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G1期纤毛细胞器对宿主细胞PEDV敏感性的调控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宿主细胞周期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增殖能力的调控效果。使用PEDV[感染复数(MOI)=1]分别感染猪睾丸(ST)细胞、猪小肠上皮(IPEC-J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FACS)和免疫印迹(WB)技术鉴定细胞周期,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纤毛组装效果,通过测定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鉴定病毒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PEDV感染ST细胞、IPEC-J2细胞7 h后,会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合成期(S期),感染31 h后则会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合成前期(G1期);FACS、WB检测结果证实,通过双胸苷(Thy)释放协同诺考达唑(Noc)能够将细胞周期分别阻滞于G1-S转换期、S期和细胞分裂期(M期);PEDV(MOI=1)感染处于各细胞周期的ST、IPEC-J2细胞,同步化于G1-S转换期的细胞感染PEDV后的TCID50最高,诱导纤毛去组装的细胞对PEDV的敏感性下降。由研究结果可知,PEDV感染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G1-S转换期,G1期细胞因具有纤毛细胞器而最有利于PEDV增殖。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细胞周期 细胞同步化 ST细胞 IPEC-J2细胞 纤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桃果实化学组分、微观结构与质地的关系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桃果实化学组分、微观结构与质地之间的关系,对4种新鲜桃果实的化学组分、细胞壁组分、微观结构、孔隙度、力学特性和硬度进行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蜜桃半纤维素(HC)、纤维素(CEL)含量较高,细胞截面积较大,形态结构不规则;蟠桃水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低,水溶性果胶(WSP)含量最高,细胞壁较薄,弹性模量与硬度较低;油桃可溶性糖、碱溶性果胶(NSP)含量较高,细胞较大,形态完整,排列规则,孔隙度与硬度较高;黄桃螯合性果胶(CSP)含量高,细胞小且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孔隙度较低,弹性模量较高。经统计分析发现,细胞壁厚度、细胞壁物质(CWM)含量、CSP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力学特性(屈服力、屈服能、最大应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硬度与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SP含量、NSP含量、细胞壁厚度、部分力学特性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硬度与体积密度、水分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体积密度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NSP含量、细胞圆度、硬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孔隙度与微观结构(细胞截面积、细胞周长、当量直径)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上所述,细胞微观结构影响桃果实的孔隙度和颗粒密度,可溶性糖含量、果胶含量等化学组分对力学特性有所影响。

关键词: 化学组分 微观结构 力学特性 孔隙度 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害虫诱杀技术在猕猴桃园中的应用思考

中国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分析害虫诱杀技术种类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害虫诱杀技术在猕猴桃园中的应用进行小结。调查发现,不同色板诱杀、杀虫灯诱杀、性诱杀分别对蚜虫、蓟马、金龟子等害虫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同时,结合实际田间操作,发现害虫诱杀技术在猕猴桃园应用中存在五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快相关诱杀产品的完善及进一步研发应用,二是加快诱杀技术田间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示范,三是根据诱杀技术应用的目的性进行分类使用,四是安全妥善做好害虫诱捕产品废弃物的清理。

