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研究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选育配合力好 ,不育性优良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是彻底解决芸薹属蔬菜一代杂种制种困难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白菜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工作 ,60年代首先在日本、韩国展开 ,我国的研究工作始于 1 971年 ,先后育成了由核基因控制的两用系、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以及同源及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 ,并逐步应用于生产。我所从 1 980年开始进行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 ,先后引入高脚白菜不育源 4 75、芥菜不育源 4 76、发现并鉴定出王兆红萝卜不育源 1 34 ,并成功地将大白菜辐射诱变选系 79-2 1和 78-2 2核基因导入上述不育胞质 ,育成了相应的同源及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4 75( 79-2 1 )、4 76( 79-2 1 )、1 34 ( 79-2 1 )和 1 34 ( 78-2 2 )。深入研究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 ,探索亲本选配原则 ,将为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正确评价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材料方法以 4 75( 79-2 1 )、4 76( 79-2 1 )、1 34 ( 79-2 1 )、1 34 ( 78-2 2 )和相应的转育亲本 79-2 1、78-2 2可育自交系为母本 ,以E9、83-55、2 0 79、郑州早黑叶 (试验中代号分别为S1、S2 、S3、S4 )、79-2 1、78-2 2为父本 ,配制成包括杂交组合、自交系、不育系在内的 36份试验材料。为了增加所配组合相互间的可比性 ,每份材料只选其中 1个单株为制种株 ,所收种子分为 2份进行两年田间试验 ,2年均按随机区组进行田间设计 ,4次重复 ,每小区 1 2株 ,收获时在每小区中间随机抽取 2株调查 ,以 2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莫惠栋方法进行各不育系与其转育父本各性状平均值t测验 ,并设置了以下细胞质效应差数比较 :Di=XAi-XBiDi% =(XAi-XBi) /[(XAi+XBi) /2 ]× 1 0 0 %式中XAi—第i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平均数 ;XBi—第i不育系相应转育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平均数 ;Di—第i不育系平均胞质效应 ;Di%—第i不育系平均胞质效应百分比。2 结果与分析2 .1 不育系与转育父本各性状的比较将不育系与相应的转育父本各性状的调查值组成成对数据进行t测验 ,其结果见表 1 ,从表 1看到 ,在单株重性状上 ,4 75( 79-2 1 )不育系较可育的转育亲本 79-2 1自交系有极显著差异 ,1 34 ( 79-2 1 )不育系与转育亲本79-2 1自交系有显著差异 ,4 76( 79-2 1 )和 1 34 ( 78-2 2 )与各自的转育亲本之间差异不显著。以上差异显著和极显著的不育系的表现均为不育系值高于转育亲本值。作为大白菜最主要的经济性状球重性状 ,4个不育系与各自的转育亲本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而不育系在其他一些性状上与相应的转育亲本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其中除球叶数性状是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转育亲本外 ,其他各性状均为不育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转育亲本。这一结果说明 ,经过多代转育 ,不育系的表型性状已完全接近或超过相应的转育亲本。这是本研究能明确探讨细胞质效应的总前提。2 .2 细胞质效应表现趋势表 2列出了 1 2个调查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及其百分比值 ,在所列项目中 ,单株重、球重是育种中的正向选择形状 ;球叶数和球径的增加可使球重增加 ,是球重的构成形状 ,育种中也作为正向选择形状。