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2个早熟桃品种在甘肃天水的引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丰富和优化甘肃省天水市桃品种结构,2020年春季天水市果树研究所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引进了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2号和陇蜜11号,连续4年对这两个桃品种在植物学特征、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物候期以及栽培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试栽调查。结果表明,陇蜜12号和陇蜜11号在天水市秦州区表现为栽培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树势较旺,结果早,丰产,经济性状优异,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天水市桃产区种植。同时从苗木选择、建园、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这两个桃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早熟桃 天水市 引种表现 高效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缺水对陇中旱作区饲草型小黑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寒旱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研究干旱缺水对饲草型小黑麦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陇中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旱小黑麦品种。以4个小黑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正常供水和干旱缺水对小黑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干旱缺水显著降低小黑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5.25%~29.71%、23.82%~29.19%、23.99%~30.41%、20.42%~29.55%;显著增加粗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6.42%~22.05%、7.14%~9.95%、11.61%~16.63%,各项指标在不同小黑麦品种(系)间差异较大。综合评价,品种(系)3297、5全50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各项指标均表现较佳,适宜在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 干旱缺水 小黑麦 鲜草产量 干草产量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新优品种在甘肃榆中地区的引种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引进“妙香7号”“红玉”“粉玉”等8个特色草莓新优品种,进行日光温室栽培比较试验。比较了物候期、植物学生长特性、果实品质和产量、抗病虫性等方面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红玉”与其他7个草莓品种相比,表现产量高,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抗白粉病、灰霉病强,糖酸比和硬度最高。“妙香7号”维生素C含量与“越秀”相近,高于其他6个品种,产量高于“粉玉”“建德红”“京郊小白”“红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建德红”“京郊小白”“黑珍珠”“越秀”,抗灰霉病、根腐病强,糖酸比低于“红玉”“粉玉”,高于其他5个品种,硬度与“红玉”相近,高于其他品种。“粉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妙香7号”“建德红”“京郊小白”“黑珍珠”“越秀”,果实病果率低,抗白粉病、灰霉病强,糖酸比低于“红玉”,高于其他6个品种,果实硬度高于“建德红”“红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红玉”“粉玉”“妙香7号”在甘肃榆中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

关键词: 草莓 榆中地区 新优品种 引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耕地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灌溉制度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生长、品质、产量、IWUE等4个指标赋权,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番茄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番茄株高、植株干质量、叶干质量、果实干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32.3%、41.8%、66.5%、39.6%;根干质量和根冠比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1.0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小了28.2%和71.6%;CRITIC法对番茄生长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2E>1.0E>0.8E>0.6E>0.4E,1.2E处理生长最优。番茄单果质量、果实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58.8%和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少了82.7%和50.7%;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CRITIC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0E>1.2E>0.8E>0.4E>0.6E,1.0E处理品质最优。灌水量由0.4E增加到1.0E时,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1.0E处理产量较0.4E处理增加了66.4%;灌水量由1.0E增加到1.2E时,产量间无显著差异。I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IWUE较0.4E处理减小了28.7%。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E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即灌溉间隔为2 d,灌水量为1.0E可作为甘肃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灌溉制度。

关键词: 温室番茄 灌溉制度 CRITIC法 基质栽培 河西走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灰钙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21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S)四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研究其对0~40 cm 土层土壤理化学性状、土壤胞外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21年,ST和ST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TS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ST处理,二者显著高于RT和RTS;相对于RT、RTS处理,ST和STS可显著降低2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BD)和紧实度,以及0~40 cm 土层pH和电导率(EC),且STS降低最显著;STS显著提高了 0~40 cm 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以RTS、ST和STS较高,其中STS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最高,且STS和RTS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墒,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MBC和MBN,RTS显著提高了 MBN;0~2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RTS和STS均显著提高了 β-1,4-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且STS显著提高了 β-1,4-木糖苷酶(BXYL)活性、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RTS显著提高了 NAG活性,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BG、BXYL、CBH、NAG、AKP活性,RTS显著提高了BG活性,ST显著提高BXYL活性;相关分析显示,0~40 cm 土层MBC、MBN、SOC、TN、AHN、AP、SWC、BD、EC与各类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MBC和SO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MBN和pH.综上所述,深松秸秆还田是改善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增产的最优耕作措施.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基因Yr5、Yr9和Yr18分子标记的特异性评估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r5、Yr9(1B/1R)、Yr18基因的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Yr18基因的分子标记csLV34、cssfr1~cssfr5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Yr5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AF1/4、D15和20H均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遗传背景材料中的相应抗性基因;Yr18基因分子标记cssfr2能够准确检测Yr18的非载体材料,并检测出Avocet S*6/Yr5、Avocet S*6/Yr24、Avocet S*6/Yr27三个材料具有Yr18的等位变异。这说明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Yr18基因的几个分子标记结合使用不仅能够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而且能够识别该位点的等位变异。

