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椒精油和牛至精油对不同生长阶段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椒精油和牛至精油对不同生长阶段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3月龄母羔和成年母羊各24只,将母羔和成年母羊各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 g/(只·d)牛至精油和10 mL/(只·d)花椒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和花椒精油均能显著提高母羊的末重、1~30 d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P<0.05);牛至精油能够显著提升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干扰素-γ (IFN-γ)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花椒精油能够显著提高母羊血清中ALB含量、T-AOC及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CHO含量(P<0.05),提升成年母羊血清中IgM、IFN-γ及母羔羊血清中IgG、IFN-γ含量(P<0.05)。研究表明,牛至精油和花椒精油均能有效改善成年母羊及母羔羊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关键词: 花椒精油 牛至精油 母羊 生长阶段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免疫指标


可视化分析我国赤霞珠葡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深入了解赤霞珠葡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24年收录的有关赤霞珠品种高效栽培、抗逆性、品质提升、酿酒等多方面文献(829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年开始有赤霞珠相关栽培研究的报道,200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2016年发文量达到最大,2017—2024年相关文献量有所下降。检索文献园艺类占53.44%,酿酒轻工类占34.86%,其他文献(植物保护、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占11.70%。从作者与机构关联上分析,形成了以张振文、张军翔、惠竹梅、房玉林、王振平、李华等多家科研团队为主,联合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试验示范站等70余家机构,围绕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赤霞珠高效栽培、机理、酿酒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其他团队与机构多围绕山东胶东半岛产区、甘肃河西走廊产区、新疆天山北麓产区、河北碣石山产区开展赤霞珠相关研究。从关键词热点分析,赤霞珠的研究从高效栽培向生理调控机理、果实品质研究与葡萄酒酿酒转变。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赤霞珠的栽培研究已逐步完善,需进一步发掘机理调控研究提升果实与酿酒工艺优化来稳定市场份额。


沙棘玫瑰醋高产酸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醋酸菌是果醋发酵过程中产生醋酸及其风味衍生物的重要微生物,具有耐醇性或耐温性的高产酸醋酸菌对提高发酵型果醋质量意义重大。为了解决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差的问题,筛选适合发酵的醋酸菌,为促进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的提高及研发复合发酵菌剂提供理论支持。以浙江玫瑰醋醋醪为菌源,筛选出适合沙棘玫瑰醋生产的高产酸专用菌种。结果表明,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试验分离筛选出4株高产酸醋酸杆菌(Acetobacter),其中菌株SJC01、SJC04的产酸量均达到42.00 g/L以上,能耐受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0.5%氯化钠溶液、体积分数6.0%乙醇溶液,且分别能在12~36、 24~48 h内进入迅速生长期。通过16SrDNA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JC01为果实醋杆菌(Acetobacter pomorum),菌株SJC04为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s)。


甘肃设施日光温室草莓缺素症状及治理措施
《现代园艺 》 2025
摘要:在设施草莓的产业发展中,果农对于草莓生理性缺素的认知和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达到全面了解的程度。草莓缺素是草莓生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理性病害,其症状表现不仅对草莓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对果实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详细阐述草莓缺素症状及治理方法,旨在为广大果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帮助。


