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辣椒新品种‘苏椒17号’

园艺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椒17号’是以母本‘06X354’与父本‘06X28’配制的早熟辣椒一代杂种。果实长灯笼形,青果绿色,成熟果红色,果长10~11 cm,平均单果质量44.2 g,产量47 263.9 kg·hm-2,质脆微辣,耐贮运,耐低温,高抗炭疽病,中抗病毒病,适合在江淮、黄淮流域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辣椒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水平对茶树新梢叶片代谢谱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叶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产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本文结合基于1H-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非靶标分析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定量靶标分析两种方法,比较白天和夜晚所取不同施氮水平的茶树新梢第2叶的代谢产物差异,探讨了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形成机理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天和夜晚所取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差异较大,可以显著分离,区分两个样本的主要组分为茶氨酸、葡萄糖和蔗糖,而不同施氮水平下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没有显著差异。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主要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均有影响,且存在昼夜差别。

关键词: 茶树 施氮水平 昼夜 茶多酚 氨基酸

兔补体C3d基因cDNA的克隆、鉴定及原核表达

中国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兔肝脏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巢式RT-PCR扩增出C3dcDNA,克隆测序后将其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E.coli BL21,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并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表达的蛋白为C3d。本研究为开发利用兔C3d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兔C3d 巢式RT-PCR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转运趋势基本一致,花后15d的茎鞘和叶片氮含量最高,随后迅速向籽粒转运,叶片是氮同化转运最主要的器官。与7∶1∶2施氮模式相比,5∶2∶3的施氮模式提高了花后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施氮模式间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参数、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差异不显著。与宁麦9号相比,宁麦14号有较高的氮同化转运能力,其花后各时期的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NR活性均高于宁麦9号。宁麦14号的淀粉糊化参数和面筋强度显著高于宁麦9号,但饼干直径显著低于宁麦9号。说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小麦淀粉品质、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均显著受品种影响,而施氮模式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模式 氮素转运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脂氧合酶酶学特性及热失活动力学

核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甜玉米脂氧合酶(LOX)的酶学特性及热失活动力学性质,考察了温度、pH值、金属离子及其络合剂浓度对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LOX酶促反应动力学及热失活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脂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在pH值为6的环境中,LOX活性保持相对稳定;Ca2+、K+、Mn2+对LOX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Fe3+、Cu2+、金属离子络合剂及巯基试剂对LOX活性具有抑制作用;LOX催化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其K m为4.37mmol·L-1,V max为13.00U·min-1;LOX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活化能为116.39±0.52 kJ·mol-1,该试验为甜玉米加工贮藏中的LOX活性控制提供了关键参数。

关键词: 甜玉米 脂氧合酶 特性 热失活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杂交品种种子纯度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13 CSCD

摘要:基于分子标记的茄子(Solanum melongena)杂交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对茄子杂交品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茄子杂交品种"苏崎3号"、"苏崎4号"及其双亲为试验材料,采用NaOH裂解法快速提取DNA与SSR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茄子杂交品种种子纯度的鉴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aOH裂解法提取的DNA能够进行正常的SSR分析。从46对SSR引物中各筛选出1个共显性标记,对"苏崎3号"和"苏崎4号"种子进行群体检测,发现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NaOH裂解法和SSR标记分析相结合可实现对茄子杂交品种种子纯度的快速和准确鉴定。

关键词: 茄子 纯度鉴定 NaOH裂解法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进稻田农药利用效率的表面活性剂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有机硅、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氮酮3类10种表面活性剂中筛选出能促进稻田农药利用效率的表面活性剂。【方法】分别采用国家标准GB 5549-1990和表面张力法测定10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以表面张力降低的效率、初始接触角以及微量称重法测定的最大稳定持留量为依据筛选出适宜稻田喷雾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结果】PTS和NP-15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的溶液表面张力大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初始接触角均大于100°,不能粘附和润湿稻叶;GSS、KNS和GJZ可在稻叶上润湿,但初始接触角均大于90°,难以瞬间地粘附稻叶,易滚落或流失;其余5种表面活性剂适宜浓度下均可在稻田喷雾使用,其中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的粘附、润湿效果好,其在30°、45°和60°倾角稻叶上的流失点((14.33±0.27)、(12.44±0.58)和(10.27±0.40)mg.cm-2)和最大稳定持留量((7.98±0.37)、(6.84±0.40)和(5.23±0.23)mg.cm-2)的最大值均显著高于TX-10。在水和3种常用药剂(毒死蜱、井冈霉素和吡虫啉)推荐浓度的药液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25.0 mg.L-1的Silwet 408,均能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至20.77—23.12 mN.m-1,初始接触角降至28.4°—67.1°,除毒死蜱推荐浓度外最大稳定持留量均显著增加。【结论】10种供试表面活性剂中的5种适宜浓度下可用于稻田喷雾,其中以Silwet 408最适宜用于稻田喷雾,其最佳添加浓度为125.0 mg.L-1。

关键词: 初始接触角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最大稳定持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不同品种成熟胚的组培发育特性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籼稻成熟胚为外植体,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8+30 g/L蔗糖+8 g/L琼脂+2 mg/L 2,4-D+2 mg/L 6-BA+1 mg/L ABA+0.5 mg/L KT+1 mg/L NAA),记录其愈伤的出愈率,统计分析表明其出愈率有显著差异,并分别取接种9 d、15 d时不同材料的愈伤组织观察其不同诱导天数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记录其愈伤过程中的褐化率.结果显示,3种水稻材料在相同的诱导时间下细胞的发育阶段不同:扬辐籼6号的愈伤组织细胞发育较快,较早地进入了成熟阶段;而恢76愈伤组织细胞则发育较慢,较长时间仍然处于分生阶段;黄华占则发育更慢.可见,不同籼稻出愈率和分化的高低主要与愈伤组织细胞发育速度的快慢、生理功能的强弱、以及其衰老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褐化,不仅与黑色物质聚集早晚有关系,而且与愈伤组织细胞中液泡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调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类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其出愈率.

关键词: 籼稻 成熟胚 愈伤组织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延后栽培对葡萄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秋延后栽培技术对葡萄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晚熟品种白罗莎里奥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秋延后栽培对葡萄物候期、百果粒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纵与横径比、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酒石酸含量、固酸比以及植株成熟枝条长度、节间长度和粗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栽培相比,秋延后栽培能明显延迟葡萄的物候期,其完熟期(2011年11月14日)比常规栽培完熟期(2011年9月5日)延后70 d;秋延后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果实的百果粒质量、果粒纵径、果粒横径、果粒纵径与横径比、酒石酸含量均低于常规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均高于常规栽培葡萄;秋延后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均高于常规栽培下延迟采收的葡萄;秋延后栽培葡萄成熟枝条的长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均极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表明,秋延后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延迟葡萄的物候期,但提高果实的品质。

关键词: 葡萄 秋延后栽培 生长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粳稻 生态类型 地点 播期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