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耐受性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不同温度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和丁香酚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产和选育过程中能够使用更加适合的麻醉剂,在水温为(18.0±0.5)℃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丁香酚(0、8、16、24、32、40 mg/L)两种麻醉剂对体质量为(4.18±0.54)g克氏原螯虾幼虾呼吸与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MS-222浓度为20~100 mg/L时不能有效降低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浓度为100 mg/L时可以降低其排氨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酚浓度为40 mg/L时可显著降低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麻醉后克氏原螯虾的窒息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MS-222对克氏原螯虾无明显麻醉效果,40 mg/L丁香酚可推荐为克氏原螯虾运输时的麻醉剂量,建议麻醉时间不超过4 h。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麻醉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抗无乳链球菌相关SNP位点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链球菌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序列,长度为4178 bp,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Ikaros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调控元件进行预测和分析。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亲本(P0)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中筛查到5个SNPs,分别为SNP1(g.562,G>A)、SNP2(g.217,G>T)、SNP3(g.–53,C>T)、SNP4(g.–220,T>C)和SNP5(g.–579,T>C)。利用Snapshot技术对子一代(F1)尼罗罗非鱼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进行相应SNPs的基因分型,分析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在0.0872~0.3747之间,表明Ikaros基因5′调控区中所有SNPs的多态性均较低。Ikaros基因5′调控区SNPs与抗链球菌病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NP2、SNP3、SNP4和SNP5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Ikaros基因5′调控区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GGCTT单倍型与抗病性显著相关(P<0.05),GGTCT和GTCCC单倍型与易感性显著相关(P<0.05)。此外,还发现SNP2和SNP5处于完全连锁状态(r~2=1,LOD=57.25,D′=1),可作为罗非鱼抗链球菌病遗传育种的标签SNP。综上所述,在Ikaros基因5?调控区筛选到4个抗链球菌病相关SNPs和1个单倍型(GGCTT),均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Ikaros基因5′调控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复配抑菌剂对三文鱼中沙门氏菌的抑制与保鲜作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控制生三文鱼中沙门氏菌和产品腐败,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和噬菌体稳定性试验筛选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与沙门氏菌噬菌体SLMP1进行复配,将抑菌剂(噬菌体108 pfu/g、nisin 0.1 mg/g、双乙酸钠2.0 mg/g)单独和复配应用于预先污染了沙门氏菌(104 cfu/g)的生三文鱼片中,在低温下(4?1)℃贮藏,通过测定沙门氏菌、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噬菌体效价来评估复配抑菌剂的效果。结果显示,含噬菌体的抑菌剂能显著(P<0.05)降低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数量,含nisin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样品中菌落总数的增长,含双乙酸钠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TVB-N的增加。噬菌体、nisin和双乙酸钠复配抑菌效果最好,在14 d后沙门氏菌低于检测限1 cfu/g,与空白对照相比菌落总数减少了2.5 lg cfu/g,TVB-N值降低了13.73 mg/100 g。结果表明,噬菌体、nisin及双乙酸钠复配剂在生三文鱼沙门氏菌控制及防腐保鲜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噬菌体 品质控制 沙门氏菌 抑菌剂 生三文鱼 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疱疹病毒Ⅱ型ORF25截短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免疫原性分析

淡水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鲫(Carassius auratus)造血器官坏死症是我国养殖鲫中新出现的一种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为研制针对该病的有效诊断试剂和疫苗,分析了CyHV-2 ORF25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CyHV-2 ORF25编码蛋白富含抗原表位的区域进行截短表达,制备了抗CyHV-2 ORF25编码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保护力测定等实验研究了截短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截短蛋白tORF25分子质量约为28 kW,蛋白纯化后免疫日本大耳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在GiCB上增殖的CyHV-2.将截短表达蛋白tORF25免疫异育银鲫后,感染CyHV-2,其相对免疫保护率达47%.