而外叶数和开展度是净菜率的构成因素 ,在球重一定时 ,外叶数和开展度的高低 ,决定着净菜率的高低 ,因此 ,育种中把外叶数和开展度列为负向选择性状。表中数字表明 ,育种中正向选择的性状细胞质效应为负值 ,而负向选择的性状细胞质效应为正值 ,而又以主要经济性状单株重、球重、球叶数和球径的负向效应最大。如叶球重较同核正常细胞质所配组合平均每株低 1 .0 1 8kg,降低 4 2 .50 1 %。外叶数有所增加 ,球叶数则降低 8片左右。以不育系为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整个植株表现为瘦小 ,球松 ,净菜率低 ,产量低。2 .3 不同胞质来源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比较表 1 各不育系与其转育父本各性状平均值t测验性状不育系 79-2 1可育78-2 2可育475 (79-2 1) 476 (79-2 1) 134(79-2 1) 134(78-2 2 )不育t不育t不育t不育t单株重 (kg) 2 .382 .972 .872 .770 2 .5 2 0 .6 5 2 2 .842 .496 3 .0 2 0 .180球 重 (kg) 1.6 2 2 .0 6 1.871.813 1.5 70 .2 6 91.83 1.5 491.840 .930株 高 (cm ) 35 .3137.314 2 .815 .840 38.882 .849 39.75 3 .0 85 40 .75 1.719球叶数 (片 ) 41.2 5 36 .2 5 34.882 .90 1 33 .0 0 3 .76 1 36 .0 0 2 .5 14 31.312 .742 外叶数 (片 ) 8.889.75 9.380 .98810 .813 .485 10 .6 92 .6 87 11.5 6 3 .0 40 开展度 (cm ) 46 .75 5 2 .75 5 8.0 6 3 .2 5 3 5 6 .0 6 3 .0 2 7 5 8.313 .417 5 9.0 0 1.5 6 3叶 长 (片 ) 37.3840 .0 0 45 .5 0 7.997 40 .0 0 2 .40 6 42 .313 .6 75 43 .192 .10 5 叶 宽 (cm ) 2 4.312 6 .812 8.883 .42 8 2 6 .0 6 1.2 80 2 7.5 0 2 .372 2 9.882 .887 叶柄长 (cm ) 2 2 .382 3 .382 6 .384.2 41 2 3 .310 .72 3 2 4.812 .0 412 6 .13 2 .2 72 叶柄宽 (cm ) 6 .0 97.14 6 .72 2 .784 6 .5 6 1.9386 .6 6 2 .115 6 .72 1.36 6球 高 (cm ) 2 6 .882 6 .3831.5 6 4.14 0 2 8.191.30 12 9.75 2 .76 9 30 .6 3 2 .5 91 球 径 (cm ) 13 .5 6 15 .0 6 13 .5 6 0 .0 0 0 14 .13 0 .82 5 13 .75 0 .392 14 .13 1.477t0 .0 1 =2 .75 0 t0 .0 5 =2 .0 42表 2 胞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差数性状效应值DD %单株重 (kg/株 ) -1.14 87 -31.710 9球 重 (kg/株 ) -1.0 180 -4 2 .5 0 14株 高 (cm ) 0 .80 73 1.76 6 5球叶数 (片 ) -8.2 6 0 4-2 2 .5 2 5 1外叶数 (片 ) 0 .6 95 3 6 .6 712开展度 (cm ) 0 .2 6 5 6 0 .46 71叶 长 (cm ) -0 .385 4-0 .8176叶 宽 (cm ) -0 .372 4-1.2 40 5叶柄长 (cm ) -0 .46 10 -1.6 732叶柄宽 (cm ) -0 .5 443 -7.5 172球 高 (cm ) -1.6 32 8-4 .885 8球 径 (cm ) -1.8932 -12 .912 1 表 3列出了 4 75( 79-2 1 )、4 76( 79-2 1 )、1 34 ( 79-2 1 ) 3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各性状细胞质效应及其差数。从表中数字看到 ,单株重、球重的细胞质效应值最大 ,是育种的不利因素。但 3个不育胞质之间的细胞质效应百分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表现最大 ,均达 1 1个百分点之多 ,这也给育种工作留出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从而提示我们 ,通过对不育胞质的选择 ,可以使上述性状得到较大的改进。外叶数、叶柄长、球叶数细胞质效应值在不同胞质之间的差数也较大 ,表明他们的选择潜力也很大。