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氏鲟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科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切口愈合过程,探讨施氏鲟组织修复能力,为术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采用150mg/L的MS-222对30尾2龄施氏鲟进行快速麻醉,于腹中线第3~5腹骨板处切开约5cm的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法对切口进行缝合,于术后4d、7 d、14 d、28 d、42 d、56 d,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4~7 d表皮沿切口边缘向腹腔内延伸,并与腹膜相连.切口边缘出现炎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网状或束状的Ⅲ型胶原纤维生成.术后14~42 d切口显著愈合,红肿明显减少(P<0.05).表皮逐渐覆盖切口,并在切口中部发生部分重叠.切口处表皮细胞层数显著增加(P<0.05),并高于周围与对照组.切口边缘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组织.42~56 d表皮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无差异.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明显减少,形成瘢痕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具有较强的组织愈合能力,术后56 d切口完成愈合.14~42 d是切口愈合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应作为术后管理关注的重点时期.相比于表皮细胞的快速迁移,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愈合速度缓慢,是愈合过程中的限制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景天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系统及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红景天(Rhodiola rosea)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氧化系统及抵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该实验设计0 mg·kg~(-1)、300 mg·kg~(-1)、1 000 mg·kg~(-1)和3 000 mg·kg~(-1) 4个红景天提取物水平饵料添加量,饲喂凡纳滨对虾28 d。然后进行72 h低盐度(10)胁迫实验,测试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GSH-Px、CAT活性和GSH-Px基因表达水平在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P<0.05)。低盐度胁迫24 h,对照组抗氧化指标相比于其他各组的变化幅度最大。低盐度胁迫72 h,红景天组T-AOC、CAT活性和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红景天提取物添加量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显著。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能够有效缓解胁迫初期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指标的剧烈改变,明显提高胁迫后期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具有成为抗应激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渤海沙氏下鱵鱼仔稚鱼栖息地指数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渤海鱼类资源早期补充过程,本文将地理加权回归法(GWR)引入栖息地指数(HSI)模型,选取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水深和叶绿素a浓度4个环境因子建立基于GWR的渤海沙氏下鱵鱼仔稚鱼的HSI_(GWR)模型.模拟发现:在2015年8月渤海的HSI_(GWR)模型中,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为全局变量,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7和0.006,对HSI影响较小.海表盐度和水深为局地变量,两者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75和0.129,对HSI的影响较大.其中,海表盐度在渤海中部与HSI呈负相关,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3,在三湾呈微弱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水深在整个渤海均与HSI呈负相关,且在三湾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大于渤海中部,三湾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16.该HSI_(GWR)模型的泊松相关系数为0.705,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的鱼类栖息地环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 渤海 沙氏下鱵鱼仔稚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桑沟湾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状况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养殖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造成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微生物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桑沟湾养殖区海水及养殖水产品中17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残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出率高达52.94%,含量水平介于ND~32.48 ng/L。不同的鱼类养殖区域海水中喹诺酮类药物含量差别较大,且浓度大小依次为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区>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养殖区>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养殖区。科普示范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最高浓度范围与牙鲆养殖区相近,而近岸码头非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检出率和残留浓度最低,表明桑沟湾海水中抗生素残留可能受水产养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桑沟湾养殖区鱼肉中喹诺酮残留量远小于国家安全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空间的差异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以及在秦山核电站附近海域春季(2010年5月)、夏季(2010年9月)和冬季(2009年12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鱼类群落分布进行划分,从不同群落空间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类数及多样性的分析等方面,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站温排水对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夏和冬季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均划分为2个群落:温排水影响海域(即群落Ⅰ,以下简称内侧;位于秦山核电站排水口附近,温排水排入水域使水温升高,水温向外侧扩散逐渐降低)和温排水外侧海域(即群落Ⅱ,以下简称外侧)。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夏季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特征差异一致,外侧高于内侧,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夏季和冬季差异明显,呈相异特征。