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的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战略性选择.开展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解析生物对鱼礁结构物和人工生境的响应行为及人工环境对岩礁鱼类行为的影响,对优化水生生物放流策略、提高增殖物种成活率、养护生物资源、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岩礁鱼类在栖息地选择、索饵、繁殖、集群、领域、防御等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梳理了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江下游丰城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调查
《水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6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 215粒,仔鱼12 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粒,鱼苗径流量2.82*108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粒,鱼苗径流量0.04*108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调查发现一处新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刺网与拖网作业类型识别研究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作业类型可分为多种,作为典型近海捕捞作业方式的刺网和拖网捕捞渔船可占总船数的72.6%,准确的渔船作业类型识别可辅助渔船管理.利用北斗渔船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提出一种对刺网和拖网作业分类识别的方法,因拖网和刺网渔船作业轨迹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先提取出每艘船的航次信息,然后根据航次信息将原始刺网和拖网每条船的VMS划分为多个航次数据,根据航次数据中的经纬度数据批量画出每个航次的航迹图,再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航迹图进行训练学习,进而实现刺网和拖网作业类型分类识别.通过使用自定义的10层CNN模型及使用迁移学习和模型微调方法调整后的VGG-16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自定义的CNN模型最终精度为94.3%,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模型可用于辅助刺网、拖网作业类型判断.
关键词: 北斗VMS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分类 VGG-16 拖网 刺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及生态调度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水库开展试验性生态调度后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的5—7月对该江段卵苗种类组成、资源量、产卵场及生态水文指标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鱼类7目14科54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6种。仔鱼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仔鱼总捕捞量的44.9%)、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占15.2%)、沙鳅属(Botia sp.)(占12.5%)为主。2018年估算通过监利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33.3×10~8粒、324.2×10~8尾;2019年分别为35.9×10~8粒、1140.7×10~8尾。监利江段成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生态调度对监利江段贝氏?、鳊、银鮈等鱼类的自然繁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流量累积涨幅呈正相关。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4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3500 m~3/s及以上时,产卵量可占当年调查期间鱼卵总规模的8.4%以上。建议继续开展并优化生态调度,加强对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溶解氧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4:00,且在低密度组(15 000尾/110 m~2)中持续至18:00;高密度组(25 000尾/110 m~2)中的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均普遍高于低密度组。在昼夜变化中,除净水区外,各水平位点的溶解氧浓度普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和水温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在7—11月,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616,P<0.01),栅藻、平裂藻、裸藻、隐藻和十字藻在多个月份中占据着数量优势;浮游动物密度呈现"M"形波动,轮虫数量远多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异尾轮虫在9月的占比达37%,在其余月份,臂尾轮虫的占比达37%~64%;溶解氧昼夜差值逐渐缩小,每个月份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皆与水温呈极显著的相关性(0.814≤r≤0.933,P<0.01)。综合分析可知,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昼夜变动主要与水温相关,同时与浮游动植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季节变化中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溶解氧 浮游动植物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养草鱼池塘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环境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本研究以荆州地区风生水起生态农场的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养殖区的典型的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利用AOA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通用引物(amoAF/amoAR)扩增amoA基因,构建amoA基因克隆文库.从每个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比对,利用MEGA和MOTHUR软件构建amoA基因系统发育树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分析.结果显示:主养草鱼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AOA存在着差异,且沉积物中AOA种类数和多样性都更为丰富.从三个采样区域的沉积物和水体共325个AOA amoA基因阳性克隆中得到24个OTU(基于3%差异度),其中水体克隆文库中得到13个OTU,沉积物克隆文库中得到18个OTU.OTU01、OTU02、OTU05、OTU07、OTU11、OTU13、OTU16是沉积物和水体中共有的OTU,并且OTU01、OTU02是养殖池塘中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克隆子的47.38%和21.8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OA主要隶属于Nitrosospha-era sister group、Nitrososphaera cluster、Nitrosopumilus cluster,并且OTU01、OTU02均属于Nitrososphaera sister group.主养草鱼池塘沉积物和水体中的AOA存在差异,且在沉积物中更为丰富,主要类群为Nitrososphaera sister.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养殖池塘 沉积物 水体 氨氧化古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w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雌鱼生长快,成熟雌鱼个体大小是雄鱼的2倍以上,开展性别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对于探究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建立单性培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获得了wt1a及wt1b两个同源基因, wt1a基因全长为3263bp,预测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245bp,编码415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长372bp和1640bp;wt1b基因全长为2312bp,预测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281bp,编码427个氨基酸, 5’-UTR和3’-UTR分别长369bp和659bp。wt1a基因编码氨基酸分子量为46.2kDa,理论等电点为9.24,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在ORF末端有4个锌指结构,编码KTS三肽;wt1b基因编码氨基酸分子量为46.95kDa,理论等电点为8.99,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在ORF末端有4个锌指结构,并且编码KTS三肽。基因表达结果表明:wt1a和wt1b基因主要在圆斑星鲽性腺中表达,精巢的表达高于卵巢,肾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推测wt1a基因和wt1b基因在性腺和肾脏发育过程及功能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在早期发育阶段,wt1a基因在原肠期之前微弱表达,从原肠早期开始逐渐上升至神经胚期表达量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直至孵化阶段,推测wt1a基因在圆斑星鲽原始生殖细胞分化过程及性腺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分析
《水资源保护 》 2020 CSCD
摘要: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了1986-2015年的海岸线,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段面积的淤蚀变化、海岸线迁移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淤蚀变化与入海水沙的关系.结果 表明:1986-1997年黄河三角洲东营段处于持续蚀退状态,蚀退面积约为180 km2;1997-2006年淤积后面积相对稳定,2006年面积和1986年相差不大;自2008年开始呈现轻微蚀退状态;蚀退速率和淤积速率最快的时段分别为2011-2013年和1997-1999年.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黄河入海口段变化最为剧烈,海岸线方向和形态不断变化,向海延伸;东营港及邻近岸段区域面积基本稳定;刁口段、莱州湾岸段年间淤进和蚀退交替进行,总体上均处于蚀退状态.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变化、入海水沙和海水侵蚀的影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对于近年来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具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 海岸线变化 淤蚀 时空异质性 遥感影像 黄河三角洲 东营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金属螯合肽蛋白基料的酶解制备工艺优化
《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南极磷虾金属螯合肽蛋白基料制备工艺,拓展南极磷虾蛋白资源应用领域.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底物,以酶解产物的水解度及Zeta电位为指标,从5种蛋白酶中筛选确定制备南极磷虾金属螯合肽蛋白基料的最优酶为胰蛋白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2.75 h、加酶量2.50%、料液比为1:3,该条件下蛋白水解度(14.16±0.43)%,与理论值基本一致.酶解产物的Zeta电位(-29.83±0.66)mV,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于3000 u以下,具有金属离子结合能力的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1.91±0.45)%,是制备南极磷虾金属螯合肽的良好蛋白基料.研究将为南极磷虾蛋白资源的高效精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金属螯合肽 蛋白基料 Zeta电位 响应面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绝对优势门类,共25属60种,甲藻门(Pyrrophyta)有6属9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732.10~1142.19)×10~4 cell/m~3,平均为937.15×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2016年最高峰出现在秋季;2017年最高峰出现在夏季;空间分布上,春、夏2个季节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不大,2016和2017年相似性高达70%左右,但夏、秋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较大,相似性仅为40%左右,这主要与环境因子变化有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与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最高,最高值为0.536,其次与之相关的双因子组为pH与COD、COD与无机氮(DIN)、溶解氧(DO)与COD。因此,崂山近岸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关键限制因子为COD、pH、DIN和D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