开展度和球径的极差较小 ,说明开展度和球径两性状在不同的细胞质背景下表现较稳定 ,通过不同不育胞质的选择 ,对其性状不会有较大的改进。就本试验所使用的 3个不育胞质而言 ,认为 4 75各性状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 ,是较为理想的不育胞质。2 .4 相同细胞质不同核背景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比较表 3 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值比较性状效应值 475 (79-2 1) 476 (79-2 1) 134(79-2 1)极 差DD %DD %DD % D最大 -D最小 D % 最大 -D % 最小单株重 (kg/株 ) -0 .915 6 -2 5 .3783 -0 .96 72 -2 7.0 0 0 7-1.10 6 2 -31.4932 0 .190 6 6 .114 9球 重 (kg/株 ) -0 .80 0 0 -32 .5 494-0 .96 2 5 -4 0 .4999-1.0 2 2 4-4 3 .5 6 940 .2 2 2 411.0 2 0 0株 高 (cm ) 3 .2 5 0 0 7.0 413 0 .4895 1.0 932 0 .76 0 41.6 9312 .76 0 5 5 .9481球叶数 (片 ) -6 .6 6 6 7-17.4435 -9.1875 -2 4.85 91-9.6 35 4-2 6 .2 2 992 .96 87 8.786 4外叶数 (片 ) 0 .135 41.382 11.6 77115 .870 0 0 .82 2 98.114 91.5 417 14 .4879开展度 (cm ) 0 .6 2 5 0 1.0 5 10 0 .4895 0 .82 411.2 70 82 .12 5 40 .7813 1.30 13叶 长 (cm ) 2 .2 1884.5 931-1.46 87-3 .16 10 0 .0 8340 .176 5 3 .6 875 7.75 41叶 宽 (cm ) 0 .875 0 2 .8846 -0 .2 5 0 0 -0 .8397-0 .5 10 4-1.72 2 0 1.3845 4.6 0 6 6叶柄长 (cm ) 1.6 2 5 0 5 .5 6 15 -1.5 2 0 9-5 .5 0 14 -0 .2 813 -0 .995 2 3 .14 5 911.0 6 2 9叶柄宽 (cm ) -0 .40 10 -5 .485 7-0 .6 80 2 -9.486 4-0 .442 7-6 .0 735 0 .2 792 4.0 0 0 7球 高 (cm ) 0 .75 0 0 2 .2 2 15 -0 .916 6 -2 .7837-2 .0 312 -6 .2 75 0 2 .7812 8.496 5球 径 (cm ) -1.6 979-11.5 479-1.72 92 -11.7733 -1.8333 -12 .5 2 6 40 .135 40 .9785 表 4列出了相同细胞质不同核背景的两个不育系胞质效应值差数 ,从表中数字看到 ,单株重和球重两性状的细胞质效应百分比极差最大。其余各性状间的细胞质效应百分比极差的变化趋势 ,与同核异质不育系上述性状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 ,表现在各性状极差百分比大体相当 ,变化不大 ,但也都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说明在不育胞质相同的前提下 ,通过选择不同的转育父本 ,也可使单株重和球重等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得到改进。比较 1 34 ( 79-2 1 )和 1 34 ( 78-2 3)两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 ,认为 1 34 ( 79-2 1 )好于 1 34 ( 78-2 2 )。表 4 同质异核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值比较性状效应值 1 3 4(79- 2 1 ) 1 3 4(78- 2 2 )差 值DD %DD % D最大-D最小 D % 最大-D % 最小单株重 (kg/株 ) - 1 .1 0 6 2 - 3 1 .493 2 - 1 .6 0 5 7- 4 2 .970 5 0 .4995 1 1 .4773球 重 (kg/株 ) - 1 .0 2 2 4- 4 3 .5 6 94- 1 .2 870 - 5 3 .3 870 0 .2 6 4 6 9.81 76株 高 (cm) 0 .76 0 41 .6 93 1 - 1 .2 70 9- 2 .76 1 6 2 .0 3 1 3 4.45 4 7球叶数 (片 ) - 9.6 3 5 4 - 2 6 .2 2 99- 7.5 5 2 1 - 2 1 .5 6 