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鸭表皮组织中脱氢枞酸残留的SPE-HPLC检测方法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经松香脱毛处理的肉鸭表皮组织中残留脱氢枞酸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肉鸭表皮组织中的脱氢枞酸用乙腈提取,经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以0.003 mol/L磷酸溶液-甲醇(13:87,v/v)为流动相,采用反相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12 n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脱氢枞酸线性范围为0.1~10 mg/L,检测限为0.10 μg/g,定量限为0.33 μg/g。在低中高3个添加量范围内回收率为80.8%~91.8%。实际样品分析显示,肉鸭表皮中脱氢枞酸含量最高达10.06 μg/g。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可用于肉鸭表皮组织中脱氢枞酸残留量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结合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秸秆不同覆盖还田量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对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结合化学除草剂(80%苄嘧·苯噻酰草胺WP)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水稻田杂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随着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杂草控制效果明显上升,5 400~7 200 kg/hm2秸秆覆盖还田45 d内对水稻田稗草、千金子、莎草、水苋菜、鸭舌草的控制效果达80%以上。而且化学除草剂使用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措施对水稻田杂草具有协同控草作用,施药后45 d 3 600~7 200 kg/hm2秸秆覆盖还田结合240 g/hm2(常规使用剂量的50%)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田杂草总体控制效果达90%~100%,且对水稻产量提高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药后45 d杂草株防效和小区水稻产量与除草剂剂量、秸秆覆盖还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显著降低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有助于提高玉米秸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河’蟠桃果实性状遗传评价及育种利用探讨
《果树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银河’蟠桃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及育种利用价值。【方法】以‘银河’为亲本的10个杂交组合F1群体为材料,分析后代果实类型、大小、成熟期、果肉颜色、风味及裂果情况。【结果】果实质量有偏向小果遗传的趋势;果实成熟期存在连续不规则变异的特点;当母本为黄肉,后代单株果肉白色与黄色的比例接近1,父母本果肉均为白色时,后代单株以白肉桃为主,白色∶黄色≈3∶1,说明‘银河’的肉色基因型为Yy;后代果实风味偏向亲本遗传的特点,除组合7(‘霞光’ב银河’)后代平均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高于父本‘银河’外,其他组合均低于‘银河’;后代平均可滴定酸含量高于父本‘银河’及亲中值。杂交后代有蟠桃、油蟠桃、油桃和普通桃,说明其基因型为GgSs;后代单株果实为蟠桃、油蟠桃和油桃时,裂果率较高,其中5个组合后代油蟠桃单株全部裂果;后代为普通桃的裂果较少。【结论】‘银河’是一个优良的生产栽培品种,但杂交后代果个偏小,蟠桃、油桃和油蟠桃裂果现象严重,其大果、果心小、不裂果的优良性状未能稳定遗传至F1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象因子对油菜种子中油分积累的影响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高油材料XZ37(含油量45.29%)和XZ366(含油量43.48%),分别种植在南京、拉萨和西宁,探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的差异,并分析南京、拉萨和西宁3个地理生态环境下油菜花–角果期间的主要气象因子与种子油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种子油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地区间种子中油分积累差异显著。在西宁种子油分快速积累始于开花后19天,持续时长15天;在南京种子油分快速积累始于开花后24天,持续时长15天;在拉萨种子油分快速积累始于开花后29天,持续时间长达20天。研究显示,日均温度、日均温差、日均降水量是影响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地理生态地区,影响油菜种子中油分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日均温度是影响南京地区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该地区油菜开花后,气温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成熟后期温度偏高,不利于种子中油分积累。日均温差和日均降水量是影响拉萨和西宁两地种子油分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两地种子发育过程中日均温差大,种子中油分积累量大,但由于拉萨日均降水量高于西宁,日均温度偏低,种子油分积累量低于西宁。因此,在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温度、较大的温差和较少的降水有利于种子积累油分,并形成较高的含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耐褐变丝瓜(P1)与易褐变丝瓜(P2)构建的P1、P2、F1、B1、B2和F26个群体果肉褐变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丝瓜果肉耐褐变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0)。其中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00%、50.00%和62.2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0.07%、42.04%和31.63%,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6.10%~9.9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灰叶斑病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灰叶斑病是中国近年来新发生及流行的一种病害,给番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对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生与为害、病原、发病规律、病菌侵染过程、病菌生物学特性、病菌分子生物学、抗病机理、病菌毒素、抗性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深入开展抗番茄灰叶斑病研究进行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粘附相关因子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定量检测猪链球菌2型(SS2)粘附相关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已报导的SS2粘附相关因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分选酶A(SrtA)、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及其管家基因aroA,用GenBank登录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SS2总RNA,经RT-PCR扩增和克隆了各粘附相关因子的核苷酸片段,以构建含有各自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建立检测各粘附相关因子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起始模板数的对数与荧光信号达到所设定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Ct)之间线性关系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995以上;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初始模板的检出下限达到了1μl 1.0×102拷贝数;组内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Ty3/gypsy反转座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座子是宿主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Ty3/gypsy反转座子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反转座子。通过反向PCR(inverse PCR)和基因组步移方法成功地从二化螟体内获得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Ty3/gypsy反转座子拷贝,命名为Csu-Ty3(GenBank登录号:KJ191261)。该反转座子拷贝全长4 934bp,在基因组上插入的靶位点(target sit duplications,TSDs)是"AACGT",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不完全相同,5′端LTR长161bp,3′端LTR长168bp,两者的一致度为93.5%;在靠近3′端LTR处有一段长15bp的嘌呤尾(polypurine tract,PPT)序列。经ORF Finder分析,Csu-Ty3中包含三个独立的ORF,从左至右第一个ORF编码类似病毒的结构蛋白,称为GAG蛋白;第二个ORF编码天冬氨酰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AP)蛋白;第三个ORF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包含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RNA酶H(RNase H,RH)以及整合酶(integrase,IN)。Southern杂交显示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中均有较多的Csu-Ty3拷贝。在特定基因座位上,对Csu-Ty3拷贝插入与否的检测结果显示,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中在该位点上均含有Csu-Ty3拷贝的插入,但在德阳和江津种群中有些个体在该位点上没有检测到Csu-Ty3拷贝的插入。
关键词: 二化螟 反转座子 Ty3/gypsy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