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关键词: 海蜇 Frizzled cDNA 基因组结构 整体原位杂交 无性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海洋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分四个季节在桑沟湾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季节中桑沟湾聚球藻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04*10~3~408.59*10~3个/mL、0.01~10~2.15 mg/m3,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21*10~3~99.64*10~3个/mL、0.31~149.46 mg/m3,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10~5~50.16*10~5个/mL、6.68~10~0.32 mg/m3.四个季节中,夏季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异养细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的四季平均贡献为62.11%,高于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占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例最高,平均可达86.85%.统计分析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为桑沟湾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生物 丰度 生物量 季节变化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堆积下来。采用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调水调沙期间3期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对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提取了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信息;通过黄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以及风场、潮汐等实测数据分析,阐明了羽状流逐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口羽状流表现出单向变化和往复变化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而悬浮物浓度的逐时变化显示:河口附近不同站位的悬浮物浓度逐时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同一站位的悬浮物浓度可在1小时之内升高或降低约100mg/L。单向变化型羽状流主要受单向潮流的控制,且GOCI观测时段位于一个落潮或者涨潮过程,河流动力较弱;往复变化型羽状流受涨、落潮往复潮流的控制,涨、落潮流向的转换驱使羽状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且羽状流位于潮流切变带以内,切变锋对羽状流的形态、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切变效应。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逐时变化 驱动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水条件下富水砂层注浆规律的电法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动水条件下富水砂层中注浆浆液的扩散规律,研制了一套由试验主体系统、注浆系统以及量测系统组成的注浆试验模型,同时针对浆液扩散范围检测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电阻率法。研究发现,试验过程中注浆压力与注浆速率关联性较强,动水条件下浆液呈椭球体扩散,且由于重力及上部水流的作用,椭球体的重心在注浆出口下方,注浆有效地改善了富水砂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电阻率法对注浆扩散范围进行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利用电阻率法得到的浆液扩散范围与开挖后结石体的边界基本吻合,表明电阻率法作为检测动水富水砂层中注浆范围的方法是可靠的。

关键词: 动水条件 富水砂层 注浆 扩散范围 电阻率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ROV/AUV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丢失过程及原因

船舶工程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ROV/AUV的作业深度在不断增大,作业时间也在不断延长。然而,由于水面和水下环境异常复杂,ROV/AUV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甚至导致其丢失在深海大洋中。以日本"海沟"号ROV、美国"Nereus"号HROV、美国"ABE"号AUV和英国"Autosub-2"号AUV 4台潜水器为例,分析其在深海/冰下作业时的丢失过程和原因。

关键词: ROV AUV 丢失 “海沟”号 “Nereus”号 “ABE”号 “Autosub-2”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青岛地区灵山岛早白垩世碎屑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球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鲁造山带东缘的灵山岛上发育有早白垩世碎屑岩,目前人们对其沉积的精确时代、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利用LA-ICP-MS的方法对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并对特征年龄谱中的代表性碎屑锆石进行了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莱阳群法家茔组和青山群八亩地组下部的碎屑岩沉积时代分别为127±3Ma和128±4Ma,表明两套碎屑岩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具有完全相似的年龄谱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发育软沉积变形的粉砂岩、泥岩和上覆的含砾粗砂岩具有相似的物源,并且源区组成较为单一,主要以亲华北的胶北地体为主,其次的物源区为苏鲁造山带;(3)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和灵山岛下白垩统莱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灵山岛上的莱阳群碎屑岩明显不同于胶莱盆地的莱阳群,暗示在早白垩世时,灵山岛上的两套碎屑岩可能受到区域断裂的控制,沉积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综合结果表明,灵山岛地区莱阳群法家茔组可能沉积于断陷湖盆的萎缩期,早期的沉积以湖相为主,晚期主要以河流相为主,在此期间遭受到了强烈的火山地震作用,诱发了下部的湖相的砂泥岩发生大规模的滑塌和软沉积变形.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早白垩世 沉积物源 苏鲁造山带 灵山岛 同位素 年代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初夏渤海湾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限制状况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_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_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_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_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渤海湾 阈值 营养盐比值 磷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秦岭北缘秦岭杂岩变质作用:副片麻岩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造山带中的高级变质岩是研究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西秦岭北缘秦岭杂岩主要由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少量变基性岩(基性麻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岩相学、矿物化学和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副片麻岩经历了3个变质演化阶段:(1)进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核部包裹细粒片状黑云母和大小不等的石英为代表;(2)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夕线石+黑云母+金红石+石英.石榴子石变斑晶幔部成分在视剖面图上确定出峰期温压条件为T=793~803℃,P=8.8~9.5kbar;(3)降温降压的退变质阶段,主要由石榴子石的最边部及后期斜长石记录.结合已有研究资料,表明西秦岭北缘秦岭杂岩可能经历了早古生代晚期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

关键词: 西秦岭 秦岭杂岩 副片麻岩 变质作用 相平衡模拟 岩石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鲤鱼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Cyprinus carpio L.)和野生对照鲤为对象,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基于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不同发育时期(6日龄、2月龄、5月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DCA排序分析显示,2月龄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Alpha多样性及均匀度都显示转基因鲤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对照鲤。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转基因鲤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而对照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较多,其中2月龄转基因鲤肠道内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低于对照鲤。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3个发育时期,转基因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对照鲤相比发生了改变,且在2月龄时存在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转基因鱼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 转基因鲤 高通量测序 拟杆菌 厚壁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充分利用岩芯和古生物分析资料,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对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一段—二段5亚段的介形虫和轮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出介形虫70个属种,统计显示以金星介科分子为主,其次是玻璃介科分子,还有少量胡花介科分子,其化石组合的垂向变化反映了戴南期湖泊水体从半咸水→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淡水的旋回性变化。发现轮藻化石76个属种,主要有常州厚球轮藻、强壮冠轮藻、长柱形钝头轮藻、小球状轮藻等,其中以戴一段一亚段最为繁盛,表明当时较为稳定的半咸水—淡水沉积环境。介形虫化石组合和轮藻化石的垂向分布和演化与沉积环境、沉积相变迁和分布具有密切关系。介形虫组合以淡水—微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且轮藻勃发时,反映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沉积相以加积型或进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当介形虫组合以半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时,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较弱,沉积相以退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

关键词: 高邮凹陷 戴南组 古生物特征 古水体 沉积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