物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上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