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同源四倍体菜心新材料的创制及特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优质的菜心同源四倍体新材料,本研究采用0.2%(W/V)的秋水仙素溶液点滴二倍体菜心LCX017幼苗子叶生长点,通过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式鉴定到诱导成功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并对二、四倍体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光合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农艺性状方面,四倍体植株在叶片、花器官、种荚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性”,叶宽、叶厚增大,菜薹直径变粗,重量增大;解剖学方面,四倍体叶片气孔相对二倍体更大,气孔密度降低;花粉粒相比二倍体变大且呈现棒状或橄榄状;细胞学方面,四倍体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目是二倍体的2倍;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四倍体的DNA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2倍;营养品质方面,相较于二倍体,四倍体植株中可溶性糖、纤维素、有机酸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硝态氮含量下降22.92%,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此外,结合光响应曲线分析发现,四倍体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均强于二倍体。综上,本研究成功诱导出了优质的同源四倍体菜心新材料,丰富了不结球白菜的种质资源。


苏山猪系谱构建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山猪是以大白猪和苏钟猪为亲本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因疾病流行和转群等因素影响,苏山猪群体存在遗传背景不清的问题,急需重建系谱,为苏山猪持续选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18个基于短散布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Elements,SINE)的逆转录转座子插入多态(Retrotransposon Insertion Polymorphisms,RIPs)标记在苏山猪群体进行PCR鉴定,对苏山猪进行系谱重建,以亲本群体长白猪、大白猪、二花脸猪、梅山猪为参考,进行遗传参数、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和主成分分析,以进一步探究苏山猪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将苏山猪群体分为10个家系,苏山猪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范围为0.1605~0.2259,遗传分化指数(Wright'sF-statistics,Fst)的范围为0.0503~0.3848,近交系数(Wright's F-statistics,Fis)的范围为-0.3894~-0.2730,而其他亲本品种猪的PIC范围为0.0580~0.2485,Fst的范围为0.410 3~0.497 9,Fis的范围为-0.098 0~0.013 1。研究表明苏山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此研究结果为苏山猪系谱构建和推广扩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甘薯储藏期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关键基因挖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在储藏过程中受到低温冷害会大大降低甘薯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甘薯耐低温储藏的分子机制,减少低温在甘薯储藏过程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较耐低温储藏、不耐低温储藏以及表现居中的3个甘薯品种商薯19(S19)、烟薯25(Y25)和苏薯16(S16),分别在9℃和6℃储藏35 d.提取上述处理的薯块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S19在低温储藏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少,而Y25则相反,S16居中.差异表达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甘薯块根在低温胁迫下蛋白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最终,通过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温度下的转录组数据,得到响应储藏期低温胁迫的候选基因Ibat.Brg.02F_G010830,该基因注释为冷胁迫响应类受体蛋白激酶.qRT-PCR验证该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和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并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变异.本研究将为甘薯低温储藏响应机制解析以及耐低温储藏品种的选育提供支撑.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路径探索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作出“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机遇。聚焦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系统梳理“十三五”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成效,即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平台稳步推进、技术交流逐步深入、人才建设量质齐升。借鉴总结美国注重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以色列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荷兰“金三角发展模式”等创新经验,选取国内3家代表性农业科研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参考其在多边合作机制、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引智引才等方面的先行做法,深入分析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变局、新影响、新动向和新需求。进而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路径,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二是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三是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基于BSA-seq 技术定位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课题组从地方收集的黄瓜黄绿叶色突变体中黄绿叶色突变基因,本研究利用绿叶(野生型)与黄绿叶色(突变体)黄瓜材料为亲本,配制正反杂交一代及二代分离群体,在分析黄绿叶色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BSA-seq技术对双亲及F2代叶色极端混池进行测序,筛选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性状的关联标记及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绿叶色对黄绿叶色为完全显性,黄绿叶色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突变性状关联分析(SNP-index检测)得到1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候选区域,位于黄瓜1号染色体上,总长度18 484 bp。该候选区域共有118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SNP位点;候选区域共注释到3个基因,其中CsaV3_1G032820基因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最可能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一次性基施控混肥对苏北黄河故道直播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苏北黄河故道地区沙性潮土漏水漏肥、氮肥投入量大等问题,优化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探究氮素高效利用、一次性施肥实现稳产增产的机理特征,以苏秀86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和一年的盆栽试验,分析了农民习惯施肥(N 300 kg/hm2,CK)、控混肥梯度减量一次性基施(N 300、270、240、210 kg/hm2,N1、N2、N3、N4)5个施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中水稻产量形成、氮素积累与利用、稻米品质特征、土壤中氮盈余和无机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N1、N2处理较CK增产3.75%~10.14%,盆栽条件下则为22.88%~27.59%,增产原因是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显著增加,其中以N2处理增产效果更优。田间和盆栽试验中的N3、N4处理均与CK产量相当或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相较于CK,N1和N2处理在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增幅分别为4.32%~25.08%和5.65%~32.26%,结合其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的供氮特征,表明这2个处理的氮素供应与水稻生长匹配度更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相较于CK,田间条件下控混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86%~48.17%、5.08%~38.91%和8.53%~50.81%,土壤氮盈余减少了16.89%~51.14%;盆栽条件下各指标趋势与田间条件下基本一致。此外,控混肥处理还较CK提高了稻米食用品质,表现为籽粒蛋白质含量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综上所述,在黄河故道地区,以减少10%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一次性基施控混肥综合效果最佳,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盒养方式,在高密度投虫工况下,考察不同深度料温、不同料温监测方式以及不同监测点位等因素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转化鸡粪原料过程中料温监测效果的影响,以期优选出更有效的黑水虻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结果表明,黑水虻养殖物料表面温度明显高于其余深度,随着物料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且各深度料温与表面料温呈正相关关系(P<0.05);热电阻、红外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等不同测温方式均可以测量料温,通过对非接触测温方式与热电阻实测物料表面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红外传感器测温方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其二次多项式拟合方程精度最高(R2=0.952);从不同测温位置效果分析,整个养殖周期中心点平均料温明显高于四周,可作为黑水虻养殖料温高温预警的主要监测点.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料温调控策略和黑水虻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株GⅠ-19基因型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
《中国家禽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遗传变异及致病性,试验对江苏某鸡场发病鸡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S1基因进行同源性、遗传进化树、糖基化位点、S蛋白裂解位点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发病鸡肾脏组织中分离并鉴定到1株IBV,该分离株经SPF鸡胚盲传5代后,可引起典型的侏儒胚特征病变,其S1基因大小为1 620 bp,分离株被命名为CK/CH/WJ215;CK/CH/WJ215与GⅠ-19基因型毒株S1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4.3%,与流行优势基因型GⅠ-19属于同一分支;RDP4重组分析显示该分离株S1蛋白不存在重组事件;进一步糖基化位点分析表明,与常用疫苗株相比,CK/CH/WJ215 S1蛋白在第51、77、103、138、163、178、247、276、283、530位点出现变异,值得注意的是,与H120疫苗株和QXL87疫苗株相比,CK/CH/WJ215 S1蛋白分别在138和530位出现了新的糖基化位点;7日龄SPF鸡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可导致SPF鸡100%(15/15)发病,66.7%(10/15)死亡,并且导致严重的肾脏病变;感染鸡从第2天开始持续排毒,直到第21天气管和泄殖腔排毒率仍为80%(4/5)和100%(5/5)。研究表明,从江苏某鸡场发病鸡群种分离的GⅠ-19基因型IBV对SPF雏鸡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果为该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及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GⅠ-19基因型 S1基因 致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