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级稻的栽培特性与调控途径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根据我国超级稻的研究状况 ,提出了“栽培特性”的概念 ,论述了超级稻至少必须具备的 4个方面的栽培特性 :⑴高成穗率和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较高比例 ;⑵具有通过增大个体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的潜力 ;⑶生育后期仍然有较强的吸肥能力 ;⑷产量形成期有较多的光合产物累积量 ,并使其在产量物质中占有尽可能大的比例 ,同时在生育后半期 ,茎鞘物质有明显的再累积现象。呼吁栽培和育种工作者要协同努力 ,使这些特性得到切实的塑造和改良 ,使超级稻尽快应用于生产。同时 ,从进一步提高早发度、提高茎蘖成穗率、加强后期营养等 3个方面 ,提出了超级稻的栽培和调控途径。


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的育成
《蚕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 ,育成早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农桑 12号、农桑 14号。 2个新品种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每公顷桑叶增产 39 2 6 %和 44 0 1% ,万蚕茧层量高 12 84%和 12 70 % ,在自然种植桑园中 ,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黑枯型细菌病、桑蓟马、红蜘蛛等的为害明显轻于对照。新品种生长势旺 ,可扦插繁殖 ,农艺性状优良 ,适应性广 ,已通过全国和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英文)
《中国病毒学 》 2001 CSCD
摘要:以浙江省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河北省的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分离物为材料 ,对我国南北方两种病毒分离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粒子大小形态相似 ,且在血清学上密切相关 ;二者的介体、寄主相同 ,并引起相同的症状。提纯两种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片段凝胶电泳显示它们相应的基因组片段之间大小极其相似。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 ,RBSDV的S7和S8设计引物 ,利用RT PCR技术 ,在两种病毒分离物中均可特异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比较分析表明 :它们的同源性达 97.0 %~ 98.9% ,与日本RBSDV的同源性 (92 .2 %~ 95 .5 % )高于与意大利MRDV的同源性 (76 .6 %~ 88.4% )。从而认为我国南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北方和玉米粗缩病都是同一种病毒———RBSDV引起的 ,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玉米粗缩病病原实际上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而不是玉米粗缩病毒。


一个引起玉米矮花叶病的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结构分析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从浙江省呈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上分离得到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RNA的核苷酸全序列.该病毒分离物的RNA基因组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polyA尾).单一的ORF由919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46.1ku的聚合蛋白.该蛋白结构特征与高粱花叶病毒(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和一个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保加利亚分离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非常相似.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各分离物(已报道的仅为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源性最高,与SrMV和MDMV同源性次之,而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同源性最低.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区分不同病毒和株系的分类标准,报道的玉米病毒分离物应当鉴定为SCMV的一个株系.然而,该分离物在HC-Pro,P3和CI蛋白区域和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具有极高的氨基酸同源性.


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斜纹夜蛾分别在 33℃ ,30℃ ,2 8℃ ,2 5℃ ,2 3℃ ,2 1 5℃和 16 5℃恒温条件下饲养 ,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2 2 .0 7,2 5.4 1,2 8.2 7,34 .57,4 0 64,4 5.69和 91.4 0d ;卵、幼虫、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2 .0 1℃ ,9.34℃ ,13.53℃和11.16℃ ;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 4 9.97日度 ,30 1.2 3日度 ,130 .0 6日度和 4 79.4 3日度。


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状及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 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菌株间低温结实性差异显著 ,其中A9916和A9915产量最高 ,达 84 8.8g /袋和 757.8g /袋 ,其单位面积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常规栽培的水平。根据酯酶同工酶的主副酶带数目和位置 ,可将 6个蘑菇菌株区分为 3个类群 ,酶谱类型与菌株来源及类型相一致 ,与结实性状关系有待更多菌株的进一步研究。


一株鸡新城疫强毒引起非典型发病的机理探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株从不表现鸡新城疫临床症状 ,只引起产蛋下降的鸡群中分离的新城疫野毒株 (PMV_CO2 )开展了研究。经测定 ,该毒株的颅内接种致病指数 (ICPI)为 1.85 ,静脉接种指数 (IVPI)为 2 .42 ,确定为强毒型。对该病毒的融合蛋白裂解基因的核酸序列进行了测定 ,其推测的F1/F2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 R_R_Q_K_R116,这一序列附合典型鸡新城疫强毒112 R/K_R_Q_K/R_R116,的普遍规律 ,确定该毒株不是超强毒株。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对鸡的非典型发病的原因 ,我们通过人工发病方法对不同ND抗体水平的产蛋鸡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该毒株致使ND抗体阴性或抗体水平极低的蛋鸡 (HI效价 1∶5 )发病致死并呈现典型的ND病症和病理变化 ,低抗体水平鸡 (HI效价 1∶10~ 1∶40 )呈现一过性产蛋停止 ,并在 2周后恢复 ,未表现出典型的ND症状 ,高水平抗体鸡 (HI效价 1∶80~ 1∶32 0 )则未见异常。从而推断抗体抑制为引起本病毒非典型ND发病的原因而非毒株变异引起。
关键词: 非典型鸡新城疫 融合蛋白裂解基因 发病机理 人工发病


油料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若干热点展望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生物技术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简述了该领域的重要进展 ,并探讨了其产业化的若干热点及其发展策略。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始盛期为 5月 9~ 10日 ,高峰期为5月 13~ 14日 ,盛末期为 5月 18~ 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 ,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 5月 11~ 12日 ,17~ 18日和 2 3~ 2 4日 ,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 2~ 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 67.30 %和 70 .0 6% ,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 2 0 .90 %和 2 1.69% ;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 ,分别为 90 .2 8%和 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 1∶1.4 4 ,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 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茭白植株上产卵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