关键词: 鲤疱疹病毒Ⅱ型 ORF25截短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EST-SNP标记开发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海洋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EST-SNP标记的有效性及其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大口黑鲈生长快个体和生长慢个体肌肉组织的转录组分析,分别检测到15 273和17 376个EST-SNP标记。采用Sna Pshot技术对其中75个EST-SNP标记在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中的EST-SNP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有37个EST-SNP标记具有多态性,准确性为49.3%。进一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7个EST-SNP标记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L1452.Contig9_All-847位点的CC基因型在体质量、全长和尾柄长3个性状的均值都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C型在体高、头长中的均值都比CT和TT型的均值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它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0个EST-SNP标记在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中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多态(PIC)信息含量分别为0.459和0.356,表明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CL1452.Contig9_All-847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可用于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转录组 SNP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贵州兴义某水库网箱养殖的患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分离出菌落大小、形态一致的细菌,编号为GZ09007。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气单胞菌(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lip、exu、fla、ser等毒力相关基因,不具有alt、ast、gca T和ahy B等毒力相关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草鱼、鲫、团头鲂和鳙均具有强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45×10~5、1.27×10~5、1.76×10~5和5.36×10~4 CFU·(g·B·W)~(-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萘啶酸、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等12种药物敏感,对新霉素、呋喃唑酮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受。研究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GZ09007是引起此次草鱼发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草鱼 维氏气单胞菌 鉴定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褐藻中岩藻黄素的含量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海藻中岩藻黄素的定量分析,并测定新鲜及干制褐藻中岩藻黄素含量,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褐藻岩藻黄素的影响。样品经甲醇提取、C18柱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采用水与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5℃、检测波长450 nm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在该条件下,岩藻黄素在0.11~5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38.46X+0.8899,R~2=0.9999),检测限为0.03 mg/L,回收率为92.66%~109.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4.61%。采用该方法,岩藻黄素提取净化完全,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能够对海藻及其制品中岩藻黄素进行准确定量。采用该方法测得新鲜海带和马尾藻的岩藻黄素含量(干基)分别为559.2和680.4 mg/kg,而干制褐藻样品中岩藻黄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新鲜褐藻。不同干制方式造成的岩藻黄素损失程度为真空冷冻干燥<45℃烘干≈自然晾干。因此,在规模化分离制备海藻岩藻黄素时,宜采用新鲜或冻干海藻作为原料,从而保证岩藻黄素的得率。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海带 马尾藻 岩藻黄素 干制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59~2015)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渤海1959~2015年间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物种组成、丰度、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长期变化。50余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77属170种,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优势种组成出现明显的格局转换,20世纪以角毛藻(Chaetoceros)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等中心硅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海线藻(Thalassionema)以及甲藻中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角藻(Tripos)开始形成绝对优势;历次调查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在(8.33~472)×10~4 cells/m~3之间,硅藻占到了65.3%~99.8%;丰度和多样性水平在20世纪逐渐降低,进入21世纪分别有1.5倍和15.0%的回升。渤海N/P比的长期持续升高,导致群落结构由硅藻主导演替到硅、甲藻共同控制,21世纪甲、硅藻比的平均水平较20世纪升高了2.82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饵料基础的年代际变动,影响到关键资源生物的早期补充过程,本研究为探讨渤海主要渔业种群对环境长期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期变化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驯养鼋繁殖习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鼋(Pelochelys cantorii,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夜间产卵,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每窝32—50枚,共406枚,受精273枚,受精率为67.24%,孵出稚鼋140只,孵化率为51.28%;2016年共产卵11窝,每窝40—55枚,共489枚,受精353枚,受精率为72.19%,孵出稚鼋212只,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刚性,均重(16.82±1.99)g,卵直径(3.10±0.18)cm,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g,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卵大,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均重可以达(510.30±82.77)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关键词: 繁殖 人工孵化 稚鼋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