山东4个地市藜麦种植试验初探
《中国种业 》 2025
摘要: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一植物即可满足人体所有营养需求的作物,大多适宜在冷凉少雨气候下生长。为了将藜麦引种到雨热同季的山东,丰富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结构,2022-2024年在烟台、东营、济南、泰安4个地市6个试验点开展了126份资源的试种,对其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适宜山东藜麦籽粒生产的播种时间为3月5日前和8月下旬,适宜藜麦品种的生育期应尽量小于100d,适宜收获时间为6月15日前和12月15日前,最高产量可达265.0kg/667m2;藜麦引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为籽粒成熟月份降雨量、年平均高温日数、苗期土壤含水量及生育期。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藜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早酥梨不同树形冠层内光照分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早酥梨不同树形冠层内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以5年生早酥梨为试材,设置主干形、细长纺锤形和纺锤形(对照)3种树形处理,采用分格法在生长期测定不同冠层的相对光照强度,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不同冠层的果实品质和产量。结果表明:3种树形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均呈现出由内向外、自下而上逐渐增加的趋势;主干形树形相对光照强度<30%的无效光区占整个树冠的比率最低,相对光照强度30%~80%的有效光区的占比最高,为75.07%,整个树冠光照良好;纺锤形(对照)无效光区比率最高,相对光照强度30%~80%有效光区的占比为71.92%;细长纺锤形树体无效光区和相对光照强度30%~80%的有效光区比率居中,树冠光照分布相对较好。3种树形在不同树冠高度下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不一,随着树冠高度的提高,枝叶间的遮挡减少,净光合速率提升,且主干形在各树冠高度上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回归方程解析得出,不同树形的净光合速率的最佳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主干形78.28%,细长纺锤形72.35%,纺锤形(对照)57.56%。各果实品质指标最佳时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单果重为38.26%,果实硬度为36.50%,果形指数为47.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7.00%,可溶性糖含量为67.91%,可滴定酸含量为59.95%,糖酸比为50.64%。相对光照强度是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早酥梨优质丰产的最低相对光照强度为36.50%,初果期早酥梨主干形树形光照分布更加合理,净光合速率更高,干物质量的积累更多,果实品质更佳。在生产中应注意合理进行夏季修剪,调节枝叶数量和空间分布,降低相对光照强度小于36.50%的树冠空间体积和无效光区。


冰温贮藏对啤特果后熟品质影响及综合评价
《经济林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啤特果鲜果贮藏及货架期延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八成熟啤特果为试材,利用数显温度记录仪记录果肉0℃以下温度动态变化,确定冰点温度。测定冰温(-2.0℃)、4.0℃、常温(20.0℃)贮藏过程中,啤特果果实失重率、腐烂率、石细胞含量、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贮藏后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贮藏过程中,啤特果果实失重率、腐烂率、褐变度呈上升趋势,硬度、石细胞含量、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3种贮藏条件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贮藏16 d时,与4.0℃组、20.0℃组相比,-2.0℃组贮藏果实的失重率分别降低了33.49%、77.58%,腐烂率降低了5%、18%,褐变度分别从41.75、33.94降低至33.28,硬度保持延长了2、4 d,石细胞含量减少了28.92%、52.94%;与贮藏0 d相比,-2.0℃组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38.08%,4.0℃组和20.0℃组分别降低了52.87%、57.81%。贮藏后期,各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保持稳定,2.0℃组、4.0℃组、20℃组的固酸比分别为14.81、15.24、11.84。3种温度条件下,贮藏16 d啤特果果实品质的评价结果显示,-2.0℃贮藏啤特果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结论】冰温贮藏可降低啤特果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延迟果实褐变和硬度下降,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减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的变化,保持较高的固酸比及良好的果实风味。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率比均呈竞争恢复的抛物线趋势,2种施肥处理的单作蚕豆均早于间作蚕豆达到最大生长速率,小麦成熟后对蚕豆的竞争减小,蚕豆的生长速率增强;相同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对蚕豆的生物量累积起关键作用,间作和氮缺乏的环境下,能激发蚕豆的生物固氮效应,促进蚕豆地下部生长和根瘤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施氮和间作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的积累,在小麦间作蚕豆生长前期,小麦有较强的氮肥利用优势,进而对蚕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累积产生影响,反映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及对养分资源的利用能力。


新农科背景下西部农林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
《陇东学院学报 》 2025
摘要:园林专业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进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理解新农科内涵,找准专业新定位;深耕课程思政,五育并举育人才;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区域特色课程体系,打造优质课堂,完善实践教学及以赛促学促教的人才培养建设途径,以期为西部地区农林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