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应用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麦白粉病最经济、安全的有效措施,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是大麦抗病育种的先决条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标记已成为抗病基因鉴定、定位和克隆的必要手段,大麦抗白粉病"分子设计育种"将逐步成为现实。目前,12个专化性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已经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在1H、2H、4H、5H和7H染色体上。此外,还在所有的染色体上发现多个抗白粉病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位点。已克隆7个主效大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别为mlo、Mla1、Mla6、Mla7、Mla10、Mla12和Mla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RIL群体抗倒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倒伏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定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抗倒伏性状相关的QTL,用抗倒伏品系浙平1号和易倒伏品系高芥1号组合重组自交系(RIL)家系为材料,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该RIL群体的F2∶6和F2∶7家系抗压力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并应用一年两点数据对该群体F2∶6家系结角层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试验中共检测到11个家系抗压力QTL,可解释4.41%~52.64%的表型变异,LOD值范围是2.68~26.58。其中qRP16-1可以在3个不同的试验中(南京-2012、溧水-2012和南京-2013)重复检测到,qRP1、qRP4和qRP8-1同时在2个不同的试验中(溧水-2012和溧水-2013)重复检测到。qRP2-1、qRP2-2、qRP8-2、qRP8-3、qRP16-2、qRP3和qRP8-4等7个QTL只能在特定的试验中检测到。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间家系抗压力性状QTL相对同一年份不同地点间易被重复检测到。在2个试验中共检测到2个结角层厚度QTL,位于第15连锁群的qTPL15在2个试验中重复检测到。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重组近交系:抗倒伏 抗压力 结角层 QTL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铃期干旱对不同部位棉铃对位叶糖代谢及铃重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美棉33B为材料,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时进行干旱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由(75±5)%自然减少直至吐絮),研究花铃期干旱对棉铃对位叶糖代谢及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干旱处理,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降低,且中部降幅>上部>下部;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含量下部和上部果枝增加而中部降低,蔗糖含量增加而淀粉降低,表明干旱促进叶片光合产物向蔗糖分配;棉铃对位叶蔗糖磷酸合酶、蔗糖合酶活性降低、酸性转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且对中部和上部的影响大于下部,表明蔗糖合成受抑制,而其降解先抑制后促进,降低可供外运的蔗糖水平。干旱条件下铃重降低,中部降幅>上部>下部。因此,棉铃对位叶蔗糖合成减少和外运受抑制是花铃期干旱条件下铃重降低的蔗糖代谢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GGE双标图和综合选择指数划分棉花品种生态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农作物品种多性状选育和应用的可靠性,本研究基于品种选择指数,应用GGE双标图进行了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首先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构建通用性强的品种选择指数(SI),即SI=0.40×皮棉产量+0.13×纤维比强度+0.09×(纤维长度+马克隆值)+0.11×枯萎病+0.09×黄萎病+0.10×霜前花率。然后,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对2000—2013年期间39组(含585个单点试验)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中品种选择指数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环境间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将长江流域棉区划分为四川盆地生态区、南襄盆地生态区、浙江省沿海生态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区。其中,长江中下游生态区为长江流域的主要品种生态区,对长江流域的总体环境代表性最强,涵盖了湖南省环洞庭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岗地棉区、江西省环鄱阳湖棉区、安徽省沿江棉区、江苏省宁镇丘陵及沿江和沿海棉区;四川盆地生态区、南襄盆地生态区和浙江省沿海生态区均为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品种生态区,对总体环境代表性较差。因此,将以长江流域棉区为广谱适应性育种目标环境的棉花品种综合性状选择试验优先安排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中,有利于提高育种的总体选择效果,而其余品种生态区不适宜作为以长江流域为目标环境的品种综合性状选择环境,可侧重于特殊适应性品种选育。本研究充分展示了GGE双标图在品种生态区划分方面的应用效果,合理划分了长江流域基于选择指数的棉花品种生态区,可为长江流域棉区的品种多性状选择和推荐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棉区和作物品种生态区划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GGE 双标图 多性状 品种选择指数 品种生态区 长江流域 作物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高山杜鹃品种杂交后代花瓣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山杜鹃是杜鹃花科(Ericacae)杜鹃花属(Rhododenron)中常绿无鳞杜鹃亚属、有鳞杜鹃亚属中的常绿阔叶类杜鹃以及由上述2大亚属的杜鹃花经过上百年的杂交培育而成的栽培品种[1]。高山杜鹃属复合花芽、总状伞型花序,花冠硕大(通常14~20 cm)、色泽艳丽,叶片革质有光泽、四季常青,花叶共赏,是杜鹃花家族中的精品,素有"贵
