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发掘与定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抗白粉病基因,为小麦遗传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抗源。就中国小麦地方品种抗白粉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抗病性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等,探讨了利用地方品种抗源进行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地方品种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F树脂浸注改性橡胶木的物理力学性质

林产工业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尿素-甲醛(UF)共聚树脂浸注处理人工林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木材,分析树脂增重率(WPG)对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UF树脂浸注对橡胶木的密度、平衡含水率(EMC)、湿胀性和硬度改善明显,并且WPG越大改善效果越好;而对弹性模量(MOE)和冲击韧性影响或高或低,且变化幅度有限;对抗弯强度(MOR)的影响,低WPG时不明显,而在高WPG时提高明显。

关键词: 橡胶木 UF树脂 浸注 改性 物理力学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莲雾中多菌灵、噻菌灵和甲霜灵残留

农药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莲雾中多菌灵、噻菌灵和甲霜灵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直接用乙腈匀浆提取,过0.22μm滤膜后,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5μg/m L,决定系数(R2)>0.99;在0.04、0.4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5%~107%,相对标准偏差为2.0%~8.9%(n=5),定量限均为0.04 mg/kg。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莲雾 多菌灵 噻菌灵 甲霜灵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根系活动引起的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改变,特别是病原生物数量的增加是导致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其中,植生性病原线虫的危害是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植生性病原线虫的存在往往受到其它营养类型线虫的影响,因而从线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不同营养类型的线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能全面了解土壤的健康状况。本文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比较短期连作和长期连作线虫群落的差异,揭示长期连作大豆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规律,理解线虫群落与植物健康的关系,阐明线虫群落的变化在大豆连作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基于16sr DNA的T-RFLP指纹图谱,分析土壤中线虫的物种丰富度和不同大小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RF)的相对丰度。然后,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和系统发育树,鉴定T-RF片段对应的线虫种类。最后,利用q PCR,采用绝对定量的方法确定线虫群落的大小。【结果】线虫的物种丰富度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第1年物种丰富度最高,第3年的丰富度显著低于第1年,之后逐渐降低,9年之后保持不变。大豆根际土中共检测到16个TRF,且大多数T-RF能从克隆文库中鉴定。其中,食细菌线虫(Acrobeloides)是最为丰富的线虫种类。在连作2~3年后,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增加,而在连作后期,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减少。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示,第1年线虫群落与其余年限分开,而第2和第3年聚集较近,而连作9、11和13年后聚集较近。另外,线虫群落结构与p H、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AP)、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相关。线虫群落总丰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第6年。线虫的基因拷贝数与土壤NH+4和染料木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NO-3和细菌的基因拷贝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豆根际土壤中,线虫群落丰度在连作第2~3年下降最为明显,到第6~9年有一定的恢复,但不能完全修复。大豆种植为第一,基线虫属(556 bp)丰度最高。土壤功能正常,连作第2~3年后,摄食性线虫(555 bp、558 bp、560 bp等)丰度增加,线虫浸染机会增加。

