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氰氟虫腙与醚菊酯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飞虱田间控制效果,同时评价其对水稻植株和田间天敌的安全性。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 L/hm2对稻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药后1~21 d对稻飞虱的防效为45.99%~68.57%,明显好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375 m L/hm2(-31.01%~43.23%),与10%醚菊酯悬浮剂1 200 m L/hm2(50.39%~72.14%)相当,低于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 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68.89%~95.18%);室内狼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田狼蛛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37.84 mg/L,介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与10%醚菊酯悬浮剂单剂之间,且安全系数为1.51,对稻田狼蛛属于中等风险农药,风险类别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单剂相当;田间蜘蛛调查结果显示,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 L/hm2药后1~21 d对稻田蜘蛛有一定的杀伤率(14.33%~62.21%),其中对狼蛛的杀伤率为12.19%~51.62%,对稻田微蛛的杀伤率较高,为30.95%~62.96%。因此,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田间推荐用量为600~750 m L/hm2,其不能完全控制稻飞虱种群增长,仅具有兼治效果,且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为佳,以充分发挥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菜豆上分离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江苏南京菜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病害,病株表现明显的叶片皱缩、植株矮化等症状。根据其症状及介体发生状况,对其伴随的病毒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从中检测到一种粉虱传双生病毒,对其基因组DNA-A组分克隆测序后发现其全长2 781 bp,编码6个ORF,BLAST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同源性最高(99%),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这是江苏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菜豆的首次报道,暗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可能是我国菜豆种植的重要潜在威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特性与降株高能力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Dy。与野生型盐恢269相比,突变体表现株高明显矮化,主要农艺性状(穗长、粒长、粒宽、分蘖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抽穗期)均发生显著改变。赤霉素(GA_3)和油菜素类固醇(BR)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Dy中GA_3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经GA_3处理后,Dy的第2茎节长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表明Dy对GA_3不敏感;而经BR处理后,Dy的第2茎节伸长受到明显抑制,表明Dy对BR敏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Dy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以突变体Dy/Dular的F_2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条染色体长臂SSR标记YC327和YC329之间,遗传距离为0.93 cM。通过与7个籼稻恢复系和8个常规粳稻品种杂交F_1株高的调查,发现突变体Dy具有较强的降株高能力,降株高率最高达41.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I组(添加20g/t乳酸菌)、试验II组(添加400g/t纤维素酶)、试验III组(添加10%麸皮+20g/t乳酸菌)、试验IV组(添加10%麸皮+400g/t纤维素酶)和试验V组(添加10%麸皮+20g/t乳酸菌+400g/t纤维素酶),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试验V组的感官评定和V-Score评分分数均最高;试验II组的pH值,氨态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最高;与试验I组相比,试验III~V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升高了15.66%、11.52%和10.2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升高了89.01%、57.14%和21.98%,单宁含量分别升高了20.69%、51.86%和70.6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下降了7.76%、10.23%和13.62%(P<0.05)。综上所述,在青贮大豆秸秆中添加麸皮、乳酸菌和纤维素酶能够影响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
关键词: 大豆秸秆 乳酸菌 纤维素酶 青贮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种植对苏北沿海滩涂土壤环境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3个盐分梯度的盐碱土上进行甘薯栽培试验,研究甘薯在不同盐分土壤下生长性状的差异以及甘薯种植对土壤盐分、养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但在2.0~3.1 g·kg~(-1)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性状与1.0~2.0 g·kg~(-1)盐分下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3.1~4.8 g·kg~(-1)土壤盐分下甘薯各项生长指标显著下降,说明甘薯已受到严重的盐胁迫。随着甘薯生长进程,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2.0、2.0~3.1 g·kg~(-1)盐分的土壤的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甘薯收获后,其土壤呼吸强度依然高于甘薯种植前。在甘薯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土壤全钾含量先降后升。土壤盐分越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越低,随着甘薯生长进程,1.0~2.0、2.0~3.1 g·kg~(-1)土壤盐分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可降低土壤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尤以对盐分含量为1.0~2.0、2.0~3.1 g·kg~(-1)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甘薯品种抗氧化胁迫鉴定及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适宜甘薯抗性材料快速初筛方法。以烟薯8号、商薯19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光氧化胁迫抗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等。结果表明:在甲基紫精(MV)介导的光氧化胁迫下,烟薯8号、商薯19、徐薯28的细胞膜稳定较好,尤其烟薯8号其电解质泄漏率最低,仅为处理前的1.6倍;光氧化胁迫下,商薯19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其次为烟薯8号和徐薯28;综合表明:烟薯8号、商薯19、徐薯28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MV处理下,细胞膜稳定性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具有较高相关性(R~2=0.841)。因此,可以利用MV处理下细胞膜稳定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甘薯品种进行抗氧化能力的初步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工艺及特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固定化细胞技术,以海藻酸钠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研究了共固定化工艺条件及其在模拟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最佳工艺条件为4.5%海藻酸钠和2.1%氯化钙共固定化细胞,接种量为3个/m L培养基,接种于装有140 m L模拟污水液体培养液的250 m L三角瓶中,最佳p H为8,最佳培养温度30℃,110~140 r/min培养。54 h时氨氮去除率为95.95%,78 h时亚硝态氮去除率为95.82%。共固定化小球可重复使用3次、低温对共固定化后菌种脱氮性能的影响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花生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