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船舶摇摆和工艺参数对南极磷虾挤压脱壳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风浪造成的船只摇摆和工艺参数设置对南极磷虾挤压脱壳加工效果的影响,该文测量记录了不同横摇和纵摇状态下脱壳加工的得肉率和虾壳残留,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脱壳滚轴长度区域的脱壳完成率。结果表明:船舶摇摆会对脱壳加工得肉率与虾壳残留率造成影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纵摇7?和横摇5?时虾壳残留率分别达到1.07%和1.64%。船舶的摇摆对脱壳完成率有一定影响,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加,同一区域内脱壳完成率呈下降趋势。增加滚轴的长度能有效防止由于摇摆幅度增加而造成脱壳完成率降低的问题,当滚轴长度为1 200 mm时,脱壳完成率大于95%。放置时间对脱壳效果的影响较大(P<0.05),放置2 h后的磷虾在区域Ⅳ的脱壳完成率降低至94%,虾壳残留率也相应增多。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脱壳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 加工 品质控制 南极磷虾 脱壳 得肉率 完成率 船舶摇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方法分析大鳞鲃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获得准确、便捷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以引进耐盐碱品种大鳞鲃为实验材料,取头肾细胞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E-ruler测量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结合完成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常规方法的测量结果、核型分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E-ruler软件与常规方法对伸展平直染色体的测量无显著差异,前者对弯曲形态染色体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Photoshop图像软件能剔除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照片的背景,准确判断着丝粒的位置,快速、便捷地完成染色体核型图拼贴。研究表明,利用E-ruler软件和Photoshop软件相结合可获得准确、清晰的核型分析结果,本方法适用于其他鱼类和生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大鳞鲃的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0=12m+38sm+38st+12t,NF=150。同鲃科其他鱼类的核型相比,大鳞鲃与国内几种倒刺鲃核型类似,具有鲃亚科进化核型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营养盐水平下葡萄糖添加对微囊藻水华的控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在玻璃温室中进行了一个添加葡萄糖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试验。试验初始水体为发生严重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高达422.78μg·L~(-1)。试验共分为1个对照和1个处理,对照中不添加葡萄糖,处理中添加葡萄糖。葡萄糖的添加浓度依据水体总氮浓度而定,按DOC∶TN≈20∶1进行添加。试验过程中每个玻璃瓶均曝气。结果表明,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Chl-a)、上午及下午的DO、p 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处理的DOC、TSS和OSS浓度均高于对照(P<0.05),处理和对照的TN、TP、DTN、DTP、SRP浓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后期,对照和处理的微囊藻大群体均变小了,且处理中微囊藻群体比对照解散、解体得更明显,尤其是处理中微囊藻形成了小群体甚至是双细胞或者单细胞形态。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能够控制高营养水体中微囊藻水华,其机理是葡萄糖添加促进了水体异养细菌的生长,而与微囊藻形成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定量PCR测定爱德华氏菌隐蔽质粒的拷贝数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隐蔽质粒的拷贝数,并探究不同基因组制备方式及定量策略对质粒拷贝数测定的影响,分别采用试剂盒和水煮法制备爱德华氏菌基因组,通过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PCR测定两种不同总DNA制备方式下的隐蔽质粒拷贝数,同时测定试剂盒对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回收率。结果显示,以试剂盒提取的总DNA测得的pEI1和p EI2拷贝数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分别为3.63±0.30、5.04±0.18和4.22±0.15、5.13±0.50,显著低于以水煮法测得的pEI1和p EI2拷贝数的绝对定量11.84±0.80、11.70±0.25和相对定量13.85±1.64、11.90±0.97。回收率结果显示,试剂盒对染色体DNA的回收率(45.8±4.1)%,显著高于对质粒pEII的回收率(25.1±0.5)%和pEI2的回收率(31.3±1.7)%。结果表明: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爱德华氏菌隐蔽质粒的拷贝数时,基因组的制备以水煮法为宜,爱德华氏菌隐蔽质粒pEI1和pEI2均属于中拷贝质粒。
关键词: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隐蔽质粒 质粒拷贝数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进人工蜂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18 CSCD
摘要:针对极限学习机(ELM)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隐含层节点的问题,提出了差分进化与克隆算法改进人工蜂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DECABC-ELM),在人工蜂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差分进化算法的差分变异算子和免疫克隆算法的克隆扩增算子,改进了人工蜂群收敛速度慢等缺点,使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计算ELM的隐含层节点参数。将算法应用于回归和分类数据集,并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人工蜂群算法 极限学习机 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农药残留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掌握东北地区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农药残留情况,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调查了东北三省主要稻-蟹产区中华绒螯蟹体内4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并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评价了农药的潜在健康风险。在采集的56份样品中,除β-HCH、p, p′-DDE、乙氧氟草醚、丁草胺、乙草胺、莠去津等14种农药检出外,其余28种农药均未检出。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β-HCH (89.3%)和p, p′-DDE (82.1%);检出农药含量最高的为乙氧氟草醚(256μg·kg~(–1))和丁草胺(185μg·kg~(–1))。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检出农药的IFS均远小于1,平均安全指数为0.000 7,调查的东北三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农药残留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农药 健康风险评价 稻田养殖 东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宜昌江段 产卵场 四大家鱼 鱼类早期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在青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及代谢规律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一次性投喂各含有200 mg/kg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Z)的饲料,研究两种药物在青石斑鱼中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青石斑鱼各组织中SMZ和SDZ的含量,并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血浆、肾脏和鳃依次为827.97μg/kg、776.70μg/kg、610.29μg/L、432.14μg/kg和345.18μg/kg。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鳃、血浆和肾脏依次为895.30μg/kg、660.55μg/kg、431.88μg/kg、419.56μg/L和310.67μg/kg。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鳃、背肌、血浆和肝脏半衰期依次为26.65、21.00、20.38、18.73 h和16.90 h。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血浆、鳃、背肌和肝脏依次为31.50、27.72、24.75、21.66 h和18.24 h。SMZ和SDZ在青石斑鱼肝脏中半衰期最短,代谢速度最快;在肾脏中半衰期最长,代谢速度最慢。在水温(25±2)℃条件下,SMZ和SDZ各200 mg/kg的剂量同时单次投喂青石斑鱼,建议休药期不低于3 d。SMZ和SDZ代谢规律研究为磺胺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青石斑鱼 磺胺甲噁唑 磺胺嘧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代谢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的繁殖力评估(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随着壳宽的增大,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