关键词: 连作 大豆 线虫群落 T-RFLP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菠萝品种成熟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Josapine、Mac Gregor、MD-2等6个菠萝品种成熟果实挥发物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Josapine成熟果实挥发物以萜烯类为主,顺式β-罗勒烯含量最高,其次为己酸甲酯;Phuket以酯类为主,异戊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甲酯;台农13以酯类为主,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乙酯;Mac Gregor以酯类为主,含有极少萜烯,辛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乙酸乙酯;台农21香气以酯类为主,含有极少萜烯,己酸甲酯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酸乙酯;MD-2以酯类为主,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丁酸乙酯。聚类分析显示,MD-2、台农13与Phuket能较好地聚在一起,相似系数为0.77;引自马来西亚的Josapine与其他5个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菠萝 香气成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319a及其靶基因在木薯中的低温响应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索mi RNA在木薯低温逆境中的调控作用,前期小RNA测序筛选出mi R319对低温显著响应,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i R319与其4个不同靶基因在两个木薯品种的4种低温处理下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i RNA与其靶基因在两个不同木薯品种间的响应不同,4个低温处理间的响应也不同,mi RNA与各个靶基因的相关系数也不同。比较发现在C4中mi R319a与3个靶基因(GSTU8除外)负相关性均好于SC124,处理之间在NAH中的负相关表现最典型,mi R319与4个靶基因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MYB33>Unknown>TCP4>GSTU8,预示着MYB33和Unknown(021030m)两个靶基因在C4的NAH中是mi R319a更为优先的调控目标。结果表明在木薯的低温逆境适应过程中mi R319对MYB33和Unknown两个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miR319 耐低温 靶基因 负向调控 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甘蔗品种机械收获后糖分转化损失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切段式联合收割机收获的甘蔗茎段糖分变化情况,为今后糖厂合理安排机械砍收顺序和入榨时间提供参考。分别对两个甘蔗品种粤糖94-128和粤糖00-236采取人工收获和机械化收获,分析其放置过程中(5 d内,自然条件下)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人工收获方式相对比,两个品种在机械化切段式收获方式下的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在收获当天转化不显著,而从收获后第二天开始,糖分开始变化,具体为蔗糖分、重力纯度下降,还原糖分升高,粤糖00-236的糖分转化损失速度大于粤糖94-128。因此建议切段式收获的甘蔗茎段应该安排当天入榨,而在同一天砍收这两个品种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安排粤糖00-236入榨。

关键词: 甘蔗 机械收获 品种 糖分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椰子木蛾幼虫龄期的划分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子木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2013年8月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对我国椰子及棕榈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椰子木蛾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防治适期的基础。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分龄的准确指标。本文通过林间收集椰子木蛾幼虫头壳和实验室饲养椰子木蛾并收集头壳的方法,通过测量与比较,运用频次分布与线性回归等,对椰子木蛾的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并依据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对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确定其在林间和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龄数分别为5龄和5~8龄。室内饲养与室外相比,龄数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室内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周期、食物营养等以及椰子木蛾自身遗传、种群密度等不同,室内环境条件不利而引起其龄期数增加。

关键词: 椰子木蛾 头壳宽度 频次分布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旋式胡椒鲜果脱皮机的设计与试验分析

农机化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现有胡椒鲜果脱皮机脱皮不彻底导致含杂率高、脱皮力不当导致果核破碎及果核保护膜破损导致白胡椒色泽不理想等问题,在分析现有胡椒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螺旋式胡椒鲜果脱皮机。该机通过螺旋网面挤压胡椒鲜果,胡椒鲜果表皮在螺旋网面及容器内壁发生摩擦作用以完成脱皮。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式胡椒鲜果脱皮机的脱皮率达93%以上,且果核损伤率低于3%,符合设计要求。

关键词: 胡椒鲜果 脱皮机 螺旋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果皮对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的结构变化差异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两个强弱不同致病力炭疽菌株0977-19-2和09619-1-1接种无核荔枝果皮,以探明荔枝果实接种炭疽菌后的结构变化差异,明晰不同致病力炭疽菌的致病机制。结果显示,接种强致病力菌株0977-19-2后,果皮结构变化迅速,侵染1 d后菌丝即可穿过表皮细胞角质层,5 d后表皮组织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果皮表面凹陷处细胞消融,几无正常细胞;接种弱致病力菌株09619-1-1后的前2 d,外果皮和栅状组织几乎没有受到损害,5 d后凹陷处细胞大量消融,部分海绵组织细胞消融,果皮表面产生较多的菌丝体和少量分生孢子。表明荔枝果皮接种不同致病力胶孢炭疽菌后,果皮结构对强致病力菌株的反应迅速,寄主细胞消解、病原菌侵入、定殖和扩展的速度都明显较快。

关键词: 荔枝 炭疽菌 侵染 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