782 .0 83 3 4.6 6 2 1外叶数 (片 ) 0 .82 2 98.1 1 4 90 .1 4 5 81 .3 1 80 0 .6 771 6 .796 9开展度 (cm) 1 .2 70 82 .1 2 5 4 - 1 .3 2 3 0 - 2 .1 3 1 92 .5 93 84.2 5 73叶 长 (cm) 0 .0 83 40 .1 76 5 - 2 .3 75 0 - 4 .8791 2 .45 845 .0 5 5 6叶 宽 (cm) - 0 .5 1 0 4- 1 .72 2 0 - 1 .6 0 42 - 5 .2 8491 .0 93 83 .5 6 3 0叶柄长 (cm) - 0 .2 81 3 - 0 .995 2 - 1 .6 6 6 7- 5 .75 76 1 .3 85 4 4 .76 2 4叶柄宽 (cm) - 0 .44 2 7- 6 .0 73 5 - 0 .6 5 3 1 - 9.0 2 3 1 0 .2 1 0 42 .9497球 高 (cm) - 2 .0 3 1 2 - 6 .2 75 0 - 4 .3 3 3 3 - 1 2 .70 6 1 2 .3 0 2 1 6 .43 1 1球 径 (cm) - 1 .83 3 3 - 1 2 .5 2 6 4 - 2 .3 1 2 5 - 1 5 .80 0 7 0 .4792 3 .2 7423 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大白菜细胞质效应的表现具有以下一些规律 :第一 ,各不育系均存在较明显的细胞质效应 ,其方向在正向选择的性状中表现为负向效应 ,在负向选择的性状中表现为正向效应。第二 ,细胞质效应值在单株重、球重、球叶数这 3个主要经济性状上表现最大 ,达到 2 0 %~ 4 0 %以上 ,而其他性状则较小。第三 ,大白菜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值在相同的细胞核背景下 ,因不同的不育胞质而不同 ;相同的不育胞质 ,因核背景的不同 ,细胞质效应值也不同。无论是同核异质还是同质异核的不育系 ,各组材料之间细胞质效应的极差仍以单株重、球重、球叶数这 3个主要经济性状最大 ,其他性状的极差在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之间表现的不尽相同 ,但都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4 讨论4 .1 本试验所用的不育系均已经过十几代的连续回交 ,营养体表型性状已完全接近对应的转育亲本 ,可以认为 ,回交父本的细胞核基因已基本导入各自的不育胞质中。本试验通过用同核异质的自交系和不育系与同一父本配制成的成对杂交组合 ,排除了来自细胞核方面的干扰 ,从而可以认为 ,用相同细胞核背景的不育系和自交系所配成的同一杂交组合所表现的差异来自于细胞质的不同。另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两年平均值 ,基本排除了来自年份 (即环境 )之间的干扰。因此 ,本文所反映出的细胞质效应真实可靠。4 .2 选育不育系的目的是潜代自交系及两用系配制杂交组合 ,不育系本身并不能直接利用于生产。已往对不育系的选育研究 ,在不育性选择的前提下 ,一般只注重苗期黄化、蜜腺发达程度、结实率高低及营养体表现型等表型经济性状的选择 ,而忽略了对配制杂交组合所必须具备的配合力性状的选择。本试验所使用的不育系经多代的回交转育 ,在所调查的 1 2个性状上都已接近转育亲本 ,特别是以 79-2 1为核背景的 3个不育系之间 ,其表型性状与转育父本已基本一致 ,但由于忽视了对细胞质效应的评价和选择 ,导致细胞质的负向效应改进不大 ,从而表现出两者在配合力上的极大差别 ,使不育系的利用受到制约。因此 ,今后不育系乃至自交系的选择在对其表现型性状进行选择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对配合力效应的评价与选择。4 .3 大白菜细胞质效应的表现规律 ,给大白菜细胞质型不育系的利用增加了难度 ,但细胞质效应在不同的胞质来源及不同的细胞核背景之间所表现出的大幅度差异 ,也给细胞质效应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大白菜细胞质效应同时受细胞质来源和转育父本双方面的制约 ,其中一方的改变都将使细胞质效应得到改进。尽管由于细胞质种类单一 ,选择范围有限 ,通过对细胞核的选择来改进细胞质效应较为方便 ,但还应考虑到单一细胞质来源的品种投放生产 ,势必造成品种遗传背景的狭窄 ,导致对病虫害及不利环境因子的抗御能力脆弱。因此 ,改良大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策略 ,应同时利用多个不育胞质和选择多个转育父本 ,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研究@鹿英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150069[1] 李光池 ,鹿英杰 .