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及其抗源开拓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用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培养的病麦粒接种与分生孢子液喷雾接种相接合的方法 ,对加拿大东西部 2 4 31份大麦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大麦赤霉病抗性与棱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生育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通过抗性鉴定 ,筛选到 14 5份高抗赤霉病的大麦材料 ,为大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抗源 ,并提出了大麦大面积鉴定赤霉病抗性的比较合理的接种方法


粳稻品种新米和储藏米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常温下储藏8个月的7个粳稻品种糙米和相应的新米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加工和营养品质、稻米淀粉粘滞特性(Viscosity)、食味品质、游离脂肪酸含量及米饭质地的动态粘弹性(Dynamic viscoelas-ticities)。结果表明:短期储藏对粳稻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储藏米食味普遍比其相应的新米要差,但新米食味好的品种其储藏米也相对较优,储藏米的综合食味评价值与新米一样和米饭外观、滋味、粘性有很高的正相关;粘度谱的衰减值和峰值粘度有所上升;米饭质地的粘弹性和动态损失正切值(Losstangent)分别比新米上升21.47%和下降26.76%;粳稻储藏米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是导致食味变差的主要原因,这在食味相对较差的品种中尤为明显。通过米饭质地动态粘弹性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可以评价储藏米的食味特性。
关键词: 新米和储藏米 加工品质 食味品质 淀粉粘滞特性 米饭质地 游离脂肪酸 粳稻


柑桔矢尖蚧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996~ 1 999年 ,在浙江东南沿海自然变温下对矢尖蚧的发生历期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及生命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 1、2、3代雌性寿命分别为 1 0 9.5、1 1 6.2 (一年发生 2代的个体为2 5 6.5 d)和 2 60 .0 d左右 ;完成 1代所需历期分别为 70 .1± 3 .9、67.5± 9.8和 2 1 1 .4± 1 6.5 d。各虫态发生历期与日平均气温明显呈负相关。雌一龄、二龄、产卵前期和雄一龄、二龄、蛹 (包括预蛹 )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 1 .5、9.6、8.7、1 4.7、1 3 .6和 1 3 .7℃ ,有效积温分别为 2 61 .8、2 83 .8、5 3 0 .4、1 65 .9、2 0 6.2和 94.0日度。第 1、2、3代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 93 .0± 42 .7、1 3 4.2± 65 .6和 1 96.3± 81 .9粒。第 2、3代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第 1、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避雨区分别为 2 2 .5 6、3 1 .1 7和 2 .48,露地区分别为 2 1 .0 9、2 9.76和 1 .96,表明在新区的种群自然增长能力很强。研究还揭示了在新区对矢尖蚧种群数量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子是自然死亡和失踪 ,因而必需从老发区引进、饲养释放和保护有效的寄生蜂等天敌。
关键词: 柑桔矢尖蚧 发生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