春季鱼类种类数外侧(14种)>内侧(6种),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Hn′)平均值类似,外侧(2.30和1.93)>内侧(1.76和1.56),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尾数密度外侧(1.95×103个/km)>内侧(0.88×103个/km),而重量密度内侧(6.14 kg/km2)>外侧(2.26 kg/km2),主要与春季温排水影响海域鱼类产卵,鱼类在内侧滞留且体质量较大有关;夏季与春季类似,鱼类种类数、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尾数和重量密度都是外侧(11种、1.76、1.92、2.57×103个/km和9.06 kg/km2)>内侧(9种、1.75、1.65、1.98×103个/km和3.67 kg/km2),主要因为夏季水温较高,温排水进入海域改变内侧鱼类群落特征,表现为内侧低于外侧;而冬季与夏季正相反,各指标都是内侧(15种、1.61、1.86、1.09×103个/km和8.64 kg/km2)>外侧(7种、1.24、1.13、0.84×103个/km和4.72 kg/km2),主要与冬季水温较低,温排水影响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对不同适温性的鱼类影响不同,一些暖温性鱼类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因而在冬季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暖温种数和种类数(8种和15种)均为三季最高,这与物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有关,从而形成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种类多于其他群落的现象。研究表明,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温排水引起的水温变化是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桁杆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桁杆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6年8月在南海北部采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分别为25 mm方目+25 mm菱目(H_1网囊)、30 mm方目+25 mm菱目(H_2网囊)和35 mm方目+25 mm菱目(H_3网囊)的3种混合网囊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运用Logistic模型拟合主要渔获种类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对模型拟合度的优劣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混合网囊的优势渔获种类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周氏新对虾(M.joyn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丽叶鲩[Caranx(Atule)kalla];H_1和H_3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63.93 mm和67.96 mm;H1、H2和H3网囊对周氏新对虾的L_(50)分别为62.08mm、66.30 mm和67.32 mm;H1和H3网囊对脊尾白虾的L_(50)分别为53.83 mm和56.69 mm;H_1、H_2和H_3网囊对丽叶鲩的L_(50)分别为59.24 mm、61.63 mm和64.64 mm;比较主要渔获种类L_(50)及其开捕规格,认为H3网囊在兼顾生产效益和保护渔业资源方面效果最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湿地景观格局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尺度效应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手段,获取长江河口潮滩的景观特征,选取了57个样点进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及指数计算,分别在4个不同空间尺度对生境景观指数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了解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筛选得到长江河口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的最优空间尺度,并且得到该尺度下与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相关的景观指数。结果显示:半径为75 m空间尺度的景观特征对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解释度最好,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最优空间尺度。在此尺度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湿润地表斑块(水洼、临海光滩、潮沟)的散布度、土壤碳储量低下的斑块(光滩)的连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植被斑块(芦苇、糙叶苔草、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的连通度、潮沟的连通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对后续正确理解河口生境异质性及其结构变化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在合理的尺度范围内分析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或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对今后在底栖动物栖息地利用效率、栖息地分类、栖息地屏障和通道功能的研究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 景观指数 多空间尺度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栖息地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小黄鱼海底水温分布特征及分析方法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温是影响鱼类活动的重要因素,鱼类繁殖、生长、发育等阶段都对水温有着不同需求。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积调查数据,结合R语言绘图技术,采用频率和生物量两种确定温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依据频率和生物量分别确定的温度分布范围差别较大;前者覆盖站位比例相对较高,后者覆盖站位累积生物量比例较高;后者在确保生物量累积比例的条件下,某些季节也能有较高的站位覆盖比例,如夏季和秋季;基于生物量确定的温度范围可以更好地反映目标对象的分布特征。与历史研究结果比较,本文的水温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推断小黄鱼水温分布范围相对稳定,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反映小黄鱼的一般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小黄鱼有两个群体,水温和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一个群体分布偏北,分布最南水域不超过舟山渔场水域;另一个群体分布偏南,一般分布水域处于长江口渔场以南海域。群体分布环境特征的分离可以作为种群划分的一个依据,本文观察结果可以作为小黄鱼种群划分的一个侧面依据。研究还发现,春、冬冷季小黄鱼资源聚集程度高,而夏、秋暖季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冷季群体单一,主要是越冬索饵群体;而暖季群体复杂,包括产卵亲体、补充群体等;暖季出现多个高生物量水温范围,可能与不同群体不同的温度取向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码基因的鳢科鱼类系统进化与物种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鳢科(Channidae)鱼类在亚洲分布广泛,其中中国的土著种类是重要养殖品种,国外很多种类主要作为观赏鱼引进我国。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Ι基因序列,对分布于我国的鳢科鱼类不同种群样本序列,及在Gen Bank中获得其他鳢科鱼类的序列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DNA条形码基因对鳢科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对本研究采集的149个鳢样本和122条Gen Bank中已有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鳢科鱼类的COΙ基因576 bp片段中不存在碱基插入缺失现象,其平均碱基含量A+T(51.4%)高于G+C含量(48.6%),存在偏倚性;多态位点占47.2%。利用Mega 6.0软件基于Kimura’s 2-parameter模型计算25种鳢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28,其中巴卡鳢(Channidae barca)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0.137,超过了某些种间遗传距离;种间遗传距离为0.030~0.302,平均为0.217。其中最大距离0.302为饰鳍鳢(Channidae ornatipinnis)和黑体鳢(Channidae melasoma)之间,甚至超过了与外群之间的距离。利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Tree,ML)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同种个体获得较高支持率,而不同种间的关系支持率较低,同时发现存在由多个种组成的巴卡鳢和南鳢复合支系。本研究表明,进行我国土著鳢科鱼类物种鉴定时COI基因是有效的工具,而进行外来观赏鱼鉴定,尤其是巴卡鳢、斯氏鳢等物种进行鉴定时,需结合多方面信息;COI基因不适合鳢科鱼类种间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