关键词: 猕猴桃 害虫诱杀 应用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素浓度对无土栽培韭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韭菜品种“富生荣耀”为试材,采用营养液无土栽培的方法,对不同氮素浓度下韭菜株高、茎粗、叶片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差异分析比较,以期为韭菜绿色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干鲜质量等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T5时各指标达到最大;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氮素浓度增加逐渐增加而后降低,T5时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28.22%、6.95%、52.46%;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T5最低,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17.53%、18.25%。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T5处理脯氨酸含量最高;产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T5处理667 m2产量最高,达1 983.37 kg,比对照增加51.50%;硝酸盐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逐渐增加,T7处理达到最高,比对照增加32.11%。维生素C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而增加,T6和T7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大,达到26.23 mg·(100g)-1和27.86 mg·(100g)-1,比对照分别增加48.16%、57.36%,且差异显著。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综合分析,营养液中氮素含量为T5-1.5 N(22.50 mmol·L-1)时,韭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相对最好,在实际生产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韭菜 生长 产量 品质 氮素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秸还田增加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幅为12.8%~23.1%、全碳含量增幅为20.9%~35.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幅均高于48.3%,麦秸还田改变花生结荚期土壤各细菌门的相对丰度且影响细菌功能。麦秸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受麦秸还田影响最大,且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全氮、全碳含量、花生产量与90 kg/hm2施氮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受土壤全氮、全碳、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说明麦秸还田和施氮不仅影响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还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且麦秸还田条件下45 kg/hm2施氮水平既能保证花生稳产,又能增加结荚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麦秸还田花生可减少氮肥用量。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施氮量 花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材料进展初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创新是育种的关键,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作为诱变工具,探索并优化这一技术在育种材料中的应用策略.首先,通过精细调控确定了针对不同处理对象的半致死/半致矮剂量阈值,随后逐步微调辐照强度,旨在诱发遗传变异的同时保持处理对象的存活率.进一步探讨了处理材料的最佳处理时机与方式,以期最大化辐照诱导变异的效率.针对多种作物实施了辐照处理,初步成效显著.玉米植株在辐照后表现出显著的株高矮化现象,且矮化程度与处理强度呈正相关;大豆辐照后不仅株高降低,还展现出抗虫性增强,表明辐照诱导了有利性状的产生;藜麦在辐照后株高、叶色、花色及穗形等多个性状上展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通过特定辐照处理并筛选,成功培育出具有显著抗除草剂特性的水稻植株,为杂草管理提供了新策略.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诱变育种的理论体系,也为作物遗传改良与品种创新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电子加速器 辐照诱变 半致死剂量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羊肚菌品质特性及复水性能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羊肚菌在不同干燥方式及复水后的品质变化与成因,以六妹羊肚菌为试材,采用自然干燥(natural drying,ND),恒温干燥(constant temperature drying,CTD),真空冷冻干燥方式(vacuum freeze-drying,VFD)对羊肚菌进行干制,探讨3种干燥方式对微观结构、滋味、营养品质及复水性能的影响,并研究羊肚菌复水前后质地、色泽、风味的差异分析,分析判断不同方式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VFD羊肚菌氨基酸、粗多糖与甜味值分别为944 mg/100 g、6.26 g/100 g、19.73,显著(P<0.05)高于其他2种方式,其菌柄与菌盖的明亮度(L*值)显著(P<0.05)提升,菌盖色差(△E)最小,△E值为5.83。电子鼻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干燥与复水前后不同羊肚菌样品在气味轮廓上存在差异且对风味进行很好地区分。VFD由于其孔隙均匀分布的疏松状微观结构保持最佳的复水比,低场核磁共振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显示VFD羊肚菌在复水20 min内不易流动水显著增加,复水速率快速上升,复水均匀性最好。VFD复水后菌柄与菌盖色差(△E)分别为12.28和11.47,显著(P<0.05)小于其他2种干燥方式,菌柄和菌盖的脆度分别为35.87 N/mm和10.42 N/mm,与CTD相近。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了感官变量与营养变量在不同干燥方式样品中的分布,进一步说明真空冷冻干燥在羊肚菌干燥应用的可行性。该研究结果为羊肚菌干制品加工方式优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 干燥方式 复水性能 感官品质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份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28份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薄壳山核桃优良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利用差异性分析、变异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薄壳山核桃果实表型及经济性状的8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8份供试薄壳山核桃材料的果形指数介于1.414~2.397之间、单果重介于4.963~10.592 g之间,其中单果重大于9 g的品种有Oconee(10.592 g)、YL105(10.229 g)、Pawnee(9.849 g)、Mahan(9.480 g)、YL25(9.301 g)、Kiowa(9.155 g),单仁重大于5.5 g的品种有Oconee(5.817 g)、YL105(5.810 g)、Pawnee(5.558 g);28份供试薄壳山核桃材料的出仁率为43%~57%,品种Schley(57%)、YL105(57%)、Pawnee(56%)、YL20(56%)、Caddo(56%)的出仁率均大于55%,显著高于Shawnee、YL25、Kiowa等18个品种。不同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果实性状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介于9.43%~26.55%之间,其中壳厚变异系数最大(26.55%),品种Candy和YL54的壳厚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出仁率变异系数最小(9.43%)。由系统聚类分析可知,在欧氏平方距离为15处可将28份种质资源分成5类,其中第Ⅲ类群(Oconee、Mahan、Pawnee、YL105)优势最明显,其特点是果实纵径最长,横径较大,果形指数最大,单果重最高,出仁率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165%,可代表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品种由高到低依次是Oconee、YL105、Mahan、Pawnee、Maramec。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种质资源 果实性状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评估机制 改革进展、困境及对策建议

科技管理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客观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估机制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人才评估理念转变的实质是科研范式转变结果。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政策文本分析、调研访谈等方法,梳理汇总江苏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人才评估体系构建方面实践经验,围绕评估理念、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式等关键要素对江苏科技人才评估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江苏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估机制改革,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估理念更加突出;以科研、教学、服务为基石的多维评估体系更加全面;以学科属性和岗位类型为原则的分类评估标准更加鲜明;评估要素及政策主体间联动性、评估理念落地实施力度、各评估主体权责界定、评估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仍需改进。基于此,从国家层面、科研单位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推动科技人才评估理念上树立新风,通过明晰各评估主体的权责义探索形成多元化、权利结构更加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在评估标准上细分类,形成量质并进、个人和团队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推动评估结果去利益化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评估 评估机制 评估指标 分类评估 人才管理 江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莓多糖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黑莓多糖的提取工艺,探究其体外降血糖活性,本研究采用酶法提取黑莓多糖,分析了果胶酶添加量、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黑莓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对黑莓多糖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运用红外光谱和单糖组分分析初步解析了黑莓多糖的结构,并研究了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结果显示,黑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42%、料液比1:6 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84 min。此条件下,黑莓多糖得率为10.68%±0.03%,提取的黑莓多糖为含β-吡喃糖构型的酸性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061和0.36 mg/mL。本研究得到的优化酶法提取工艺可以有效提取黑莓多糖,且提取的黑莓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血糖活性,可为黑莓多糖在降血糖功能食品开发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黑莓多糖 提取工艺 降血糖作用 果胶酶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