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当年生小黄鱼矢耳石微结构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渤海海域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小黄鱼矢耳石中心核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4.35±0.72)μm,核内耳石原基为深黑色的圆形结构,平均直径为(12.07±0.58)μm,第1日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14.11±1.08)μm。初次摄食标记轮出现在第4条日轮处,标记轮暗带颜色加深、清晰可辨,该标记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20.67±2.28)μm。小黄鱼矢耳石前20条日轮,轮纹由圆环状逐渐变为椭圆,沿最长轴方向的轮纹宽度变化范围为6.51~14.37μm,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宽;20~40条日轮间轮纹宽度呈显著升高,40~85日龄轮纹宽度变化相对平稳,第56~60条轮纹处出现轮纹,平均宽度最大值为41.59μm。在小黄鱼矢耳石日轮沉积过程中,伴随着亚日轮结构的形成,亚日轮清晰度差,轮纹宽度较窄且波动较大,在显微镜下对视野轻微调焦时会暂时性"消失"。本研究对小黄鱼的矢耳石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野生小黄鱼及其他鱼种的日轮判断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水无机氮转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水中NO2–-N长期处于较高浓度,严重制约了盐碱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渔农综合示范区(104°7′40″E,37°19′6″N)的定期定点监测,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Duncan's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次生盐碱水体无机氮转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水无机三态氮(NO2–-N、NH4+-N、NO3–-N)及总氮(TN)本底值高,全年均值分别是NO2–-N (0.3±0.2) mg/L、NH4+-N (1.93±1.25) mg/L、NO3–-N (2.92±1.5) mg/L、TN (13.91±5.85) mg/L;无机氮占TN比例不超过50%,说明有机氮在次生盐碱水体中所占比例更高;(2)环境因子p H与NO2–-N正相关,与NO3–-N负相关,盐度与NO3–-N负相关,pH和盐度加剧了次生盐碱水NO2–-N的积累;(3)水产养殖显著降低次生盐碱水体中NO3–-N浓度和碳酸盐碱度,显示了盐碱水养殖对次生盐碱水的生态改良功能.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次生盐碱水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次生盐碱水 氮转化 理化因子 盐碱水渔业 西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仔鱼耳石茜素络合物标记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增殖放流经济鱼种之一,探索有效的标志方法对其增殖放流的技术保障和效果评价无疑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草鱼仔鱼耳石进行了1 d茜素络合物(ALC)荧光标记,以确认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宜条件.结果显示,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均能被标记.标记环在可见光及荧光下均能被观察到.其中,后者使用蓝色激发光(WBS)观察效果最佳.总体上,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最好,矢耳石次之.ALC浸泡对鱼体的生存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与鱼体开始浸泡和结束均存在约12h的时滞.浸泡标记过的实验鱼在经过长达60 d的恢复续养后,标记环仍清晰可见,表明ALC标记效果明显且可长期存在.该方法对草鱼仔鱼的增殖放流标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摄食南极磷虾油对正常饮食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0
摘要:目的探讨摄食南极磷虾油对正常饮食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大豆油组(灌胃大豆油)、鱼油组(灌胃鱼油)、南极磷虾油组(灌胃南极磷虾油),灌胃剂量2.625 g/kg,连续灌胃30 d。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水平,血清及肝脏脂肪酸的组成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油组及鱼油组大鼠血清TG含量分别降低了19.00%、9.52%,TC含量分别降低了8.90%、4.1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分别升高了309.00%、340.00%(F=12.015,P<0.0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升高了80.20%、42.32%(F=8.825,P<0.05),花生四烯酸(AA)含量分别降低了37.67%、42.19%(F=8.395,P<0.05);肝脏EPA含量分别升高了591.43%、548.57%(F=25.736,P<0.05),DHA含量分别升高了48.12%、42.26%(F=5.122,P<0.05),AA含量分别下降了45.77%、33.63%(F=8.806,P<0.05)。结论摄食南极磷虾油有助于改善大鼠脂质代谢,提高血清和肝脏中EPA及DHA的水平,且效果要优于TG型鱼油。
关键词: 膳食脂肪类,不饱和 南极磷虾油 大鼠 脂类代谢 脂肪酸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白校正对元素分析仪测定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海洋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颗粒有机碳(POC)在海洋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准确获取至关重要。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最准确和常用的分析方法,但取样忽略了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可能带来的影响。针对空白样品如何获取才能有效去除DOC影响的问题,本文设计比较了5种取样方法对POC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滤膜对数据的影响。结果显示, 1) 5种样品取样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显著,不进行空白校正会对结果产生较大误差;2)文献和本文设计的空白样取样方法均出现了空白值大于样品值的异常情况; 3)样品继续抽人工海水100 mL即可有效洗去滤膜上吸附的DOC; 4)未过滤的滤膜450℃灼烧5h后可以有效去除滤膜上吸附的碳,但是存放时间越久滤膜从空气中吸附碳的概率越大。本研究确定的人工海水法可以有效去除DOC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样品测定结果重复性、精密度高,可准确用于海水POC样品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莱州湾弓子网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弓子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的能力.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尾数逃逸率和产值损失率逐渐增大,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的选择性参数(L0.5、SR)呈线性增加.口虾蛄和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0.5=1.472m+12.63(R2=0.934)和L0.5=1.394m+0.724(R2=0.920).在目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口虾蛄和鹰爪虾等经济渔获物资源,兼顾生产效益和幼鱼资源保护,建议将弓子网最小网目尺寸放大至45 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稳定性对崂山湾增殖放流种类甄选的设想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选择增殖放流种类是实施增殖放流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条件。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增殖放流种类甄选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数量与生物量累积曲线法(ABC曲线),通过分析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探讨增殖放流品种的甄选,研究发现:(1)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群落结构都相对简单,稳定性差,基本处于扰动状态;(2) 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较鱼类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较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3)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年度与季度对比发现,双斑蟳(Charybdisbimaculat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口虾蛄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在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维稳作用。总体而言,崂山湾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大,相对简单,虾蟹类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使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对更合理,甄选该海域增殖放流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实践证明青岛市每年春季在崂山湾放流的三疣梭子蟹,增强了该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旨在为水产生物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提供科学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湖病毒对吉富罗非鱼和E-11细胞的感染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湖病毒在吉富罗非鱼体内和敏感细胞E-11中的感染特性,实验首先从人工感染罗非鱼湖病毒的吉富罗非鱼脾脏中获得罗非鱼湖病毒第4片段基因组,其cDNA全长1 250 bp,开放读码框长度为1 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通过进化树分析,该蛋白是罗非鱼湖病毒血凝素—酯酶融合蛋白(HEF)。随后通过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和提纯GST融合HEF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兔抗TiLV-HEF多克隆抗体。ELISA结果显示获得的抗血清效价高于1∶51 200,并且获得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病毒的TiLV-HEF蛋白。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TiLV的感染造成鱼体表面溃疡、全身性出血以及眼晶状体混浊等症状。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形成合胞体,脾脏中含铁血黄素增加和部分细胞空泡变性。头肾出现淋巴细胞坏死,体肾蛋白质沉淀和肾小球坏死等病理症状。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脾脏、头肾和鳃中的病毒丰度高于肝脏、体肾和脑组织。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TiLV感染E-11细胞后,HEF蛋白在细胞质中。TiLV可以通过感染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肝脏、脾脏、头肾、体肾、鳃和脑等组织而引起疾病。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E-11细胞 罗非鱼湖病毒 HEF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