解决大白菜细胞质不育苗期黄化率研究[J] .北方园艺 ,1987(3) . [2 ] 鹿英杰 ,李光池 .134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J] .中国蔬菜 ,1994(4) . [3] 陈竹君 ,张明方 .十字花科作物的雄性不育 [J] .农业科技译丛 ,1996 (1) . [4] 侯喜林 ,曹寿椿 ,吴志行 .十字花科作物几种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其利用 (上 ) [J] .长江蔬菜 ,1999(5 ) . [5 ] 侯喜林 ,曹寿椿 ,吴志行 .十字花科作物几种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其利用 (下 ) [J] .长江蔬菜 ,1999(6 ) . [6 ] 莫惠栋 .农业试验统计 [M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早熟优质新品种龙杂茄三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龙杂茄三号(93 - 27) 是用001 和9404 两个优良品系配制的一代杂交种。本品种早熟、优质,抗褐纹病和黄萎病。产量与对照龙茄一号相比,前期增产14 .86 % ~20 .14 % ,总产增加11 .43 % ~19 .70 % 。


包衣大豆萌发期、苗期生理与形态指标研究
《大豆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种衣剂包衣的大豆种子萌发期、苗期生理指标、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 :包衣的大豆种子发芽率、呼吸强度、苗期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株高和根冠比、胚根长和粗等指标均高于对照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和杂优利用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1980~1999年20年间玉米品种的发展历程,年种植面积前5位玉米杂交种的常用自交系遗传基础和种植面积在1.0万HA以上玉米杂交种的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种质基础有从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向4大系统发展的明显趋势.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80年代以综合种选亚群*外杂选亚群和综合种选亚群*MO17亚群为主,90年代以改良REID群*MO17亚群和唐四平头群*MO17亚群模式为主.反映出黑龙江省玉米杂优模式单-,种质遗传基础狭窄.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植物保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58 %雷多米尔 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用种量 0 3%拌种薯块 ,对马铃薯安全 ,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 ,平均防效为 81 3% ,减轻了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蔓延 ,增产明显


花卉作物良种繁育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花卉作物的品种 ,比其它作物变化大 ,数量繁多。一个优良品种培育的成功 ,仅仅是生产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优良品种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广起来 ,应用于园林绿化美化 ,而且在应用过程中 ,品种的优良特性不会发生劣变和退化 ,这就是良种繁育工作 ,它是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在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与生活力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良种量的一套完整的种苗生产技术。