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近40年来浙江省早稻推广品种的性状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分析了近 4 0年来浙江省推广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改良趋势。在 6 0— 90年代推广品种的播齐历期除 70年代较长外 ,其它年代选育品种都在 78天左右。近年来选育品种的株高有所增加 ,其营养生长更为旺盛。品种穗部性状 (穗长、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 )随着选育年代的推后而递增 ,分别为 6 0年代选育品种的 10 3.1%~ 10 5 .1% ,10 4 .9%~ 12 2 .8%和 10 6 .4 %~ 133.4 %。与 6 0年代选育的品种相比较 ,70— 90年代品种的抗瘟性和抗谱已分别从 3.5级提高到 2 .7级和 4 4 .2 %提高到 5 4 .5 %。


浙江甘蔗花叶病病原初步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 ,长度为 74 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 ,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 36 k 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 Y病毒科成员 ,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 (Sr MV)反应强烈 ,与甘蔗花叶病毒 (Sc 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反应次之 ,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 (JGMV)的反应较弱 ,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旱地多熟制春玉米+棉花间作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棉地粮经三熟制中春玉米 +棉花的共生期、不同移栽密度、间作棉的施氮技术以及应用生长调节剂DPC等措施在杭州和衢州两地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间作会影响棉花的产量 ,但衢州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间作棉 ,共生期应控制在 50天以内。衢州的间作棉种植密度以 3.0~4 .5万株·hm 2 为宜 ,杭州以 5.2 5万株·hm 2 为宜 ,而春玉米以 3.75万株·hm 2 较佳。间作棉的氮用量应在 90kg·hm 2 左右 ,且以基肥和春玉米采收后两次施用为好。应用DPC能显著增加间作棉的产量 ,改善间作棉的经济性状


水稻专用控释BB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应用测土诊断计量平衡施肥原理 ,制成水稻专用Ⅰ型和Ⅱ型控释BB肥。结果表明 ,控释BB肥具有养分释放的平衡性和缓释性 ,可实现水稻整个生育期一次性施肥技术 ,植株N、K含量增加明显 ,水稻分蘖数、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显著提高。与常规施肥技术比较 ,施用Ⅰ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 9.0 %~ 14.6 % ,晚稻增产 4 .3%~ 9.2 % ,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 5 3.2 9%~79 4 7% ;施用Ⅱ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 7.5 %~ 12 .1% ,晚稻产量略有增加 ,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17.4 1%~ 2 5 .0 7%。


鸡菌的液体培养及菌体成分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研究了鸡菌 (Terminomycesalbuminusos)液体培养过程中 4种不同培养基对菌体得率、菌体多糖和菌体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并对其进行动力学研究。测定了菌体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 :以菌体得率为指标 ,最适培养基为 :蔗糖 2 0g·L- 1,黄豆粉g·L- 1,酵母粉 15g·L- 1,菌体得率为 2 3.73g·L- 1。以菌体多糖为指标 ,最适培养基为 :花生粉 2 0g·L- 1,葡萄糖 2 0g·L- 1,酵母粉 15g·L- 1,菌体多糖为 14.2 8% ;深层培养 72h ,菌体多糖含量最高达 10 .35% ,培养至 96h ,菌体得率、菌体氨基氮含量最高 ,分别为 2 3.73g·L- 1和 1.2 5% ;菌体蛋白质含量为 2 8 2 8% ,氨基酸含量为 1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