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一株鸡新城疫强毒引起非典型发病的机理探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株从不表现鸡新城疫临床症状 ,只引起产蛋下降的鸡群中分离的新城疫野毒株 (PMV_CO2 )开展了研究。经测定 ,该毒株的颅内接种致病指数 (ICPI)为 1.85 ,静脉接种指数 (IVPI)为 2 .42 ,确定为强毒型。对该病毒的融合蛋白裂解基因的核酸序列进行了测定 ,其推测的F1/F2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 R_R_Q_K_R116,这一序列附合典型鸡新城疫强毒112 R/K_R_Q_K/R_R116,的普遍规律 ,确定该毒株不是超强毒株。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对鸡的非典型发病的原因 ,我们通过人工发病方法对不同ND抗体水平的产蛋鸡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该毒株致使ND抗体阴性或抗体水平极低的蛋鸡 (HI效价 1∶5 )发病致死并呈现典型的ND病症和病理变化 ,低抗体水平鸡 (HI效价 1∶10~ 1∶40 )呈现一过性产蛋停止 ,并在 2周后恢复 ,未表现出典型的ND症状 ,高水平抗体鸡 (HI效价 1∶80~ 1∶32 0 )则未见异常。从而推断抗体抑制为引起本病毒非典型ND发病的原因而非毒株变异引起。

关键词: 非典型鸡新城疫 融合蛋白裂解基因 发病机理 人工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料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若干热点展望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生物技术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简述了该领域的重要进展 ,并探讨了其产业化的若干热点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物技术 油料作物 产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始盛期为 5月 9~ 10日 ,高峰期为5月 13~ 14日 ,盛末期为 5月 18~ 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 ,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 5月 11~ 12日 ,17~ 18日和 2 3~ 2 4日 ,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 2~ 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 67.30 %和 70 .0 6% ,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 2 0 .90 %和 2 1.69% ;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 ,分别为 90 .2 8%和 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 1∶1.4 4 ,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 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茭白植株上产卵

关键词: 越冬代二化螟 习性 不同生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致害性 抗性水稻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地区发生的玉米花叶病由甘蔗花叶病毒引起

中国病毒学 2001 CSCD

摘要:从杭州地区呈现玉米矮花叶典型症状的玉米病组织中提纯得到大量线状病毒粒子 ,大多数长度为 75 0nm。病组织中含有大量风轮状内含体和板状集结体。病毒外壳蛋白为 33.6kD。病毒RNA13’端序列 (1.8kb)与甘蔗花叶病毒 (SCMV)同源性最高 ,达 71.5 %~ 99.1% ,与高梁花叶病毒 (SrMV)同源性次之 ,为 6 7.8%~ 6 8.5 % ,与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同源性最低 ,仅为 38.4%~ 48.4% ,从而初步认为此病害由SCMV引起。根据已发表的SCMV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作亲缘性分析 ,表明SCMV可分为美国、南非、澳大利亚 ;德国和中国三大类。

关键词: 玉米花叶病 病原 甘蔗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温敏型紫叶突变体PLM12及其遗传研究

核农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LM1 2系通过平阳霉素与γ射线复合处理从早籼品种陆青早 1号中诱变获得的温敏型紫叶突变体 ,其突变性状的表现需要较高的温度环境。与原亲本相比 ,PLM1 2的多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研究认为 ,叶片转紫后光合能力大大下降、光合产物严重不足是导致每穗实粒数大幅度减少、结实率与千粒重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PLM1 2紫叶突变属于核遗传 ,由 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同时受若干微效基因修饰

关键词: 紫叶突变 遗传分析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1世纪养猪生产中的营养及饲养技术策略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21世纪养猪生产的目标是优质、高效、无公害。围绕这一目标 ,本文论述了猪营养与饲养技术领域拟采取的技术策略 :(1)通过养猪新工艺和绿色饲料的应用 ,确保猪肉产品的卫生安全性 ;) 2 )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改善肉质风味 ;(3)通过理想蛋白质和酶调控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并实现低污染、低公害生产。

关键词: 营养 饲养 无公害 肉质 饲料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保型可重复利用的海棉无土栽培基质的应用研究(英文)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用后处理和高成本是基质栽培的两大主要问题。岩棉已被公认为适用基质 ,但其主要问题是使用寿命短 (最多 2~ 3年 )和每年产生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废物。环境学家和政府部门调查研究显示 ,急需应用环保型可重复利用的无土栽培基质。本试验对新岩棉 ,椰子壳和已使用 5年的海棉基质作了比较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基质对温室番茄根际环境、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为海棉是否可作为番茄无土栽培适用基质和提出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海棉基质根际环境中EC和pH值比岩棉基质更稳定。每株采果数 ,平均单果重 ,果实总重和果实质量 ,海棉基质和岩棉基质无明显差异 ,但低于椰子壳基质。相对于传统的岩棉基质 ,已使用多年的海棉基质对番茄产量和质量无不良影响。海棉可作为温室番茄经济环保型基质

关键词: 海棉 岩棉 椰子壳 经济环保型基质 番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氮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在日本山形县鹤冈市进行 ,探讨了树脂包膜类控释氮肥基施与尿素、硫铵分次施肥对单季稻的增产效应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的吸氮模式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 ,移栽稻以尿素与控释氮肥 (LPS 10 0 )按 1∶1混合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比尿素和硫铵分次施肥增产 2 3 6 %和 9 2 % ;直播稻以LP 10 0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增产 9 2 %和 4 0 % ;控释肥基施 ,水稻自移栽 (或直播 )至幼穗分化期吸氮量明显高于尿素或硫铵分次施肥。15N示踪研究表明 ,最高分蘖前水稻从尿素和硫铵基肥中吸收的氮素只占基肥氮总吸收量的 33%~ 4 5% ,水稻从基肥中吸收氮素可延续至抽穗期 ,而从LP 10 0中吸氮可持续至收获期。15N示踪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 ,以尿素处理最高 ,硫铵和LP 10 0接近 ;差减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以LP 10 0为最高 ,尿素 /LPS 10 0、尿素、硫铵三者接近 ;基肥的氮素回收率以LP 10 0 >硫铵 >尿素。尿素 /LPS 10 0和LP 10 0一次基施 ,氮素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明显高于尿素和硫铵 ,是高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控释肥 水稻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包膜尿素氮溶出的因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分子聚合物为包膜材料 ,根据涂膜量不等制得 CU1、CU2两种包膜尿素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 ,测试了外界环境因子对其氮释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包膜尿素氮的溶出受土壤含水量和介质离子浓度的影响 ,含水量增加 ,溶出加快 ,但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持水量以后对氮溶出影响较小 ;介质离子浓度越高 ,氮溶出越慢 ;温度对包膜尿素氮溶出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包膜尿素 氮溶出 含水量 离子浓度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