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4年海南省橡胶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从海南省4个市(县)分离获得43株橡胶炭疽病菌,进行病原菌鉴定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有23个属于胶孢炭疽病菌,20个属于尖孢炭疽病菌。所有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332 3~7.425 6)和(0.009 1~0.113 3)mg·L~(-1),平均值分别为(1.714 1±1.684 7)和(0.036 8±0.023 8)mg·L~(-1)。其中尖孢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EC_(50)值要显著高于胶孢炭疽病菌,EC_(50)平均值分别为(2.922 7±1.556 3)和(0.663 2±0.194 4)mg·L~(-1),但2种病原菌对咪鲜胺的EC_(50)值没有显著差异,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38 3±0.015 2)和(0.035 5±0.020 1)mg·L~(-1)。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传统胶园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探讨全周期种植方式对胶园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有37种物种,总密度为0.975个/m2,而传统胶园有51种物种,总密度为2.698个/m2;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植物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小于传统胶园,而其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传统胶园(p<0.05);与传统胶园相比,全周期种植方式能导致胶园林下植物物种和个体数(或丛数)减少,植物多样性降低,但其物种的生态优势度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露水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杧果新病害露水斑病病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以便为该病害的发生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丝在杧果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生长温度20℃,最适p H值7~8,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菌丝对有机碳源乳糖和有机氮源氨基乙酸利用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产孢量以25℃、p H 6、光暗交替、麦芽糖为碳源、L-胱氨酸为氮源时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以25℃、p H7、液态水、有机碳源阿拉伯糖、有机氮源L-天冬氨酸为最适条件,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0℃、10 min。【结论】杧果露水斑病菌喜好20~25℃、弱酸至弱碱、高湿、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MS/MS法对香蕉果肉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测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及蕉肉中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Strata/NH2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UPLC-MS/MS测定。方法最小检出量为4×10-13g,方法定量限为0.2μg/kg;在0.01~0.10 mg/kg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中平均回收率为83%~92%,相对标准偏差为2.0%~2.8%;在蕉肉中平均回收率为85%~98%,相对标准偏差为1.5%~2.2%。该法灵敏、准确,快速,可用于香蕉果肉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测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香蕉 吡唑醚菌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蕉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型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1—2013年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方案,对巴西蕉叶面积指数LAI及当地积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拟合出几种香蕉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模型,其中以叶面积指数与归一化的相对积温间的动态模型较好,即:LAIi=3.653 2/[1+e-(RDDi-0.502 9/0.089 2)]。用2011—2013年独立资料进行检验,叶面积指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Χde为0.044 7,差值标准误Sde为0.211 5,相关系数R为0.927,达显著水平。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巴西蕉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也可用于巴西蕉生长、产量模拟以及对巴西蕉的生长监测和遥感估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的海南岛洪涝灾害监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洪涝灾害监测是农情监测的主要任务之一,遥感监测可以弥补地面观测耗人、耗财、信息滞后等诸多不足,已成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基于HJ-1A/1B-CCD数据,以海南岛为研究区,选取研究区内400个训练样本,利用区分度(division degree,DD)对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基于蓝光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based on blue light,NDWI-B)和混合水体指数(combined index of NDVI and NIR for water body identification,CIWI)3种水体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应用HJ-1CCD数据进行纯水体、湿地识别时,NDWI-B模型效果最好(综合区分度分别为31.30%、28.13%),是海南岛洪涝灾害监测的最优模型。经验证,NDWI-B模型的水体识别总体精度达91.50%。通过对采样点的水体指数值与地物类型的反复对比确定NDWI-B模型的水体识别阈值为-0.015。利用NDWI-B模型对海南岛2010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的洪涝灾情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0月12日的灾情最为严重,全岛洪水淹没面积达到监测期内最高值,为120.22km2,除东方、昌江、乐东外所有市县均出现新增水体,新增水体主要分布于村庄、耕地、道路、城镇居民地等。从区域上看,东部的文昌、琼海、海口、定安为洪涝重灾区,西部的东方、昌江、乐东为洪涝轻灾区。全岛洪涝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其次为旱地。10月12日,水田、旱地的淹没面积分别为61.46和29.59 km2,耕地(水田和旱地)淹没面积占总淹没面积的比例为75.73%。NDWI-B模型具有水陆区分度较大和水体面积提取精度较高的优点外,还能够识别小范围水体和湿地,是海南岛洪涝灾害监测较为理想的模型。该文为海南岛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动态监测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卫星 洪涝 灾害 监测 环境减灾卫星 基于蓝光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海南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金银花水提物抗炎作用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中草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四倍体金银花水提物的抗炎作用以及急性毒性进行评价。方法以二倍体金银花为对照,分别采用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对四倍体金银花水提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采用Bliss法测定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对其进行急性毒性评价。结果四倍体金银花水提物具有明显的抗急性炎症作用,与亲本二倍体金银花之间抗炎作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个种质均不具有明显的抗亚急性炎症作用。四倍体和二倍体金银花水提物ig给药对小鼠的LD50值分别为72.12、69.92 g/kg,急性毒性差异不明显,分别相当于人体(体质量60 kg)安全用量的412和400倍。结论四倍体金银花水提物具有明显的抗急性炎症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较为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矮化突变体dl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培育作物新品种的重要材料。前期从番茄转基因材料中发现非转基因功能的且稳定遗传的一个矮化突变体dl(dwarf line)。为明确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规律,本研究比较了突变体dl与原野生型LA4024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型差异。结果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dl植株节间变短、明显矮化、分枝变多、根系不发达,叶片、花、果实及种子等组织器官明显变小。外源喷施赤霉素能使矮化突变体株高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而外源喷施生长素不能恢复突变体植株的矮化表型,表明该突变体为赤霉素缺陷型突变体。对突变体dl与LA4024构建的F1、F2及BC1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dl的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研究为该矮化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修剪和光照处理对番荔枝成花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具有丰富营养和较高经济价值。为了探讨修剪方式和光照对番荔枝混合花芽成花效果的影响,以成年番荔枝当年抽生的枝条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修剪方式,不同颜色透光塑料薄膜对修剪部位套袋处理,以自然生长的枝条为对照,对诱导成花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成花基因的表达,以及N、P、K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枝条顶端修剪后,只有把叶片和叶柄去掉后才能诱导成花,成花基因LFY(LEAFY)和AP2(APETALA2)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成花不受薄膜颜色和套袋处理影响,说明成花部位不受光照和光质影响,且在不同季节均能诱导成花;成花部位的枝条N、P、K、淀粉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出现先下降后增加的现象。结果说明,番荔枝叶柄对花芽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枝条顶端及叶柄去除后,就能促进成花基因LFY和AP2的表达,促使混合芽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从而导致开花。在成花诱导过程中,修剪处理部位枝条短期内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出现先下降后增加的现象,且成花过程不受光照及光质差异的影响,当成花诱导完成后,需要正常光照产物促进新枝萌发与生长,为开花结果提供营养保障。研究结果从生理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番荔枝独特的修剪方式促进成花的机理,为番荔枝花期调控及反季节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