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螺旋粉虱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植物检疫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比较浸叶法、药膜法和Potter喷雾法3种生测方法对螺旋粉虱成虫进行生物测定,确定了喷雾法是螺旋粉虱适宜的生测方法。优化了Potter喷雾法的操作因子,当喷雾量为1~2 m L、喷雾压力为50~100 k Pa、沉降时间为20~40 s时,Potter喷雾法的测定结果更准确、可靠。确证了采用螺旋粉虱自然混合日龄成虫作为试虫的可靠性。该方法可作为螺旋粉虱药剂筛选及抗药性监测的生物测定方法。

关键词: 螺旋粉虱 生测方法 浸叶法 药膜法 Potter喷雾法 寄主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活立木枝干三维建模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活立木点云数据三维重建的难点是测量数据海量且庞杂散乱。就单株活立木个体样本而言,树木主干几何形状极其不规整,枝叶分生散乱,由地面激光雷达扫描得到的树干实测数据非常庞杂散乱。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骨架提取的活立木枝干三维建模方法:首先,对地面激光雷达扫描获得的原始点云进行枝叶分离;然后根据Dijkstra距离对枝干点云数据进行分段并提取每个连通部分的骨架;再根据加权的匹配度连接骨架,得到整株活立木完整的骨架;最后用圆柱体拟合出活立木枝干的模型。分别对含笑树和樱花树枝干进行了扫描分析,拟合出含笑树和樱花树的枝干三维模型,并对该算法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研究所用方法在运行时间和占用内存上都优于以往其他方法。

关键词: 地面激光雷达 三维建模 活立木枝干 骨架提取 Dijkstra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秋季遮光处理对海南黄灯笼辣椒幼苗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适宜热带地区黄灯笼辣椒育苗遮光的遮阳网及遮光时段,为海南黄灯笼辣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置遮光率30%(T3)、50%(T5)、70%(T7)和90%(T9)4个处理,以大棚内不遮光为对照(CK),测定黄灯笼辣椒(热辣2号)的形态指标、壮苗指数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探讨热带地区夏秋季不同遮光处理对海南黄灯笼辣椒幼苗的影响。【结果】随着遮光率的增加,热辣2号的形态指标、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和Fv/Fm呈下降趋势;T3处理的叶片在光合作用旺盛阶段净光合速率(Pn)最高,说明光照过高或过低均抑制黄灯笼辣椒的光合作用;对照(CK)辣椒幼苗的株高、茎粗、光合产物积累、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Fv/Fm均显著高于T5、T7和T9处理(P<0.05,下同);CK、T5、T7和T9处理的黄灯笼辣椒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显著高于T3处理,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T3处理。【结论】热带地区夏秋季选用遮光率30%的遮阳网在中午对黄灯笼辣椒幼苗进行短期遮光,可减少高光强对黄灯笼辣椒幼苗的影响,有利于培育健壮的黄灯笼辣椒种苗。

关键词: 黄灯笼辣椒 遮光处理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甜瓜枯萎病拮抗菌F1发酵条件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找出甜瓜枯萎病拮抗菌F1的最佳发酵条件,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确定无机盐含量、温度、豆饼粉含量是影响F1菌株有效活菌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经最陡爬坡实验、响应面优化,建立数学模型且通过模型得到最优发酵条件,当接菌量为4%、初始p H值为7、摇床转速为200 r/min、玉米粉含量为30 g/L、豆饼粉含量为17.92g/L、MgSO_40.604 g/L、NaH_2PO_41.51 g/L、CaCl_2·2H_2O 0.302 g/L、K_2HPO_41.51 g/L、培养温度为30.0℃时,有效活菌数为1.507×109cfu/m L。验证试验显示真实值为预测值的101.0%,说明该模型可用于指导F1在实际生产中发酵条件的优化。

