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宰后肌肉成熟过程中铁死亡的发生及其与生鲜肉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保水性、质构、色泽等是生鲜肉品质的重要指标。我国肉类加工贮藏以及流通过程中存在汁液流失、质构劣化等问题,由此造成的质量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肉的保水性、嫩度等品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研究了细胞凋亡对肉嫩度等品质的影响,但关于铁死亡与生鲜肉品质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动物宰后肌肉内环境改变,细胞发生铁死亡,其特征包括铁离子积累、脂质氧化加剧、氧化还原平衡失调等,这些变化与肉的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铁死亡的特征、代谢途径、调控机制及铁死亡与不同细胞死亡方式间的交联,阐明铁死亡通过铁稳态失衡、氧化还原失衡及脂质过氧化影响生鲜肉品质的机制,完善了宰后成熟过程中肉品质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 铁死亡 宰后成熟 品质 铁稳态失衡 氧化还原失衡 脂质过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莱斯芽孢杆菌6W1挥发性有机物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抑毒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复合种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和镰刀菌毒素污染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生防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可作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因子。【目的】为生防菌株在病害生物防治上的更深层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前期分离得到的拮抗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6W1产生的VOC进行抑菌作用测定和组分分析,利用二分格平皿研究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培养皿对扣熏蒸法研究对孢子萌发及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产生的影响,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该菌株的体外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菌株产生的VOC能够显著抑制禾谷镰刀菌丝的生长及DON毒素的产生,但不影响孢子的萌发。GC-IMS分析结果显示,菌株所产的VOC种类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醛类、烯类和酮类。选取各物质的纯品进行体外抑菌控毒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物质对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和DON毒素的产生都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菌株6W1能够产生具有抑菌控毒活性的VOC,这种微生物资源在开发为生防产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VOC在植物病害防治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VOC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Pm21抗白粉病基因新种质筛选及其抗性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在黄淮冬麦区的育种利用,选用100份近年来审定的小麦品种、后备品系等开展Pm21分子标记检测,同时进行白粉病苗期单小种抗性鉴定,并对苗期单小种抗性材料进行成株期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内麦8号等7份材料携带Pm21抗白粉病基因,且除南农9918外,其余6份材料均来自西南冬麦区;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含有Pm21抗病基因的7份材料在苗期均对E09小种表现为抗性,且成株期仍保持抗性。另外,有26份材料在苗期对E09小种表现为抗性,但成株期不抗,且不含有Pm21基因,推测其可能含有其他白粉病单小种抗病基因。

关键词: 小麦 Pm21基因 抗白粉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制备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基于病毒Cap蛋白的快速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构建pET-32a-ORF2重组质粒,转化BL21、IPTG诱导,原核表达出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并对其分别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学活性。以原核表达的Cap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血清效价为阳性的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做间接ELISA筛选出阳性克隆,并以有限稀释法连续进行3次亚克隆,成功筛选出1株分泌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D7,采用腹水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64 000。鉴定出1D7的亚型为IgM。1D7分别与重组Cap蛋白和接种新型鹅星状病毒的LMH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该单抗既能识别重组Cap蛋白又能与新型鹅星状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Cap蛋白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江苏与太平洋岛国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虽远隔重洋,但友好交往,农业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基础良好。从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类型、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装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系统分析当前太平洋岛国的国情和农业概况,揭示太平洋岛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土分散度高,土地资源不集中;气候变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不匹配,人均劳动生产率低;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设备老旧;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加工增值率低。而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好“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援助和农业合作工作。但同时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农业领域合作还存在缺乏多层级磋商机制、多元化产业融合、区位帮扶优势等问题,进而提出在完善交流机制、创设新型智库、扩大经贸交流、深化科技合作等方面深化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在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江苏省 太平洋岛国 农业合作 “一带一路”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磷有机肥对土壤磷淋失及空心菜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机肥减磷对于调控菜地土壤磷素的淋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阻控磷淋失和稳定蔬菜产量的潜力还不清楚。【方法】以不施肥和菜地常用高磷含量有机肥(TP 2.03%,HP)为对照,设置总磷含量为1.75%(MHP)、1.32%(MP)和1.06%(LP)3种低磷有机肥处理,进行空心菜设施栽培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于土壤磷素淋溶、土壤磷含量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空心菜生育前期(第一、二茬)是磷素淋失的关键时期,相比HP处理,低磷有机肥(MHP、MP、LP)处理土壤磷淋失强度第一茬分别降低4%、21%和31%(P <0.05),第二茬分别显著降低24%、34%和45%;土壤总磷含量第一茬分别下降6.8%、21.2%和19.2%(P <0.05),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0%、21.6%和20.0%(P <0.05);空心菜产量不显著降低,第一茬MP和LP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降低。表观分析表明,低磷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的遗存。以土壤总磷和淋溶水总磷浓度进行分段回归分析显示,本实验背景土壤磷淋失阈值为土壤总磷1.19 g kg-1。【结论】低磷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磷淋失强度,显著降低土壤磷遗存,不显著降低蔬菜产量。以实验区土壤为参照,建议在土壤磷高于1.19 g kg-1的土壤中使用磷含量小于1.75%的有机肥,在低于此值的土壤中使用磷含量大于等于1.75%的有机肥。