花卉作物良种繁育的意义在于 ,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大量地繁育优良种苗 ,提纯、复壮 ,扩大种植面积 ,为城市绿化、美化及花卉产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 ,发挥其品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生产中良种繁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和生活力 ,这就要了解花卉植物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品种退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现代花卉产业化生产 ,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上、观赏上价值降低及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我们经过多年的花卉栽培生产 ,发现花卉品种退化的原因很多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花卉品种退化原因1 .1 机械混杂在播种、育苗、移栽、定植、采种、储藏、包装等栽培繁育过程中把一个品种的种子、种球或苗木机械地混入了另一个品种之中 ,从而降低了品种的纯度和品质。例如 ,我们在生产唐菖蒲种球的过程中 ,由于机械混杂 ,造成花期不一致、花色混杂 ,即影响了观赏效果 ,也增加了采收的成本。并且随之而来的生物学混杂 ,将给生产带来更大的损失 ,造成品种更严重的退化。1 .2 生物学混杂由于品种间和种间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造成的一种品种 (种 )的遗传组成内混入了另一些品种 (种 )的遗传物质 ,使原品种 (种 )不能表现固有特性 ,这种混杂主要是由于在良种繁育过程中 ,未将同一品种 (种 )与其它品种(种 )进行适当的隔离 ,发生天然杂交造成的。这种混杂大大降低了品种的纯度和典型性。如在花朵大小、植株的高矮等方面 ,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中间特性 ,降低了观赏价值。我们从外地引进的矮生金鱼草 ,原来植株极矮 ,由于在栽培中与高金鱼草隔离不够 ,产生严重的混杂 ,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原来宜做花坛材料的优良品质完全丧失。另外 ,瓜叶菊也由于同种原因 ,在花色、株高、花朵大小等方面发生了严重的退化 ,降低了产品的经济价值。1 .3 良种自身遗传性发生变化和突变尽管良种是一个纯系 ,但各株之间的遗传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 ,由于这些内在因素的作用 ,加之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繁育过程中 ,繁殖材料本身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的积累过渡到质变的发生 ,会使良种失去原有的优良性状。如大花重瓣金盏菊退化成小花单瓣金盏菊便是这种情况。1 .4 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不适合品种种性要求优良品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野生种 ,当环境条件与栽培方法不适应品种种性要求时 ,优良的种性就会被潜伏的野生性状所代替 ,品种因此而退化。如大花雏菊、翠菊和重瓣菊花品种在栽培条件不良或环境条件恶劣时 ,都表现出明显的大花变小、花瓣变短、重瓣率下降和花瓣变窄等退化现象。1 .5 长期营养繁殖、病毒积累及缺乏对良种的选择花卉在栽培中为了增加繁殖率和保持某一品种的某些特性经常采用营养繁殖 ,使机体内部异质性逐步减弱 ,致使生活力降低。另外长期的采用扦插、分株等营养繁殖的花卉品种 ,都有可能感染一种或数种病毒 (virus)或类病毒 (virbid)。长期的无性繁殖 ,使病毒不断积累 ,危害加重。观赏植物品质下降 ,花变小、色泽暗淡、产花量降低。如小丽花、花叶芋、唐菖蒲、郁金香、康乃馨、菊花等都是在生产中易发生病毒积累而退化的品种。另外 ,良种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方向。如果在没有良好选择的栽培条件下 ,某些花卉品种中的美丽花色将逐渐减少 ,而不良或原始的颜色的比例则逐渐增加。这在蒲苞花、瓜叶菊栽培中时有发生 ,花色逐渐变的单一 ,若不注意选择 ,原始的花色便逐步替代品种好的花色通过这几方面基本了解花卉植物退化的原因 ,怎样避免退化的发生 ,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良种繁育制度 ,其次是采取具体的防止花卉植物退化的措施。