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低蛋白质日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日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60kg左右的"长×大"杂交育肥猪8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对照组育肥猪饲喂正常蛋白质水平日粮(蛋白质含量为14.80%),试验组育肥猪饲喂低蛋白质日粮(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86%和12.86%)。结果表明,降低育肥猪日粮蛋白质水平1~2个百分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另外,饲喂低蛋白质日粮后,育肥猪的摄入氮、吸收氮、总氮排出量、尿氮以及血清中尿素水平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P<0.05);氮的表观生物学价值和血清肌酐含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2个百分点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无不利影响,同时降低日粮成本和增重成本,还可显著降低氮的排放,有助于缓解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关键词: 育肥猪 低蛋白质日粮 生产性能 氮代谢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草木樨MoSOS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SOS1是植物耐盐性必需的基因之一,在抵御盐胁迫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黄花草木樨叶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结合RACE方法克隆得到黄花草木樨MoSOS1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MoSOS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为3 93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 874 bp,编码9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12.8 k D,等电点为5.31。TMHAM软件跨膜区的预测分析表明,黄花草木樨MoSOS1蛋白具有8个跨膜结构区域,N端和C端都位于细胞外。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oSOS1蛋白含有1个Na+/H+Exchanger superfamily和一个c NMP(Cyclic nucleotide-monophosphate)结合位点以及1个CAP_ED(Catabolite gene activator protein-effector domain)superfamily结构域。生物信息预测显示,MoSOS1的编码蛋白为不稳定酸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多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黄花草木樨地上部和根中MoSOS1基因表达水平呈增加趋势,根中表达量大于地上部,表明MoSOS1基因的表达受盐胁迫诱导和调节。

关键词: 黄花草木樨 MoSOS1基因 同源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COD的光谱学在线测量方法-紫外和近红外光谱比较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体COD的光谱学传感技术是现代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光谱分析技术更具有可连续监测、可在线监测和检测快速的明显优势,适合对环境水样COD的定点实时监测。分别获取水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近红外光谱,通过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水样的COD定量预测模型,对水体COD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的定量预测及相关模型参数进行分析,发现用S-G平滑处理后的紫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建立的PLS模型均得到最佳预测效果,预测集R~2分别为0.992 1和0.987 7,RMSEP分别为10.438 6和5.972 0。紫外和近红外光谱法的MLR模型预测效果较差,预测集R~2分别为0.928 0和0.957 3。通过实验结果综合对比分析,紫外吸收光谱在280~310nm谱区建模预测性能较好,近红外光谱在7 250~6 870cm~(-1)谱区建模预测性能较好,紫外光谱对应定量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较高,而近红外光谱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好。研究表明光谱传感技术可用于环境实际水体COD的定量预测分析,为开发便携式水体检测设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COD 紫外吸收光谱 近红外透射光谱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pH缓冲液处理对月季花瓣颜色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冰山’和‘萨曼莎’月季为试材,采用不同pH缓冲液(1、3、5、7、9、11)处理月季切花和花瓣花青素提取物,利用植物比色卡对比其颜色变化,研究了不同pH缓冲液对白色和红色月季花瓣颜色及花青素提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缓冲液处理对白色月季‘冰山’花瓣颜色影响差异不大,但对红色月季‘萨曼莎’的花瓣颜色影响差异较大,在pH1缓冲液处理中比色值由53C变为53A,而在pH 9和pH 11缓冲液处理下,比色值由53C变为61B;不同pH缓冲液对白色月季‘冰山’花青素提取物影响不明显,而对红色月季‘萨曼莎’影响较大。随着pH缓冲液浓度的增加,月季‘萨曼莎’花青素溶液的颜色从深红色、红色向棕红、红褐色转变,颜色逐渐变深、变暗。

