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树莓和胡萝卜为主要原料进行复合果蔬汁的研制,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果蔬汁的最佳配方。应用对比法,选出适合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稳定剂,在此基础上稳定剂两两复配,确定最佳组合,并通过复配单因素试验确定稳定剂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红树莓汁20%、胡萝卜汁10%、白砂糖4. 5%、水65. 5%;稳定剂的最佳组合和质量分数为黄原胶0. 09%,瓜尔豆胶0. 06%。在此工艺下,得到的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可溶性固形物≥11%,总酸度为0. 3%~0. 4%,品质均匀稳定,香味沁人,口感、风味极佳。


为龙江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奋斗
《奋斗 》 2018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受鼓舞,结合自己的援疆工作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农业科技工作对地方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回想初到新疆时,为了更好地了解阿勒泰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情况,多次和农业局相关人员下团场调研,并作为设施农业检查组成员,对8个团场设施农业生产情况、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水平、棚室规划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同时对种植规划、棚室建设规格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撰写了设施农业生产及建设情况检查通报,仅用了2


红树莓果汁澄清剂的选择及澄清工艺的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树莓果汁为实验材料,选用壳聚糖、明胶、PVPP、果胶酶、皂土五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红树莓果汁的透光率为指标对比五种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从中选择澄清效果较好的澄清剂,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筛选出红树莓果汁最佳的澄清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5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澄清和脱色作用,壳聚糖和明胶的对红树莓果汁的澄清效果较好,PVPP和皂土次之,果胶酶的澄清效果不佳;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壳聚糖在质量浓度1.8 g/L、澄清温度40℃、澄清时间36 h的条件下澄清效果最佳,可以得到清澈透明且均一稳定,透光率达96.7%的红树莓果汁。该工艺可为红树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东北地区鹅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禽业导刊 》 2018
摘要:一产区分布东北地区鹅业大多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带,近些年来商品鹅年饲养量维持在1.5亿只左右。黑龙江省鹅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主要包括绥化、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地,商品鹅年饲养量维持在5 000万只左右;辽宁省鹅主产区集中分布在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鞍山(海城)、营口、盘锦、阜新、朝阳、锦州、铁岭等地,商品鹅年饲养量维持在5 000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主要性状间的差异分析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利用黑龙江省近年育成的88个水稻品种,对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主要性状间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至第四积温带,品种在株高和穗粒数的农艺性状上有下降的趋势;第一积温带品种穗长极显著高于第二、三、四积温带,且第三、四积温带之间穗长没有显著差异;第四积温带品种的千粒重极显著高于第一、二、三积温带品种;不同积温带品种的产量则表现为第一积温带至第四积温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第一、二积温带育成品种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米率和垩白度等指标低于第三、四积温带品种,不同积温带育成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东北春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鉴定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对东北春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试验。[方法]采用东北主栽18个品种在12个试验点进行鉴定试验,利用绝对产量和相对排名系数进行分析,并利用GGE Biplot对品种与地点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鉴定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黑河43、绥农35、吉育406、东农52为适应性较强的品种。[结论]该方法能准确地鉴定出适应性更强的品种,为大豆品种推广和亲本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 适应性鉴定 排名系数 GGE Biplot


紫色马铃薯馒头加工工艺的优化
《中国马铃薯 》 2018
摘要: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紫色马铃薯馒头加工工艺进行研究,试验以感官评价和比容为指标,确定了最适宜的紫色马铃薯馒头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紫色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紫色马铃薯馒头的口感影响最大,也对馒头的比容起重要作用。适宜的加水量、酵母添加量和发酵时间能改善紫色马铃薯馒头的品质。综合考虑成本与工艺要求等问题,确定紫色马铃薯馒头加工工艺为紫色马铃薯全粉添加量35%、加水量175 m L(面粉250 g)、酵母添加量0.75%、发酵时间4 h、醒发时间30 min和气蒸时间15 min。


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地处中温带地区,农田秸秆量大,不同秸秆还田技术与耕作制度结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010—2017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秸秆无覆盖区(0%)、30%覆盖量(30%)、60%覆盖量(60%)、100%覆盖量(100%)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使土壤容重增加0.10~0.20 g·cm-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随覆盖量增加呈递增趋势;秸秆覆盖使土壤固相率比无覆盖增加2.5%~7.8%;土壤温度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幅增大,表层尤为明显,0~5cm土层温度降幅1.87~2.90℃;土壤含水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与无覆盖相比差异显著,0~5 cm土层增加幅度为6.4%~10.2%;秸秆覆盖使土壤总孔隙和直径>0.05 mm通气孔隙减少,0.05~0.002 mm有效孔隙增加,覆盖量越大增加越明显,对土壤无效孔隙的影响不规律.长期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总孔隙,增加了0~5 cm土层土壤有效孔隙.
关键词: 草甸土 秸秆覆盖 长期免耕 土壤物理性质 固相 孔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