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CSCD

摘要: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 ,在这个海区 ,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 ,长江冲淡水在西南 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 ;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 ;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 ,夏季偏南 ,秋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 ,似无转向点存在 .春、夏季余流的分布特点是羽状锋区附近是表、底层流辐合区 ;涌升区的表层余流呈现辐散的特征 ,底层余流具有顺槽进入长江口或向长江口辐合的特征 .

关键词: 长江口外 赤潮 羽状锋 长江冲淡水转向 上升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浙江林业科技 2003 CSCD

摘要:介绍了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简历、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通过健康栽培、调节生态和科学用药实现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无公害防治简历抓住主要物候期提出技术规程,力求简洁实用;对主要病虫害提出关键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提倡适树使用。

关键词: 杨梅 病虫害 综合防治 无公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桔矢尖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1996—1999年,在浙江东南沿海自然变温下研究了柑桔矢尖蚧的生活史、分布习性、死亡率、产卵量、性比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卵期和雄成虫寿命很短,雌成虫寿命长,完成1代的历期分别为(70.1±3.9),(67.5±9.8),(211.4±16.5)d。初孵若虫从孵化至固定的活动时间雌性长,雄性短。自然死亡率露地区高于避雨区,主要致死因子是失踪和自然死亡,其次是寄生。每头雌成虫产卵量第1,2,3代分别为(93.0±42.7),(134.2±65.6),(196.3±81.9)粒。第1,2,3代雌雄性比平均值分别为1∶2.85,1∶1.45和1∶3.28。每年发生2~3代。初孵若虫第1代呈双峰型,第2代的峰比第1代的峰高,比第3代的峰低。

关键词: 柑桔矢尖蚧 生活史 分布习性 死亡率 产卵量 性比 消长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州市山区花卉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浙江林业科技 2003 CSCD

摘要:阐述了发展温州市高山花卉、绿化苗木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温州市高山花卉苗木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管理,抓紧制订花卉生产产业政策;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特色花卉苗木;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苗木质量;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开拓市场等对策。

关键词: 温州市 花卉 生产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霉菌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作用(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青霉菌(Penicillium X5)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作用.通过对培养液的波谱分析和宏观现象的观察,结果表明,在72 h内,脱色是由吸附引起的.当染料的浓度为100 mg/L时,活菌体对染料的吸附率可达88.66%.本实验还研究了对实际应用和吸附过程有影响的几个因素,包括葡萄糖、NaCl、温度和pH.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在0~20g/L时,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菌体的干重相应增加,说明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在10~20g/L时,吸附作用不显著;而随着NaCl浓度(0~2%)的增加,吸附率却显著降低.最佳脱色温度为25℃,pH为4.0.活菌体与死菌体的生物吸附均符合Langmuir方程,活菌体比死菌体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吸附在菌丝体上的染料可以用甲醇进行洗脱,菌丝球在下次使用前用蒸馏水冲洗至pH中性,此菌丝球可重复使用3次.图8表2参11

关键词: 吸附 活性艳蓝KN-R 青霉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铁蛋白基因增强水稻对氧化胁迫与稻瘟病菌的抗性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转豌豆铁蛋白 (pea ferritin,Fer)基因水稻 T1代的 53个株系进行 PCR检测 ,52个株系能扩增出阳性 PCR产物。通过测定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光化学通量 (Fv/ Fm 值 )分析了由百草枯处理引起的 T1代水稻叶片的氧化损害。与未转基因水稻相比 ,转Fer基因水稻的叶片对氧化胁迫的耐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百草枯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水处理叶片相比没有明显下降 ,而未转基因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至水处理叶片的 2 0 %左右。选取 9株对氧化胁迫耐受能力较强的水稻进行了 Northernblot分析和子代的稻瘟病抗性测定 ,其中 5株转基因植株 Ferm RNA积累增强。病原菌接种后 T2 代转基因植株的病斑数量明显少于非转基因植株。表明转 Fer基因水稻对氧化胁迫和病原菌有较好的抗性

关键词: 水稻 铁蛋白 氧化损害 稻瘟病菌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杏叶粗提物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银杏叶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有着较强的拒避作用,在处理后24、48和96h对褐飞虱的拒避中浓度AFC50分别为0.57、0.98和1.70mg/ml。银杏叶提取物有较强的内吸性,其对褐飞虱的拒避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但触杀作用较弱。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mg/ml银杏叶提取物后,水稻上残存活褐飞虱虫数明显低于对照,7d后的校正拒避率仍在98%以上。

关键词: 银杏 褐飞虱 拒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与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做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极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坡度每增加 1° ,年土壤侵蚀量递增约 12 0t·km-2 ;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负指数相关 ,当植被覆盖度 >6 0 %时 ,每年土壤侵蚀量在 2 0 0t·km-2 以下 ;土壤侵蚀量与耕种方式密切相关 ,等高耕种的侵蚀量仅为顺坡耕种的 1/6。应用土壤肥力平衡观点 ,首次提出了Q2 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年土壤侵蚀允许指标为 <30 0t·km-2 。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径流系数 植被覆盖度 土壤允许侵蚀量 红壤丘陵区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测定与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山东济南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基因组3′ 末端扩增到一个含1814个核苷酸的序列,序列号分别为AJ310201和AJ310202。两个序列均包括NIb基因部分序列(nts1 645)、外壳蛋白基因(nts646 1590)和3′ UTR(nts1594-1814),3′ 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A)尾。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以前对一些SPFMV分离物的命名有待商榷,一些相关性较强的分离物可分为3个进化主要群体,我国两个分离物属于第二群体。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分子鉴定 基因序列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人参果的马铃薯M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侵染人参果的马铃薯M病毒 (PVM Ch)基因组全序列。线状、单链正义RNA全长 852 6bp ,含 6个开读框 (ORF) ,具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 (GenusCarlavirus)典型结构特征。序列比较表明它与其他PVM分离物各基因核苷酸和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2 5 %~ 97 2 %和 60 9%~ 97 4% ,其中CP基因最保守 ,而TGB3基因变异最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美国爱达荷州马铃薯分离物 (PVM Id) (AF0 2 3877)为PVM的一个远缘株系 ,而其他 4个PVM分离物的成簇在外壳蛋白 (Coatprotein ,CP)和核酸结合蛋白 (Nucleicacidbindingpro tein ,NABP)区域略有差异。这是PVM在人参果上侵染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马铃薯M病毒 基因组结构 系统进化树分析 人参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