关键词: 高山杜鹃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系统开发的应用需求,对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系统数据进行了分析,将系统数据划分为规范标准模块、动物疫病风险监测模块、动物源产品风险因素动态监测模块、风险管理部门信息模块、风险评估模型模块、GIS空间数据模块、经济评价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等8个部分,建立了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系统采用基于Web的5层软件体系结构,在.NET编程环境下,利用C#开发语言,基于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进行开发,最后以动物免疫合格率分析、预警以及猪粮比价预警为例说明该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具有简单易用,完全面向Web、高可重用性的优点。该数据库的建立将为中国开展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数据,也为中国开展动物卫生风险管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连续2年田间接种鉴定中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连续3年的田间纹枯病接种鉴定中可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最高可解释11.25%的表型变异。说明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s有可能存在于小麦染色体2B和7D连锁群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猪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养猪模式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对南京六合发酵床和传统水泥地面猪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试验测定。通过测定猪舍内空气中CH4、CO2、N2O浓度,根据二氧化碳平衡法原理,计算不同猪舍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发酵床舍内CH4、CO2、N2O的平均含量分别是传统猪舍的61.2%、78.6%、125.0%;其舍内CH4平均排放通量要低于传统猪舍,是其63.6%,而N2O和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是传统猪舍的10倍和1.4倍;考虑到传统猪场猪粪堆肥和化粪池后续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试验期间发酵床养猪模式每天每头猪排放的CO2当量的温室气体总量较传统养猪模式多26.3%,CO2是发酵床养猪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是N2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铃期干旱和渍水对棉铃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生物量累积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池栽条件下,以美棉33B为材料,研究花铃期干旱、渍水7 d和渍水14 d处理对棉铃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生物量累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下部果枝棉铃铃壳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较小,降低了中部铃壳碳水化合物含量;干旱处理上部铃壳和渍水处理铃壳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增加,蔗糖含量先降后增,且随渍水持续期延长变幅增大,蔗糖外运受阻加重.与铃壳相比,花铃期干旱和渍水处理对棉籽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干旱和渍水7 d处理中部果枝棉铃生物量快速增长起始期提前但历时短,下部和上部棉铃生物量累积最大增长速率降低;渍水14 d处理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生物量累积最大增长速率均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棉铃生物量及其最大增长速率与铃壳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关系密切.因此,花铃期干旱和渍水影响棉铃蔗糖外运,改变棉铃生物量累积特性,是棉铃生物量降低的原因.
关键词: 棉花 花铃期 干旱和渍水 棉铃 碳水化合物 生物量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心甘薯‘徐紫薯3号’主要性状及其生物产量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徐紫薯3号’生长时期的性状变化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明生物产量动态变化规律,有利于通过栽培措施进一步提高该品种的产量和花青素含量。本文对‘徐紫薯3号’在6个时期的田间性状、品质性状以及生物产量进行系统测定,对该品种的主要性状与产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徐紫薯3号’主要性状除花青素含量外,最盛时期一般出现在90 d以后,其中地上部干率(叶柄干率、叶片干率和茎干率)之间,以及与还原糖含量、单株薯块重两两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甚至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徐紫薯3号’栽插后90 d内的同化产物分配于茎叶较多,分配于块根较少,而在90 d以后虽然光合能力和净同化率逐渐下降,但分配于块根的同化产物迅速上升,并到135 d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徐紫薯3号’是一个多肥适应型的晚熟品种,并且其花青素积累过程属于波动变化型。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增加施肥量和延长其生育期来提高徐紫薯3号的产量,并在栽苗后60 d内,通过调节温度、光照、水分,以及植物激素处理等方法来提高其花青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