2 建立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良种繁育制度在良种繁育体系中 ,对于有推广价值 ,且预期使用年限较长的品种 ,繁殖所用的原种应由育种单位的育种者直接生产 ,或在其负责的前提下 ,委托公司、苗圃或农户生产 ;由育种者提供繁殖材料 ,繁殖后进行田间试验、验收 ,最后以育种单位的名誉销售 ,经济利益分成 ;如果是从国外、国内引进推广的优良品种 ,可由引进单位自己或委托其他公司和苗圃繁育生产 ,然后推广应用。这样可以克服“种出多门” ,甚至偏离标准性状的弊病 ,尽量减少混杂。完善的繁育体系建立后 ,就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而且应该逐步通过立法来保护育种者的权利。我国近几年来 ,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 ,制定了一些保护育种者的法律法规 ,我省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保护优良品种的繁育者和生产者 ,从而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和制度化发展。3 花卉植物品种退化的防止措施3.1 防止混杂防止机械混杂 :专人负责及时采种 ;宁缺勿滥 ;标清品名、时间 ;装种用品必需干净。播种前种子处理 (选种、浸种 ) ,必须做到不同品种分别处理 ,用具干净 ;不在同一苗床内 ,并隔离开一定距离 ,播种相似品种 ;播种后应及时插上标牌 ,并记下播种位置和数量 ;尽量避免重茬 ,应合理轮作。移植时最容易使品种混杂 ,移植前要认真和对 ,清楚后专人专品种进行 ;并且按品种逐个进行 ;移植后 ,及时画清分布图。在移苗、定植、初花、盛花期和末花期等不同时期进行去杂 ,这项工作是防止机械混杂的有效措施。防止生物混杂 :空间隔离 :异花授粉的园林植物生物混杂主要媒介是昆虫和风力。因此 ,隔离时应综合考虑到本地区风向情况、风力大小以及不同品种花粉易飞散程度、花粉量、天然杂交率、繁殖地面积等多种情况 ,决定隔离距离。此外也和天然杂交率高低有关。一般地说 ,花粉量多的隔离大 ;重瓣程度小的隔离大 ;天然杂交率高的隔离大 ;反之亦然。根据我所多年的研究 ,部分花卉各品种间应隔离的最小距离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看出 ,在实际生产中完全依靠空间隔离往往是不可能的 ,因此应利用建筑物和一些辅助 (防虫网、遮阳网等 )设施来加以隔离。时间隔离 :可分为花期隔离和跨年度隔离两种方式。花期隔离就是把同一品种在一年的不同时间播种 ,使它们的花期错开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对光周期不敏感的植物 ,如翠菊。跨年度隔离就是将易发生混杂的品种 ,在不同的年份播种繁殖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种子寿命较长的品种。3.2 控制性状表现部分花卉品种的隔离距离表单位 :m编号植物名称最小距离编号植物名称最小距离1一串红 5 0 11三色堇 352孔雀草 180 12半支莲 5 03石 竹 35 0 13飞燕草 304百日草 2 0 0 14向日葵 10 05矮牵牛 2 2 0 15香雪球 306金鱼草 2 0 0 16万寿菊 2 0 07波斯菊 5 0 0 17霍香蓟 708金盏菊 45 0 18麦杆菊 2 0 09旱金莲 40 0 19雏 菊 5 010翠 菊 70 2 0鸡冠花 5 0 提供良好栽培条件和栽培制度 ,控制并促使优良性状表现出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土壤要排水良好 ,土质疏松。合理施肥 ,多用复合肥料 ,并适当增加磷钾肥。加大株行距 ,增加营养面积 ;合理轮作。3.3 去杂去劣 ,加强选择选择具有原品种固有特性的单株 :单株采种 ,将不良性状植株加以淘汰。选择品种典型性高的花序 :通常最先开的花 ,能产生较好的种子后代 ,如花较大、花期早 (如选育晚开花品种 ,应将先开花去掉然后留种 )。在具有两色花的植物中 ,应选择最符合人们要求的花朵和花序留种 ,如五色鸡冠。选择品种典型性高的种子 :在同一花序上的不同部位的种子 ,它们的后代也有所不同。如金盏菊、翠菊等。3.4 改变生活条件 ,增加内部矛盾 ,提高生活力改变播种期 :使植物在幼苗和其他发育时期遇到与原来不同的生活条件。如孔雀草、三色堇等春播品种 ,在温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改在秋播 ;香豌豆一般可改在春播。不同地区换种 :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 ,同种植物 ,在不同地区遇到了不同的条件 ,增加了植物克服困难而生存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生活力。特殊技术处理 :低温锻炼幼苗和种子 ;高温和高盐碱处理种子 ;用萌动的种子进行干燥处理等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品种的抗性和生活力。