关键词: 拮抗菌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NAC转录因子SlNAC8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该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特性,通过RT-PCR从番茄中克隆了低温响应NAC转录因子SlNAC80,该基因开放阅读框1 023 bp,编码340个氨基酸。Sl NAC80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8.19 k Da,等电点为5.27,N-端具有典型的NAC保守结构域,包含A、B、C、D、E 5个亚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分析表明,Sl NAC80在番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在绿果和衰老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红熟果中的表达量最低。对启动子区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发现,Sl NAC80启动子区含有许多响应激素(ABA、GA、SA及ETH)和逆境(低温、脱水及盐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如ERELEE4、GARE1OSREP1、LTRE1HVBLT49、GT1GMSCAM4、MYB1AT、MYCATERD1、MYCATRD22、WBOXNTERF3及WRKY71OS等。q PCR分析结果也证实该基因的表达受低温、干旱、高盐、甲基紫精、ABA及乙烯处理诱导。这些结果表明,Sl NAC80可能在番茄非生物逆境应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关键词: 番茄 NAC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泥与稻秆共热解对生物炭中碳氮固定的协同作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共热解对生物炭中碳氮固定的协同效应,利用管式固定炉开展了不同热解温度(300~700℃)下的污泥与稻秆单独热解及其共热解(泥秆质量分别为1∶3、1∶1、3∶1)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污泥和稻秆共热解并不是两种物料单独热解贡献的简单叠加.共热解对生物炭产率无协同效应,但对固定碳产率的协同性受共热解条件影响较大.在相同热解温度下,1∶3和3∶1泥秆比共热解生物炭中的碳和氮含量协同量化值均明显大于1∶1泥秆比下的协同量化值,碳和氮元素含量协同量化值分别在热解温度和泥秆比为(400℃、1∶3)与(400℃、3∶1)时达到最大值12.43%与40.65%.碳和氮固定率协同量化值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分别为53.77%~56.13%和38.30%~39.12%,说明共热解可显著提高生物炭中碳和氮元素的固定水平.除3∶1泥秆比共热解生物炭中H/C原子比大于理论值,对降低生物炭的芳香度与饱和度具协同作用外,其他共热解条件下的H/C、(O+N)/C、O/C原子比均小于理论值,对提高生物炭的稳定性具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污泥与稻秆在泥秆比1∶3、1∶1与3∶1下共热解,提高协同效应的方式分别为促进脱氧去氢反应、去氢反应与脱氧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在碳氮封存减排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工艺途径.

关键词: 污泥 稻秆 共热解 生物炭 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氮硼阻燃剂处理炭化橡胶木工艺

木材加工机械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水溶性磷-氮-硼复合阻燃剂,对炭化橡胶木进行了阻燃处理,分析了前真空时间、浸注压力和浸注时间对炭化橡胶木增重率和力学性能(MOE和MO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真空时间、浸注压力和浸注时间对炭化橡胶木的增重率和MOE、MOR没有显著影响。在实验范围内,较佳的工艺条件为:前真空时间10min,浸注压力0.4MPa,浸注时间10min。

关键词: 炭化橡胶木 磷-氮-硼阻燃剂 增重率 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二代测序技术,又称"新一代测序技术",其较Sanger测序具有通量高、测序成本低和测序时间短等特点。介绍了以454、Illumina/Solexa和SOLi D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植物全基因组、转录组和miRNA测序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新一代测序 转录组测序 miRNA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usarium mangiferae对杧果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侵染 活性氧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茎秆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能源作物,近年来在中国特别是广西发展迅速。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木薯渣、木薯茎秆)已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木薯茎秆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索木薯茎秆增值利用的新途径。结果表明:3种木薯茎秆的纤维长度和宽度种间差异性显著,种A、种B、种C的平均纤维长度与宽度分别为976、920、815μm与34、32、36μm。3种木薯茎秆的总平均纤维长度为904μm,宽度为34μm,双壁厚为7.32μm,长宽比为27,壁腔比为0.27。种A木薯茎秆的纤维素含量为41.49%,木质素含量为21.44%,灰分含量为3.46%,苯醇抽出物含量为6.96%,1%Na OH抽出物含量为22.22%,冷水抽提物为11.89%,热水抽提物为14.15%。综合分析表明:木薯茎秆纤维属于中短长度类纤维原料,长宽比小,壁薄,纤维素含量高,可作为纤维板及造纸原料,但需要与其他长纤维原料搭配使用。

关键词: 木薯茎秆 纤维形态 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