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早熟黄瓜新品种──沪58号

长江蔬菜 199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英国贵妇鸡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英国贵妇鸡又称皇家鸡或花鸡,由英国皇家科学院从野禽培育成功,故得名皇家鸡。它经过20多年数百代驯养培育,现已成为英国皇家宫廷的美味佳肴。它肉质鲜嫩,骨酥脆,皮薄,脂肪少,蛋白含量高,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其肉含有17种氨基酸、10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独特滋补功效。其屠宰率高于其它禽类,是特禽中的新一代佼佼者,被营养学家称为世界最理想新型肉用禽类。贵妇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深受人们欢迎和喜食。目前我国开发饲养贵妇鸡尚属初级发展阶段,估计不久贵妇鸡饲养将会成为我国一种新兴特禽养殖业并兴旺发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切花菊栽培试验

中国园林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菊花原产我国,是国内外栽培面积及销售量最多的花卉之一。为适应当今形势,丰富切花市场,我们引种了盛行欧美及日本市场的多头切花菊品种。至今国内对这些切花菊栽培还没详细报道,为此我们这几年开展了多头切花菊栽培试验。 1.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是从日本引进的扶郎型代号为H和球型代号为Y的多头切花菊品种。 试验在本所试验场进行,土质较疏松,基肥每80m~2施2000斤。采取小畦种植,畦面宽80cm,沟深20cm,生长期间进行肥水管理,抹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抹蕾时每枝杆留3个花蕾,以便观察比较。品种采取随机排列,重复三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麝鼠的养殖技术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麝鼠又名麝香鼠,是珍贵草食性动物,每只公鼠年可取香3~5g。麝鼠适应性强,饲养成本低,繁殖快,是城乡人民开展人工养殖发家致富的新产业。本场在麝鼠笼养、人工控制繁殖等方面进行了摸索,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饲养管理 1、笼舍饲养:这是目前最常用的饲养方法。麝鼠的圈舍由窝室、运动场和水池三部分组成。窝室甩砖砌成,总面积80×50cm,分为内外二室。内室45×50×10cm,外室36×50×10cm,内外室之间,以及外室与运动场之间,都开有直径为10cm圆门。运动场面积约1.2平方米,运动场边沿修一水池,池为30×35×25cm,四周均用砖砌成1米高墙,顶部用铁丝网盖住。运动场顶部留一扇能开关小门,以便投放饲料;窝舍顶部留一孔,作为观察用,水池要有出水道。 2、饲料、日粮:以青草、蔬菜为主,精料为辅。春季每日投喂2次,保证足够青饲料,在精料中适量添加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用真菌防治老年痴呆症前景

食用菌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药用真菌是指一大类有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包括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二类真菌。其中一部分是可食的食、药兼用菌,如羊肚菌、冬虫夏草、木耳、猴头菇、蜜环菌、毛头鬼伞等;一部分药用菌因质地呈革质或木栓质,无法咀嚼而不能食用,如灵芝、云芝、白耙齿菌、层卧孔菌等,还有一部分药用菌幼时质嫩,可食用,成熟后变木栓质而失去食用价值,如硫磺菌等。功效明确,现已正式入药应用的药用菌有23种。药用菌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机体衰老、改善神经生理功能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药用菌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前景谈点浅见。 老年痴呆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病情的发病率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数的1.5%左右,轻度发病者约占老年人数的6%左右。老年痴呆症的表现有多种,由多种病因造成,如脑血管硬化;血脂沉积于血管,管径变细;心博功能下降,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细胞合成蛋白质、DNA、RNA的能力下降,大脑细胞分裂速度低于死亡速度,造成大脑萎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疗和防制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病,以气管罗音、咳嗽和打喷嚏为其特征.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IB主要侵害雏鸡的呼吸器官和蛋鸡的生殖系统.但是,自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er在美国首次分离出两株致鸡肾脏病变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相继报道了肾病变型IB的感染,临床兽医多称之为“肾型传支”(Nephropathogenic InfectiousBronchitis).近几年来,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甚为严重.1993年,仅上海地区养鸡业,特别是肉鸡和乌骨鸡因该病蒙受的经济损失相当惨重,并不亚于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值得引起养鸡业主、兽医工作者和研究部门的重视.本文略谈其诊疗和防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三倍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作物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Oryza sativa L.)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_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得了再生植株白化苗.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包埋法可促进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用玉米素、激动素和6—卞基嘌呤三种细胞分裂素处理,6—卞基嘌呤表现出促进芽和根的分化的作用.基本培养基N_6比MS更为有效地促进植株再生而得到白化苗.本文旨在利用野生稻资源改良水稻栽培种的性状与培育新品种方法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并为稻属种间细胞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异源三倍体 悬浮培养 琼脂糖包埋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食用菌四季栽培模式及高产因子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塑料大棚,增添遮阳网、喷雾、通风换气和床架等设施,以香菇、蘑菇、草菇、金针菇、毛木耳等不同温型菇类组合成不同模式,进行四季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四个模式中,凡有香菇参与组合的模式,单位面积产量、年总产量和经济效益高。合理利用大棚内空间,选用不同温型的菇类科学组合、适宜菌龄、适时栽培期、简易高产的栽培方式等都是构成高产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食用菌,塑料大棚,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测算及其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上海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特征;用C-D生产函数法和增长速度方程综合测定的1988-1992年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158,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平均为12.28%。并分析了影响上述两项指标增长缓慢的原因,提出3条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条件下秸秆还田的综合效应研究

土壤通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循环等方面总结了在上海郊区青紫泥类型土壤上1979~1993年的15年间长期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合适量的化肥尤其是氮肥,能取得大幅度的增产效果;同时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既能使养分循环平衡,又能扩大土壤物质的循环。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综合效应 脱潜型水稻土 定位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