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因工程创制油菜种子基生物燃油的关键技术
《生物技术通报 》 2005 CSCD
摘要:生物基燃料的开发研究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基因工程改良创制“能源油菜”,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推进的明智选择。分析了油菜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优势及尚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和我国现有基础,提出了油菜种子基生物能源发展的战略构想和重点研究方向:1.进一步提高产量、含油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2.利用油菜种子作为口服疫苗等高值蛋白产物生物反应器,提高油菜种子蛋白质部分价值,降低综合生产成本。3.基因工程提高油菜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利用海涂、荒坡等非农业用地,解决大规模发展油菜种子质基生物柴油原料种植所需土地问题。4.通过特种脂肪酸组分定向基因调控技术,培育高品位生物柴油专用油菜品种。


绍兴鸭α-干扰素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采用PCR法从绍兴鸭的肝组织基因组DNA中扩增出α干扰素基因,插入pUC18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将成熟α干扰素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 28α(+)中,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复性后,进行抗病毒活性的测定。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sxDuIFN α)由576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91个氨基酸。该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鸭α干扰素基因(X84764,AB12886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3%和99.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9%。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量为20.7kD的DuIFN α。该产物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显示出具有明显的抗猪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及鸭瘟弱毒疫苗毒的活性。


绍兴鸭与高邮鸭碱性磷酸酶多态性的比较
《扬州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正常发育的30日龄绍兴母鸭和高邮母鸭各60羽,采集血液样本,置斜面上析出血清,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不连续电泳分离碱性磷酸酶。在计算机上进行条带分析并计算各泳道相对扫描灰度。结果表明:①在碱性磷酸酶电泳谱ALP-2位点上所检测的两品种鸭群中,未发现有带类型,即仅含有Alp-2°基因;②从60例30日龄绍兴鸭和高邮鸭血清样本中,在ALP-1位点上观察到F型(快带型)和S型(慢带型)2种碱性磷酸酶同功酶表现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②在ALP-1位点上,高邮鸭碱性磷酸酶S型(慢带型)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绍兴鸭,但两品种鸭的基因频率(Alp和alp)无显著差异,ALP-1位点上高邮鸭基因杂合度为0.411 8,绍兴鸭为0.522 8;④另选取30、60、100、 160日龄绍兴母鸭和高邮母鸭各32羽,取血清,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不连续电泳,发现其各日龄表现型和基因频率无明显变化,但其扫描灰度随日龄的增长而减弱,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


桃幼胚及幼胚子叶再生的研究
《林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露桃和湖景蜜露桃幼胚及幼胚子叶为试材,研究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损伤方式等因素对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是影响幼胚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重要因素,MS适合供试材料诱导愈伤组织;激素诱导愈伤组织因品种而异,NAA1.0mg·L-1对45d、0.5mg·L-1对55d玉露,BA0.5mg·L-1对55d湖景蜜露效果较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2,4-D对供试幼胚均无明显效果;幼胚的发育状态是影响诱导愈伤组织的另一因素,玉露桃45d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96.6%,而55d诱导率为81.6%。愈伤组织可在MS+0.05mg·L-1NAA+1.0mg·L-1BA培养基上分化成芽,再生芽在1/2MS+1.0mg·L-1IBA培养基上生根。幼胚子叶不定芽再生培养基的激素配比为NAA0.50mg·L-1+BA10.0mg·L-1、NAA0.05mg·L-1+TDZ3.0mg·L-1;带胚芽子叶纵向刻伤再生率高;不定梢(芽)在1/2MS+2%蔗糖+7.5g·L-1琼脂+IBA1.0mg·L-1+Ad20mg·L-1的培养基上能生根。


晚糯稻突变体新品种浙糯36的选育研究
《核农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60 Coγ射线 2 0 0Gy辐照处理 (晚粳“丙 92 1 2 4” 晚糯“绍糯选”)F2 干种子 ,经多代筛选获得晚糯稻突变体ZH2 0 6。ZH2 0 6经试种表现为产量高、籽粒大且品质优。 2年、2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 9 4% ;籽粒较双亲明显增大 ,千粒重较母本丙 92 1 2 4重 4 1g ,较父本绍糯选重 3 6g ,千粒重达 30g以上。糯性优于对照祥湖 84,更优于亲本绍糯选。 2 0 0 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浙糯 36” ,成为近 2 0年来在浙江省 (市 )级晚粳糯稻区域试验中 ,增产幅度和籽粒均达到最大的晚糯稻审定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辐射诱变同步改良糯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