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种梨树链格孢病菌的鉴定、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梨黑斑病是梨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可引起叶片早落,降低梨果产量及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各地区梨园采集病叶病果后进行病原菌分离,基于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串联进化树构建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药剂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昆明、砀山、成都、贵阳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鉴定到梨黑斑病菌41株,将其分为4个种,分别为乔木链格孢(Alternaria arborescens,3株)、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1株)、棉链格孢(A.gossypina,1株)、链格孢(A.alternata,36株)。选取3种链格孢进行致病力分析,在翠玉梨叶片、库尔勒香梨果实上均表现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4种杀菌剂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梨黑斑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抑制中浓度(EC_(50)值)为0.051 8~10.114 7 mg/L;乔木链格孢9-15菌株对嘧菌酯敏感性较好,EC_(50)值为1.533 0 mg/L;乔木链格孢8-34、9-53,黑斑链格孢9-1,棉链格孢8-46对嘧菌酯敏感性较差。明确了3种可引起梨黑斑病的链格孢属真菌特性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为后续药剂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施用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O)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使水稻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N4处理水稻每穗粒数降低,但其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保证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水平,从而保证N4处理具有较高的水稻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均提高水稻的吸氮量,随着缓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水稻吸氮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缓控释氮肥均降低了水稻干物质和籽粒的氮素生产效率.缓控释氮肥均能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水稻成熟期时,缓控释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综上,缓控释氮肥虽然提高了水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但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稻产量略有下降.
关键词: 缓控释掺混氮肥 水稻 产量 吸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经济系数


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 12 h 后,LC50依次为 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 24 h 后,LC50依次为 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1)倍和(1.73、2.40)倍.4种药剂处理幼虫后12、24、36 h,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发生改变.经敌敌畏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CYP450活性先下降再升高;经吡虫啉处理后,幼虫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趋平,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逐渐上升;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经虫螨腈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rE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CYP450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对牛蒡根风味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酶解和发酵联合处理新鲜牛蒡根,在活性多糖充分溶出的基础上,通过乳酸菌发酵改善牛蒡根的不良风味。以牛蒡酶解液中多糖含量和风味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4%,料液比1∶6,温度55℃,酶解时间1.5 h,超声功率200 W。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显示,醛类及萜烯类化合物例如苯乙醛、Β-瑟林烯、A-姜黄烯是引起牛蒡不良风味的主要来源,在酶解、发酵过程中会转化为具有愉悦风味的酮类和醇类。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方式处理的牛蒡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苯乙醛、Β-瑟林烯、A-姜黄烯存在较大差异,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可有效改善牛蒡根不良风味。