关键词: 有机肥 减磷 淋溶 空心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我国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整合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产量”、“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试验在我国农田进行;试验包含不施氮肥对照和施用不同量氮肥处理,且对照与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每个处理至少有3次重复,共筛选到45篇文献。筛选后的文献中,包含产量数据288组,单株结薯数数据191组,单薯重数据145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施氮效应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增加我国甘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1.7%、单薯重3.2%,降低单株结薯数1.2%。不同施氮量下,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鲜薯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增幅逐渐降低,增幅最大的施氮量均小于75 kg/hm2,单薯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增幅最大的施氮量为75~150 kg/hm2。长江流域薯区和南方薯区鲜薯单产增幅高于北方薯区;北方薯区、长江流域薯区、南方薯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75、75~150、75~150 kg/hm2。随对照组产量(地力产量)的增加,施氮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而单薯重增幅呈增加趋势。对照组产量≤2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150 kg/hm2,地力产量为25~35 t/hm2和>3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施氮处理下鲜食型甘薯增产幅度低于淀粉型甘薯,鲜食型甘薯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淀粉型为75~150 kg/hm2。施氮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的施钾(K2O)量为150~225 kg/hm2,尽管该施钾量范围内施氮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下降6.3%,但单薯重显著增加14.9%,导致鲜薯产量增加10.5%;施磷(P2O5)量为≤60 kg/hm2时,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增幅最高,分别为7.2%、4.9%和5.8%;氮、磷、钾适宜的配施比例为1∶0~0.8∶1~3。中性土壤(6.520 g/kg)的土壤条件下,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结论】施氮有助于提升我国甘薯产量,但施氮效果受区域、地力产量、磷钾肥施用量、土壤基础肥力、甘薯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适宜的施氮方案,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甘薯产量。

关键词: 氮肥 甘薯 鲜薯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一喷双控技术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苏玉29为供试玉米品种,临豆10号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5个调节剂外施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间作模式下大豆和玉米茎秆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外施稀施保使间作玉米每穗粒数减少15.2%,百粒重降低2.3%,玉米减产20.3%;并使间作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16.1%和14.8%,显著缩短间作玉米第7~10节节长,增加第2~9节茎粗。此外,该处理使间作大豆增产15.4%,株高降低16.9%,显著缩短间作大豆第4~10节节长,增加第1~10节茎粗。综上,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外施稀施保能降低大豆和玉米株高,增加节间茎粗,具有一喷双控的效果,但稀施保在显著提高间作大豆产量的同时,造成间作玉米减产。因此,生产上还需将稀施保与其他调节物质进行复配,通过协同作用达到大豆、玉米矮化抗倒和增产稳产的目的。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 抗倒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益生菌的微胶囊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乳杆菌具有许多功能特性,如改善营养、风味特性、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等。当人体摄入足够量时,有益于身体健康。然而,益生菌在加工以及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受到不同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有效定植存活率显著降低。为提高植物乳杆菌在人体胃肠道内和加工、贮藏期间的稳定性,以乳清分离蛋白纳米纤维(WPIF)和海藻酸钠(ALG)为壁材,采用挤出法制备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 90)核壳微胶囊。以包封率为指标,研究复合壁材的质量浓度、CaCl2质量浓度对植物乳杆菌包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是:WPIF质量分数为2%,ALG质量分数为2%,CaCl2质量分数为1%,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可达92.13%。对WPIF-ALG-L. plantarum 90核壳微胶囊连续5 h体外胃肠消化和4℃下的贮存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模拟胃液中,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为87.65%,肠液中释放率为89.18%,并且4℃贮存25 d,存活率为79.98%。核壳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肠溶性和贮存稳定性。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纳米纤维 植物乳杆菌 挤出法 微胶囊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9份甜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升甜瓜种质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的利用效率,对209份甜瓜种质资源的9个果实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40%~60.00%,果实横径、果腔横径和果腔大小指数3个性状遗传较为稳定,其余6个性状则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9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5~2.07,单果重的多样性指数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相关性分析中,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腔纵径、果腔横径和果肉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腔大小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65%,可以取代原来的9个性状指标进行甜瓜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209份甜瓜种质资源中 JSNT141综合得分最高,为11.351,JSNT206综合得分最低,为-4.659.系统聚类分析将209份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

关键词: 甜瓜 果实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