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草鱼肌肉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检测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研究

淡水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行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制备方式单一,现用能力验证样品实际检测分析难度与真实样品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问题,实验采用药浴给药的方式,研究了水温、药浴时间等因素对草鱼肌肉中AOZ残留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25℃、鱼体规格900~1 100 g、药浴10 h的条件下,草鱼肌肉中AOZ含量变化相对平稳,确立的药浴初始浓度x(μg/L)与草鱼肌肉中残留的AOZ浓度y(μg/kg)之间简单关式为y=0.22x。在此条件下制备了AOZ残留浓度为10.0μg/kg的能力验证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样品检测结果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

关键词: 呋喃唑酮代谢物 检测 能力验证 样品制备 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

关键词: 渤海 中国对虾 营养关系 生态容量 Ecopath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盐性鱼类渗透压适应性与生理可塑性机制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拥有强大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对广盐性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已有不少研究,但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从广盐性鱼类渗透压信号转导机制、渗透胁迫的细胞调控机制、渗透调控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和无机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介导的渗透调控等方面对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适应性和生理可塑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从分子、细胞、通路和生理等层次初步探索广盐性鱼类盐度胁迫后的可塑性表型变化和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应答机制,为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对广盐性鱼类渗透压适应性与生理可塑性机制研究,有助于研究其环境适应机理,促进野生鱼种的人工化养殖以及新品种的育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水产养殖学进步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广盐性 渗透压 信号转导 细胞调控 内分泌调控 离子通道 转运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感染虾肝肠胞虫的群体及组织间差异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河北黄骅(HH)、山东平度(PD)、江苏吴江(WJ)和山东日照(RZ)的4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进行了对虾生长参数测量,用Taq Man q PCR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各群体的肝胰腺组织中和RZ群体多种组织中的虾肝肠胞虫数量(Amount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结果显示,在主要生长相关参数中,RZ群体最优,该群体EHP载量也最低。不同群体的样本数EHP对数直方图的模式存在差异,HH和PD群体的EHP对数呈双峰分布,而WJ和RZ群体的EHP对数呈单峰分布,代表EHP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传播模式。EHP对数呈单峰分布的群体或从多峰分布的群体中分离出的高EHP对数子群体的对虾体长或体重与EHP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Z群体中,各个体不同组织中EHP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肝胰腺>中肠>血淋巴>鳃>肌肉。肝胰腺、中肠和鳃3个组织中EHP对数相互间的相关性为99.9%的极显著水平(P<0.001);除了中肠与血淋巴和肝胰腺与血淋巴以外,其余组织间EHP对数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用DIG标记的EHP探针对肝胰腺、肌肉、鳃、肠道组织的原位杂交显示,肝胰腺是主要的EHP感染组织,其他组织中杂交信号较弱,但各组织中有少数细胞的EHP易感。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 生长参数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中单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高效阴离子交换–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分析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通过比较3种蛋白去除法对海参多糖含量的影响,优化海参多糖纯化方法;比较淋洗液浓度对单糖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海参中单糖分离的色谱条件。结果显示,Sevag法去蛋白的效果最好,在淋洗液为20 mmol/L Na OH的条件下分离岩藻糖、氨基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乳糖;在淋洗液为160 mmol/L Na OH和200 mmol/L Na AC的条件下分离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各单糖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检出限为2.5~50μg/L,加标回收率在83.6%~113.1%之间。该方法可测定海参多糖的中性糖、氨基糖和糖醛酸,可作为海参及其制品中的单糖分析及定量方法,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效阴离子交换-脉冲安培检测法 海参多糖 单糖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系统中除草剂的污染特征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鱼共作是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重要推广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同时能有效保护梯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了解稻鱼共作系统中除草剂的使用和污染特征,该研究选取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系统,检测7种常见的除草剂(草甘膦、灭草松、利谷隆、莠去津、乙草胺、丁草胺和除草醚)在水和沉积物中的残留值。结果显示:水中检出草甘膦、灭草松、莠去津、乙草胺和除草醚5种除草剂,其检出率分别为100.00%、9.09%、72.73%、100.00%、100.00%和36.36%,其最大残留值为153.82、1.60×10~(-3)、1.52×10~(-2)、22.31、19.34和2.04×10~(-2)μg/L。沉积物中检出莠去津、乙草胺和除草醚3种除草剂,其检出率分别为100.00%、80.00%和100.00%,最大残留值依次为10.91、50.01和4.52μg/kg。结果表明,草甘膦、莠去津和乙草胺为主要残留的除草剂。除草剂污染特征为梯田>水流汇合处>水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梯田内除草剂的综合生态风险为高风险,水流汇合处为中等风险,水源除草剂残留无明显生态风险;表明梯田内施用和残留的除草剂对周边水域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莠去津和乙草胺是该产地的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除草剂。