关键词: 月季 pH 花瓣 花青素 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SWEET基因家族结构、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基因家族是一类新型的糖转运蛋白,可顺浓度梯度对糖分进行双向跨膜运输。SWEET在植物光合同化物韧皮部装载、蜜腺花蜜分泌、种子灌浆、花粉发育、病原菌互作、逆境调控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尽管SWEET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但目前对其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和拟南芥上。介绍了SWEET基因家族的发现、蛋白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逆境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将来对SWEET基因家族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 糖转运蛋白 SWEET 功能 调控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市部分树种吸滞重金属的生态转化率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绿化树种吸滞重金属的净化潜力及有效利用率,以油松、侧柏、白皮松、银杏、雪松5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污染区林木叶片,利用HNO_3-H_2O_2消解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重金属含量,计算不同地点不同树种吸滞重金属的生态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各金属元素的生态转化率存在明显差异,针叶树种对铜(Cu)、锌(Zn)的生态转化率较高,而阔叶树种银杏则对铬(Cr)、铅(Pb)、锌(Zn)有较高的转化率,尤其在污染程度较高的南海子公园,各针叶树种对Cu、Zn的生态转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4.32±3.65)%、(96.82±3.24)%,最低生态转化率也分别达到(61.81±2.29)%、(59.93±19.65)%,银杏对Cr、Pb、Zn的生态转化率分别为(77.43±10.98)%、(65.09±7.35)%、(72.84±6.42)%。不同地点各树种的重金属吸滞功能生态转化率也存在差异,但整体转化率变化规律为按高污染区(市中心和城区)—中等污染区(近郊公园区)—低污染区(近郊浅山区)—较清洁区(远郊)逐渐降低。

关键词: 绿化树种 重金属 生态服务 生态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解水对鲜切生菜抑菌效果的研究

食品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接种大肠杆菌的鲜切生菜为实验材料,评价电解水清洗鲜切生菜对抑菌效果的影响。研究以鲜切生菜表面菌落总数为指标,确定电解水最佳的清洗条件为在菜水比为1:20(kg/L)比例下,清洗20 min。在最佳清洗条件下,每批电解水可以连续清洗5批次鲜切生菜,此时鲜切生菜的抑菌率高于99.5%,而相同清洗条件下的次氯酸钠溶液(100 mg/g)仅可以清洗3批次鲜切生菜。由此计算电解水的耗水量为4 L/kg,比次氯酸钠耗水量减少2.7 L/kg。因此,电解水抑菌效果更好、更节水,适宜作为鲜切生菜的清洗方式。

关键词: 鲜切生菜 电解水 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投喂策略

中国水产 2017

摘要:技术简介目前鲟鱼的饲料投喂方法是借鉴硬骨鱼类的投喂模式,但由于两类鱼在代谢率、饲料转化率和饲料利用能力上的不同,硬骨鱼所用的常规投喂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鲟鱼这类软骨鱼类,过量投喂和过度投喂会导致水质的恶化,疾病的爆发,乃至鱼体的死亡。目前有关鲟鱼投喂策略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岗位进行了杂交鲟育成阶段的最适投喂频率和投喂率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和投喂率均对鲟鱼的生长性能指标有极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从考察农民种植意愿是否增加的角度出发,结合因子分析法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并将粮食种植面积的实际值与无政策条件下的估计值进行对比,探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较好,但是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效果一般。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与粮食产业相关的其他政策。

关键词: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种植面积 因子分析 支持向量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农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用于防治二斑叶螨的有效药剂,评价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的防效。[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4、48、72 h对成螨的LC_(50)值分别为9.6391、9.6436、8.7066 mg/L,对若螨的LC_(50)值分别为28.0671、29.8148、26.5330 mg/L,对卵的LC_(50)值为15.7037 mg/L,其毒力明显高于联苯肼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乙唑螨腈SC 60、100、300 mg/L 3种质量浓度处理对二斑叶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的防效分别为93.11%、91.10%、92.51%,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达96.35%、98.30%、98.84%,且3种剂量之间差异不大,明显高于43%联苯肼酯SC的防效。[结论]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具有非常好的防效,可作为防治二斑叶螨的药剂推广使用。

关键词: 乙唑螨腈 二斑叶螨 杀螨剂 生物测定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