3.5 利用有性育种技术 ,提高生活力品种内杂交 :在自花授粉植物同一品种不同植株间进行杂交 ,品种类型差异显著的杂交效果好 ,这种后代的优势能保持 4~ 5代。品种间杂交 :在特别优选出的组合中进行异花授粉 ,可以利用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 ,整齐一致 ,提早开花 ,提高生活力 ,改善花卉品质和增强抗逆性。例如近几年来 ,绿化上常用的大花万寿菊、矮牵牛、矮生百日草等。人工辅助授粉 :针对一些花卉授粉困难或自然授粉结实率低的特点 ,人工辅助授粉以保证花粉供应和扩大选择受精范围。如在生产观赏向日葵、蒲苞花等 ,都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来完成的。3.6 选择易于复壮生活力强的部分作繁殖材料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 ,生活力复壮的能力也有差异。一般来说 ,阶段生长过程中 ,越是幼年的部分这种能力越强 ;反之亦然。如我们在扦插花苗时 ,多用下部腋芽或根蘖 ,尽量避免用上部的腋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 ,我们已经充分了解花卉植物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这就为我们解决了花卉良种繁育在实际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而在实际生产中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圃 ,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 ,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手段 ,在保证优良品质的前提下 ,提高良种繁育系数。4 良种繁育圃的建立4 .1 良种母本园的建立母本园的任务在于提供繁育良种过程中所需的大量优良品种的接穗、插条、枝芽、砧木和种子。母本园要具有较好的栽培技术和栽培条件 ,经常选择更新 ,保证供给生产部门育种所需优良的品种。4 .2 育苗圃的建立它是为了繁育品种纯正和高质量的苗木。随着科技的发展 ,苗木的生产正走向具有人工模拟自然条件 ,电脑控制 ,设施完善的产业化生产方向。5 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 ,提高良种繁育系数5.1 培育无病毒种苗花卉植物通过无性繁殖几年以后 ,往往积累病毒而产生退化。如我们前几年引进的唐菖蒲、郁金香种球及月季、康乃馨种苗等 ,由于多年无性繁殖 ,退化严重 ,已无法使用 ,后经过组培脱毒 ,才又重新生产出了优质的种球和种苗。所以产业化生产培育无毒种苗 ,是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环节。5.2 提高种子的繁育系数适当增加营养面积 ,使植株果实饱满 ,产种量增加 ;对一些适应性强的植株 ,通过技术手段 ,利用南北气候差异 ,可适当增加繁育代数 ,从而增加某一品种种子的年产量 ;对分枝能力强的植株 ,进行多次摘心 ,促使侧枝生长 ,提高单株采种量 ;对一些异交或自然结实率低的植株 ,如蒲苞花、仙客来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增加种子数量。5.3 提高营养繁殖器官的繁殖系数通过创造条件 ,增加营养体的繁殖代数 ,如多芽改单芽 ;切球繁殖 ;周年繁殖等。在条件允许内扩大繁殖系数。也可通过组织培养等高科技手段 ,工厂化生产种苗 ,来提高苗木的数量。总之 ,良种繁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好 ,才能在保证质量情况下迅速扩大良种的数量 ;不断提高良种种性和生活力 ,恢复已退化的品种 ,生产出优质的种苗 ;推动我省花卉产业化发展 ,达到美化绿化环境的目的 ,反之亦然花卉作物良种繁育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陈忠$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花卉研究所!哈尔滨150069[1] 于学仁 .观赏园艺学 [M ] .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 . [2 ] 杨晓红 .园林植物育种学 [M ] .气象出版社 . [3] 彭光途 .花卉栽培技术 [M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4] 许蕊仙 .蔬菜育种学 [M ] .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 . [5 ] 潘家驹 .作物育种学总论 [M ] .农业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