关键词: 除草剂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来源分析 稻鱼共作系统 梯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源有机碳对莱州湾浮游动物能量贡献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莱州湾浮游动物及其潜在能量来源颗粒有机碳与溶解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发现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以及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3.24±0.52)‰、(-22.93±0.59)‰、(-21.63±0.76)‰。陆源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库、溶解有机碳碳库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8.2±5.7)%、(54.8±6.6)%,均超过海源有机碳相对含量。陆源有机碳对浮游动物能量贡献为(45.2±8.5)%,略低于海源有机碳贡献。海源有机碳在浮游动物体内更为"富集",浮游动物更倾向于利用海源有机碳。陆源有机碳作为补充碳源,为浮游动物提供了额外能量。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陆源有机碳 浮游动物 能量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分布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08种(含未定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于7门15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共47种,占总种数的43.52%,水母类共19种,占总种数的17.59%。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种类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各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目与纬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冬季最低,平均生物量夏季最高,平均丰度春季最高。根据浮游动物对水文环境条件耐受性和生活海区的差异性将浮游动物群落分为6个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种、广温广盐种、高温高盐种、近岸暖温种、暖水种和大洋广布种。其中东海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占绝对优势,夏季暖水性种群所占比例高;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暖水性种群在春、夏、冬三季中均占主导地位;东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暖水性种群占绝对优势,但夏季高温高盐种、大洋广布种优势明显。各季节中华哲水蚤均为优势种,但其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明显,其中春、夏两季优势种更替率为90.9%,夏、秋两季为50%。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类群 丰度 生物量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鲻鱼在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和排氮率与其体质量及水温变化关系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南海近海野生鲻鱼(Mugil cephalus)在饥饿状态下的呼吸和排泄与其体质量及水温变化的关系。实验鲻鱼捕自大亚湾近海海域,实验方法采用成熟的二因素五水平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5组梯度水温,分别为16℃、20℃、24℃、28℃和32℃,同时,鲻鱼按体质量的均值设计5组,分别为(5.66±0.38)g、(9.74±0.58)g、(13.58±0.37)g、(18.37±0.44)g和(27.68±0.38)g,研究野生鲻鱼在实验条件下的耗氧率、排氮率和氧氮比值[n(O):n(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质量越小的鲻鱼,在水温越高的环境中对耗氧率及排氨率影响越显著,且体质量对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水温的作用。不同体质量鲻鱼的n(O):n(N)比值为10.15~19.52,在水温24℃条件下,体质量(27.68±0.38)g实验组氧氮比值最大,说明其体内蛋白质与脂肪混合代谢机能旺盛,生长速率快。因此,可以确定24℃左右为鲻鱼生长的最适水温。

关键词: 鲻鱼 饥饿代谢 响应曲面法 海水温度 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状选育核心群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构建21个全同胞家系,并选用动物模型对16月龄草鱼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草鱼选育种群的生长性状存在丰富变异。采用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方差组分,发现草鱼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9,0.47,0.21,属于中高遗传力;肥满度性状遗传力为0.11,属于低遗传力;4个性状的共同环境效应值相近且较小,范围为0.07~0.17。采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相关性,发现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高度正相关(r=0.88~0.97),而肥满度性状与三者间相关系数接近零,只与体高性状存在一定遗传正相关(r=0.43)。结合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分析表明,以体重为目标性状可便捷有效地改良草鱼生长性能。采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预测个体育种值,发现4个性状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3。基于单性状育种值和表型值分别进行个体选择,按10%留种率,各性状选留个体相同率为68.75%~81.82%,秩相关系数范围为0.19~0.81,两种选择方式显示出较大差异,且差异大小与性状遗传力成反比例。本研究为草鱼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草鱼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 育种值 选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