基于YOLO v7-RA的火龙果品质与成熟度双指标检测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已有火龙果检测方法仅针对单一性能指标,难以满足农业真实场景的需要,为此提出了一种精准高效的火龙果品质与成熟度双指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自适应鉴别器增强的样式生成对抗网络扩充火龙果图像,建立复杂环境火龙果数据集。采用伽马变换进行图像增强,凸显火龙果特征,降低光照环境的影响。其次,提出了YOLO v7-RA模型。通过设计ELAN_R3替代ELAN(Efficient layer aggregation network)模块,减少主干网络对重复特征的提取,增强模型对细粒度特征关注度,提高双指标检测准确率。融入混合注意力机制(Mixture of self-attention and convolution, ACmix),增强模型对特征的提取和整合能力,降低杂乱背景信息干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YOLO v7-RA模型的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准率为97.4%,召回率为97.7%,mAP0.5为96.2%,FSP为74 f/s,实现了检测精度与检测速度的均衡。即使在遮挡情况下,YOLO v7-RA模型检测精准率仍达到91.4%,具有较好泛化能力,能够为火龙果智能化采摘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火龙果 深度学习 品质 成熟度 StyleGAN2-ADA YOLO v7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绿光影响鹅胚心脏早期发育的候选基因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分析鹅胚心脏在绿光光照刺激下的基因表达差异,挖掘心脏发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512枚鹅种蛋,随机均分在正常黑暗孵化以及补充绿光的两台孵化机中,每台孵化机内放置4层(64枚·层-1),绿光孵化机提供15 min开灯和15 min关灯的间歇光照。在孵化第13、16、20、24、28和30天时,每组随机挑选种蛋8枚,称取胚胎重量,分离胚胎心脏组织并称重;采集孵化第13天的胚胎心脏组织(每组各3),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鉴定与绿光促进心脏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绿光显著提高16和30胚龄胚重比例(胚胎重/入孵蛋重×100)(P<0.05),以及13和16胚龄心脏指数(心脏重/胚胎重×100)(P<0.05)。心脏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出1 643个DEGs。随机选择7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通路,最终筛选出GATA4、GATA5、Smad4和GHR这4个候选基因。对它们在不同胚龄阶段心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其表达模式进一步表明了其在绿光调控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鹅蛋孵化期绿光处理促进了胚胎和心脏发育,进一步通过心脏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鉴定到了4个鹅胚心脏发育候选基因GATA4、GATA5、Smad4和GHR,为鹅胚心脏组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并为绿光应用于鹅种蛋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供应链中生鲜果蔬品质劣变机制、共性管控及智能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由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乙烯释放等因素,持续消耗有机物质(如糖和淀粉),导致生鲜果蔬品质降低.在整个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的生理、生化变化受内在因素(种类与品种、产地与采收期、成熟度或生长期)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O2和CO2体积分数、乙烯体积分数、挤压、撞击、振动等)的影响.目前,供应链中应用了许多采后技术来提高品质和保留率,以减少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作者简要介绍了供应链中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如霉变、萎蔫、褐变、软化、黄化等)机制、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影响因素,以及通过采用共性管控技术减缓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并综述了智能标签在生鲜果蔬新鲜度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耐受及累积吸附Cd的机制
《科学通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对镉(Cd)的高富集能力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利用内生菌降低水稻根系Cd移动性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但具有高Cd耐受性的水稻内生菌资源尚待发掘,其对不同浓度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出的高Cd耐受性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通过液体培养实验研究其对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菌株RE35对Cd的最大耐受浓度可达600 mg/L,最大吸附容量为28.49 mg/g,对1和5mg/L Cd2+的去除率可达88.4%和80.4%.当Cd浓度低于20mg/L时,菌株RE35对Cd2+的去除以胞内累积为主,随着Cd浓度升高,菌株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显著增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结果显示Cd均匀地分布于菌株细胞内.当Cd浓度高于20mg/L时,胞外吸附对Cd2+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组分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菌株胞外蛋白质的氨基和酰胺等基团与Cd的吸附密切相关.本研究阐明了高Cd耐受性内生菌RE35对不同浓度Cd的累积吸附机制,为内生菌菌剂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信息.
关键词: 水稻内生菌 镉耐受性 胞内累积 胞外吸附 芽孢杆菌


江苏地域文化下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研究
《包装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江苏地域文化下区域公用品牌设计建设路径。方法 以江苏地域文化内涵为价值基础,针对江苏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文化在品牌设计中的作用、江苏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等层面进行分析,融合优质品牌设计案例解析,提取可视觉化江苏地域文化元素,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路径展开研讨。结果 融合江苏地域文化特质,构建“体系标准+地域差异+优势突显+营销聚合”理论型设计路径,打造前瞻型、通用型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指南。结论 地域文化背景带动下的区域公用品牌形象进一步实现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可持续互动,带领消费者感受农产品从田间到手中的整个过程,促使更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区域公用品牌的涌现,以点带面地辐射并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地膜覆盖对夏直播垄作花生的温度效应和产量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地膜覆盖对夏直播垄作花生的温度效应,以及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露地为对照,研究了普通白膜、降解黑膜处理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以及对花生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温度效应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白膜覆盖提高了土下10 cm的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降低土下10 cm的日最高温度;降解黑膜覆盖降低土下10 cm的日最低温度,增加土下10 cm的日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温度。不同气温区间普通白膜处理土下10 cm最低温度均值高于土表1.8~3.2℃,降解黑膜则低0.7~2.0℃;普通白膜处理土下10 cm最高温度均值低于土表1.6~6.0℃,降解黑膜则高3.1~6.3℃。土表和土下10 cm平均温度均值随气温升高而增加,不同气温区间对土表和土下10 cm平均温度均值的影响不同,普通白膜和降解黑膜间也有差异。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整体上有利于单株叶面积和植株干质量的增加,但生长后期有早衰现象。地膜覆盖对花生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不显著,普通白膜、降解黑膜和露地种植的花生产量分别为4 286、4 247和4 028 kg/hm~2,差异不显著。此外,地膜覆盖对花生根瘤数量也有影响。本研究对夏直播垄作花生高产栽培及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