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麻抗根结线虫相关基因HcNPR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红麻抗根结线虫的相关基因,探索红麻与根结线虫互作的分子机理,在本实验室前期己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红麻抗根结线虫相关基因NPR1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PCR和RACE技术从红麻中克隆获得NPR1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HcNPR1.HcNPR1基因的cDNA全长为2 058bp,其基因开放阅读框(ORF)1 776bp(Chr:164~1 939),HcNPR1蛋白质共编码含591个氨基酸,其等电点(pI)为6.02,分子量为65.321 ku.红麻HcNPR1基因具有其它植物NPR1基因所共有的4个保守结构域.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1 mmol/L茉莉酸(JA)、1 mmol/L水杨酸(SA)和2 mmol/L乙烯(ET)胁迫后HcNPR1基因的表达量在红麻中均发生明显变化,且JA和ET诱导HcNPR1基因的表达效果明显强于SA,JA和ET处理红麻均在6h时HcNPR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而SA对HcNPR1基因的诱导响应最强烈的时间在12 h时.3种激素诱导趋势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减弱,因此推测Hc/NPR1基因在红麻对根结线虫的抗性反应中起着一定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抗根结线虫红麻品种遗传改良和红麻根结线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麻(Hibiscuscannabinus L.) 根结线虫 HcNPR1 克隆与表达


贮藏温度对"保研-7号"红毛丹果皮褐变及果肉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20
摘要:以海南"保研-7号"红毛丹为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5、8、13、21℃)对红毛丹果皮褐变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毛丹在21℃贮藏第7天果皮褐变指数高达0.87,已无商品价值;5℃贮藏能较好地保持红毛丹果皮和果肉品质,显著抑制红毛丹果实呼吸作用及果皮褐变,保持红毛丹果皮和果毛颜色,14 d好果率达89%,较好地保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降低可滴定酸(TA)含量,保持较高的固酸比和VC含量,抑制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升高.说明5℃为红毛丹果实贮藏适合的温度;8℃贮藏10 d内能够保持果皮和果肉新鲜品质;2℃贮藏7 d果皮颜色迅速褐变,果毛失水严重,出现明显冷害,同时SSC和VC损失增加,固酸比降低,果皮细胞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加,红毛丹外观品质急剧降低.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与展望
《今日海南 》 2020
摘要:"农,天下之大业也."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海南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8.5%,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当前为全国最高.因此,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探索构建适合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对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意义.


间伐技术对荔枝密闭果园的影响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海南荔枝果园长期密闭封行,导致果实品质低下,产量降低,果园效益难以提升.荔枝密闭果园通过间伐改造,改善果园整体通风透光环境,继而达到提质保产的目的.本试验以18年生'妃子笑'园区为试验区域,以密闭园为对照,采用隔株间伐的方式,调查2012-2016年间伐试验区荔枝植株生长量、成花及坐果率、果实品质、单株产量、亩产量以及试验区每亩投入产出情况比较.对比发现,间伐园'妃子笑'荔枝植株生长量普遍高于密闭园;成花率及坐果率较密闭园分别增加27百分点~37百分点、20百分点~28百分点,果实品质整体得到良好改善,尤以果实表面着色差异明显;平均单株产量第一年增加56.67%,平均单株产量以及亩产量逐年稳定增加,间伐后第三年亩产量与密闭园基本持平,且每亩经济收益远高于密闭园.通过间伐改造荔枝密闭园,提高了荔枝的成花以及坐果率,果实品质明显改善,产量以及果农经济效益切实提升,是值得在海南荔枝密闭果园改造大力推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荔枝 间伐技术 成花率 坐果率 果实品质 经济效益


秀珍菇菌糠对大棚蔬菜及其土壤质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雪蜜小白菜、黑叶甜白菜及秀珍菌菌糠为材料,设不同菌糠用量与化肥减量配施处理,进行大棚蔬菜试验,研究不同菌糠用量一茬施入对连续3茬的蔬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的影响.结果 表明,利用菌糠替代化肥氮量20%~40%都能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质量,并有一定的延续作用.利用菌糠与羊粪有机肥及无机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蔬菜的长势好,株高及茎粗值都最大,产量高,维生素C含量高,其硝酸盐含量最低或次低;第一茬采收后,与常规处理相比两种蔬菜的土壤pH分别提高0.18、0.17,有机质提高6.06%、11.19%,碱解氮提高-1.49%、5.08%,有效磷提高7.73%、4.40%,速效钾降低1.69%、1.99%,3茬的雪蜜小白菜分别增产14.5%、10.5%、5.8%,黑叶甜白菜分别增产12.1%、10.5%、7.1%.


一种淮山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在海南省临高县发现一种淮山叶部炭疽病病害,明确其病害种类及开展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分离、纯化、显微镜镜检、致病性测定,对代表性病原菌株LGDY03结合形态学用MEGA6.0软件ML方法构建基于ITS、ACT、CHS-1、BT2和GAPDH多基因序列构建的同源性系统发育树.明确该菌株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latae,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色再到深灰色,有橘红色孢子团的产生.分生孢子无色,整体长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22.5)μm*(3.5~6)μm.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 淮山 炭疽病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不同保水剂施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油茶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保水剂在油茶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棚盆栽方法,研究6号、7号、8号和9号4种保水剂施用量及6号保水剂施用方法对油茶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方法,7d时不同施用方法油茶幼苗的存活率均为100%,7d后不施用保水剂(CK)油茶幼苗已全部死亡,即油茶幼苗的存活率为0;14d时油茶幼苗的存活率为11.07%~63.67%,方法 C最高,为63.67%,方法 A和方法 D最低,均为11.07%;21d和28d时油茶幼苗的存活率均为11.07%~35.67%,方法C最高,均为35.67%,方法 A和方法D最低,均为11.07%。2)施用量,CK油茶幼苗存活时间为28.00d,不同保水剂各施用量处理油茶幼苗存活的时间为21.00~72.33d,差异明显;6号、7号、8号和9号保水剂施用1g、5g、10g和20g油茶幼苗存活时间分别为28.00d、35.00d、72.33d和72.33d,23.33d、35.00d、49.00d和49.00d,21.00d、28.00d、28.00d和35.00d,21.00d、28.00d、28.00d和35.00d。低交联型88%聚丙烯酸钠盐(6号保水剂)施用10g和20g对油茶抗旱保苗的效果最佳,时间达72.33d,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