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3517的选育及良种良法配套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促进大豆新品种吉育3517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该品种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13年以垦02-728为母本、吉育303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406.3 kg·hm-2,较对照品种吉育303平均增产4.9%,其中最高产量达4 400.0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697.2 kg·hm-2,较对照品种吉育303平均增产6.8%,其中最高产量达4 285.6 kg·hm-2。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28。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油分含量两年平均23.40%,属高油品种。本研究还对其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相比同生育期组主推品种吉育303增产7.2%。


低温胁迫下赤霉素对花生萌发特性的影响及转录组分析
《花生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低温冷害是吉林省花生全生育期的主要非生物胁迫灾害,生育后期如遇霜冻冷害,会严重影响花生的外观品质、籽仁品质和种子发芽能力.赤霉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各种生长发育过程.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吉花25为试验材料,在4 ℃条件下用赤霉素溶液(50 mg/L)低温浸种处理8 h,以水溶液低温浸种为对照(CK),28℃条件下发芽,统计24 h露白率、48~96 h的发芽率,计算72 h、96 h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对24~96 h的发芽种子进行取样,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经赤霉素浸泡处理的花生种子24 h露白率显著高于CK,48~96 h的发芽率极显著高于CK,72 h、96 h的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极显著高于CK.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知,低温胁迫后,经赤霉素浸泡处理后的花生种子与CK相比分别有11 737、15 047、4 506、26 52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将差异基因富集到50个功能组,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持续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到138个代谢通路中,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菌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和碳代谢等代谢途径中富集到的基因数目最多,且上调基因显著多于下调基因.低温胁迫后,花生种子经赤霉素处理后可以快速萌动发芽,说明赤霉素处理可以提高花生种子活力,打破花生种子休眠,促进花生种子萌发和胚轴伸长.


关于多措并举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的建议
《吉林人大 》 2023
摘要:2022年12月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会议明确,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景俊海书记就未来五年开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七大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关于延长酸化剂作用时长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酸化剂可应用于养殖环境消毒,也可添加在动物饮水以及饲料中,具有增强胃蛋白酶活性、提高消化率、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繁殖等作用。但大部分复合酸化剂仅能够作用于胃,仅少部分的酸经胃释放后能够抵达肠道,且与胆汁、胰液等碱性物质中和后难以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选择具有长效持久功能的酸化剂,从而充分发挥酸化剂的优势,节约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率。文章论述了酸化剂的作用机理,综述影响酸化剂作用时长的因素,为延长酸化剂的作用时长提供参考。


壳聚糖与生物絮凝剂复配协同增效絮凝特性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提升养殖污水的处理效率,利用壳聚糖具有的絮凝特性,并依据壳聚糖与絮凝剂之间的共聚反应,设计了5种不同浓度组合基质的处理,分析了絮凝剂投加量、生物絮凝剂与壳聚糖复配比例、p H等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30.0 mg/L,p H=5,生物絮凝剂与壳聚糖复配比(V/V)为21:9时,对养殖污水COD的去除率最高.壳聚糖与生物絮凝剂复配获得的复合絮凝剂对COD,NH3—N,BOD,SS及TP污水指标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2%,81.0%,85.0%,58.3%和27.5%.


深松对东北不同积温带春玉米田土壤物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东北不同积温带的差异,探究不同时期深松对春玉米田土壤物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在低积温带(齐齐哈尔)、中积温带(洮南)和高积温带(沈阳)开展深松试验。设置秋季30 cm深松(AS)、春季30 cm深松(SS)和常规15 cm旋耕(CT)3个处理,比对分析不同时期深松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对不同积温带土壤物理特性改善和产量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各处理对土壤水分提高的总体效果为SS> AS> CT,深松对提高低、高积温带吐丝期(R1)、中积温带6叶期(V6)和R1期土壤水分最为显著。SS对改善低积温带和高积温带土壤容重效果明显,低积温带SS与CT相比,在10~20 cm、20~4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23%和11.12%(P <0.05);高积温带SS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较CT低7.28%、5.68%和2.02%。SS对低、高积温带土壤硬度改善效果显著,低积温带SS与CT相比,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硬度分别降低32.26%、27.46%和33.77%;高积温带SS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硬度分别较CT低9.50%、8.63%和5.29%(P <0.05)。深松对百粒重影响显著,AS和SS与CT相比,在中、低积温带粒重分别提高2.77%和5.14%、8.48%和8.48%(P <0.05)。在产量上,AS和SS与CT相比,在低积温带和高积温带分别提高8.57%和11.43%、15.46%和12.37%(P <0.05)。【结论】深松能显著改善不同积温带土壤物理特性,且提高玉米产量。秋季深松和春季深松对不同积温带土壤水分提升效果明显,春季深松对土壤容重和硬度改善效果在整体上优于秋季深松。从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玉米增产的角度考虑,推荐春季深松为东北地区最佳深松选择。
关键词: 东北区 积温带 深松时期 春玉米 土壤物理特性 产量


玉米ZmWRKY3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功能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植物转录因子家族最大的成员之一,WRKY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防御反应以及胁迫响应中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 B73 为材料,克隆了一个玉米 WRKY 转录因子 Zm-WRKY36,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ZmWRKY36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 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ZmWRKY36 蛋白分子量为35.8 kDa,理论等电点为5.66,属于酸性蛋白;不稳定系数为67.16,为极不稳定蛋白;亲水指数为-0.526,为亲水性蛋白;具有 1 个WRKY结构域和 1 个C2 HC锌指结构基序,属于WRKY转录因子Ⅲ类亚家族成员;与高粱SbWRKY64、稷PmWRKY4 和狗尾草SvWRKY4 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ZmWRKY36 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并且有着较强的转录激活活性.qRT-PCR结果显示,ZmWRKY36 基因在玉米根和叶中表达量较高,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受到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显著诱导,表明转录因子ZmWRKY36 可能在玉米抵御外界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玉米 ZmWRKY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功能分析 干旱胁迫 盐胁迫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鉴定与部分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86%、0.86%、0.43%、0.43%和0.43%,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分离频率最高,为52.36%,是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菌.布氏镰孢、禾谷镰孢和亚洲镰孢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的占比分别为50.00%、48.36%和1.46%.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2.73%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中致病型菌株,东部玉米主产区分离的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毒素化学型检测表明,亚洲镰孢为雪腐镰刀烯醇(NIV)化学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为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烯醇(15-AcDON)化学型.7种杀菌剂抑制禾谷镰孢复合种菌丝生长的EC50介于0.02—19.45μg·mL-1,其中咯菌腈(FS)、抑霉唑(FS)、氟硅唑(EC)、戊唑醇(TC)和腈菌唑(EW)对禾谷镰孢复合种抑制效果较好且差异不大,EC50小于1.20μg·mL-1,EC90小于100μg·mL-1;30%吡唑醚菌酯抑制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生长的EC50差异明显,抑制禾谷镰孢的EC50是布氏镰孢的10.24倍.[结论]吉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不同,东部和西部为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中部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咯菌腈、抑霉唑、氟硅唑、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菌效果较好且在禾谷镰孢复合种间的药剂敏感性差别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