关键词: 抗条锈基因 分子标记 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麦农家种老芒麦分子鉴定及其重要性状评价

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的异质性,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其4个春化基因、1个光周期基因、4个矮秆基因和3个病害兼抗基因的等位变异、面筋强度和色素基因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 10份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品种的遗传相似度极低/异质性高。(2)全部材料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B3均为隐性等位变异; 6份老芒麦和卷芒和尚头携带显性等位变异Vrn-D1,这些品种春播后抽穗期明显提早,但秋播时未表现早抽穗。仅1个品种(代号5)携带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Rht-B1、Rht-D1和Rht8矮秆基因位点均携带高秆等位变异; 5个品种在Rht-24位点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且降秆作用不明显,但穗粒数多于高秆等位变异品种。(3)所有材料抗倒性差,仅4份老芒麦品种抗寒性强,其中3份为冬性品种, 1份为春性品种。2份老芒麦品种(代号7和9)和对照卷芒和尚头携带抗性基因Yr18/Lr34/Sr57/Pm38, 3份品种(代号1、4和10)高抗条锈病。(4)面筋强度弱,仅4份品种(代号5、6、7和8)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所有材料携带高黄色素含量和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等位变异。(5)携带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材料可在甘肃中西部春麦区、嘉陵江上游冬麦区及类似生态区域应用; 5份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的品种可在赤霉病常发区甘肃陇南及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育种中应用;携带Yr18/Lr34/Sr57/Pm38和高抗条锈病的品种可在陇南、天水、陇东等条锈病常发区的抗病育种中应用;4份低PPO等位变异品种可在彩色小麦育种中应用。研究结果明确了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地方品种老芒麦的异质性,评价了其重要性状的优劣,提出了研究品种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小麦 地方种 老芒麦 AFLP 分子标记检测 异质性 性状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干湿分离的奶牛粪为堆肥材料,分别添加0%、3%、6%和9%磷石膏,采用条垛式堆肥技术进行35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C/N值)、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氨气释放速率及氮损失率的变化。【结果】添加3%~9%磷石膏可以将奶牛粪堆肥过程中温度升高至50℃以上的时间缩短3~6 d,最高温度提高1~4℃,并使温度保持在50℃以上的时间延长0~3 d;堆肥产品的pH值降低0.27~0.71,C/N值降低9.57%~16.5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9.27%~22.17%,硝态氮含量增加7.04%~16.92%;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速率降低15.13%~37.87%,总氮损失率降低6.53%~15.36%。磷石膏添加量为6%时,保氮效率最高。【结论】在奶牛粪条垛式堆肥过程中,添加3%~6%磷石膏,不仅可以提高堆料的腐熟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堆肥过程中氨气的释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磷石膏及优化奶牛粪堆肥技术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奶牛粪 磷石膏 堆肥腐熟 氮素损失率 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牛苹果蒸馏酒不同馏分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中国酿造 2025

摘要: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花牛苹果蒸馏酒在不同蒸馏阶段(馏分Ⅰ(酒精度为90%vol)、馏分Ⅱ(酒精度为75%vol)、馏分Ⅲ(酒精度为53%vol)、馏分Ⅳ(酒精度为30%vol))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花牛苹果蒸馏酒中共检出108种香气成分,包括61种酯类、33种醇类、5种酸类和9种醛酮类。蒸馏过程中,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酸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而醇类物质、醛酮类物质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其中酯类化合物在馏分Ⅰ中含量最高为9 971.19 mg/L,醇类化合物在馏分Ⅱ中含量最高为2 328.92 mg/L;酸类化合物在馏分Ⅳ中含量最高为1 363.42 mg/L,醛酮类化合物在馏分Ⅱ中含量最高为22.47 mg/L。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CA),花牛苹果蒸馏酒的不同馏分被聚类为三类:馏分Ⅰ为一类,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较高;馏分Ⅱ为一类,醇类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馏分Ⅲ和馏分Ⅳ聚为一类,酸类和醛酮类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花牛苹果蒸馏酒的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了关键依据,并为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花牛果蒸馏酒 馏分 香气成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