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以来土壤保持功能与植被关系探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的土壤保持成效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量化2000—2020年的土壤保持量;通过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来反映同一时段内的植被变化状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植被、气象和地形因子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结果] 2000—2020年黄土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加6.1 t/hm2,且在空间上以中部和东部地区增加较为显著;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年均值为59%,增长速率为7.5×10-3/a;叶面积指数同样增加,年均值为1.94,增长速率为0.041/a。土壤保持量与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但土壤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更大,为0.8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坡度、植被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保持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结论]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水土保持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其中水土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关键词: 土壤保持 植被变化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草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稞根腐病危害严重,其发生、蔓延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密切相关。为明确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对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种植区的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集不同发病率青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得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遗传信息,分析其多样性及演替规律,并通过COG基因库注释其基因功能。结果发现,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丰富,均匀程度高,能全面反映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健康样品与发病率为5%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距离最近,发病率越高,则与健康样品的距离越大。随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升高,不同发病样本特有物种数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与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变化相反;芽孢杆菌目、硝化螺旋菌目,芽单胞菌科、芽孢杆菌科、硝化螺旋菌科及对应的芽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简单芽孢杆菌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而醋酸钙不动杆菌、嗜根寡养单胞菌等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升高。青稞根际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代谢、转录、脂肪转运代谢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折叠和伴侣蛋白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信号转导机制、能量生成和转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则升高。

关键词: 青稞 根腐病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产区黑木耳营养品质分析

寒旱农业科学 2025

摘要:通过探索不同产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中常规营养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之间差异,为黑木耳营养品质分析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以黑木耳品种黑威15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NMDS分析的方法,对延吉市、牡丹江市、柞水县、卓尼县4个产区黑木耳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延吉市黑木耳中粗脂肪、粗纤维、粗多糖钾、铜、钙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产区;牡丹江市黑木耳中镁、锰、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产区;柞水县黑木耳中锌、维生素B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产区;卓尼县黑木耳中的灰分、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产区。黑木耳中均测定出18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10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含量次之、甲硫氨酸含量最少。经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呈味氨基酸均表现为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甜味氨基酸次之、苦味氨基酸含量最少,且苏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表现过剩,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为限制氨基酸。4个产区的黑木耳均表现为鲜甜味,均可作为药食兼用的食用菌。通过Pearson相关性和NMDS分析发现,4个产区的黑木耳中常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延吉市黑木耳中的营养最丰富,卓尼县黑木耳次之,柞水县黑木耳最差。

关键词: 不同产区 黑木耳 营养物质 品质分析 相关性 NMDS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根腐类病害防病促生复合微生物菌系的优化及其效应

微生物学通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根腐类病害成因复杂,防治困难。复合微生物菌系功能性强,结构稳定,适用于根腐类病害绿色防控。【目的】优化复合微生物菌系的配比,研究其防病促生效应,为其大规模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前期筛选得到的优良复合菌系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其配比,通过Topsis综合分析各处理的抑菌、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得到最优复合菌系配比。通过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测定对作物根腐类病害的防效、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根际土壤营养成分的变化,明确优化后复合菌系的防病促生效应。【结果】菌株SYP006:SYP033:SYP092:SYP202:SYP400配比为4:2:3:1:4时复合菌系的综合功能最佳,命名为‘土微微4号’。室内盆栽对番茄根腐病的防效为48.9%,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效为60.9%,同时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的株高、茎粗及鲜重显著增加(P<0.05),根际土壤pH降低、盐含量降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增加,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田间应用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效为47.94%,增产率为7.65%;对百合枯萎病的防效为63.43%,同时百合株高显著增加(P<0.05);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效为56.11%,枸杞(Lycium barbarum)产量增加119.99%;最佳用量均为10 L/667 m2。【结论】复合菌系‘土微微4号’有良好的防治根腐类病害、促进作物生长、改良土壤养分、调节土壤微生态的作用。

关键词: 防病促生 复合菌系 辣椒根腐病 百合枯萎病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黄化突变基因Zmet 9的精细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的基础,叶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叶绿体结构异常、光合色素合成受阻等表型,因此,研究叶色突变体可为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本研究以2.48 Gy辐照剂量的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PH6WC筛选得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et9为材料,通过表型鉴定、叶片内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体结构显微观察、光合特性等分析,与野生型PH6WC相比突变体et9株高、穗位高极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和倒三叶宽极显著减小,抽雄、散粉、吐丝期均比野生型推迟10~12 d;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绿体结构松散,类囊体分布混乱,垛堞基粒数量较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叶绿体荧光参数除非光化学淬灭外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模式分析表明其黄化表型受一个核隐性基因所控制,命名为Zmet9。将其与玉米自交系B73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通过BSR-seq方法将突变位点初步定位在玉米第9染色体20~22 Mb区间内。进一步在初定位区间内开发4个KASP标记及2个InDel标记,利用约1100个F2突变表型单株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Zmet9精细定位于玉米第9染色体标记KASP19和2040之间约160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5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45384编码一个铁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FSD2、FSD3突变后出现叶色漂白的表型类似,推测Zm00001d045384可能是Zmet9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玉米 黄化突变基因Zmet9 BSR-seq 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AK1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机制

中国兽医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s)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机制,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正常和乳腺炎CMECs信号通路;CMECs经细胞角蛋白18(CK-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分为对照组、过表达组和抑制组,对照组正常培养CMECs,过表达组CMECs转染2μg TAK1过表达质粒,抑制组CMECs转染2μg TAK1过表达质粒后加入TAK1抑制剂5Z-7-oxozeaenol,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CMECs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MECs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ALDH)含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MECs发生炎症时,细胞免疫应答和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正向调控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呈高水平表达;TNF-α与IL-1β、MIP-1α、MIP-1β、MCP-1、上游蛋白分化簇3(CD3)、分化簇8(CD8)和趋化因子配体5(CCL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TAK1,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NF-κB,趋化因子MIP-1α、MIP-1β和MCP-1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强(P <0.01或P <0.001);与过表达组相比,抑制组TAK1,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NF-κB,趋化因子MIP-1α、MIP-1β和MCP-1蛋白表达极显著受到抑制(P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培养48 h之后,对照组ALDH阳性细胞率为6.7%,过表达组ALDH阳性细胞率为10.21%,抑制组ALDH阳性细胞率降为4.23%。本试验探究了TAK1与CMECs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之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一定的试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s)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 炎症因子 相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梨白粉病发生和防治现状调查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对甘肃省7个产区42个果园420株梨树的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梨白粉病病株率高达75.5%,调查总叶数42 200片,发病叶数22 620片,病叶率为53.6%,病情指数为42.4。不同产区间差异较大,武威市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5.1;较低的是静宁县和景泰县,分别为31.5和4.1。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红早酥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9.2,苹果梨的病情指数为59.2,玉露香、黄冠和巴梨的病情指数均为0.0。随着树龄的增大,病情指数逐渐提高,5~8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29.7,9~18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54.6,18~24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74.3。品种单一且高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省梨白粉病发生存在普遍性,各产区及果园间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采用化学防治是防治梨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梨白粉病 病害发生 防治情况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中国稻米 2025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种植密度 灌水量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地重茬果园土壤绿色改良技术规范

寒旱农业科学 2025

摘要:重茬果园再植障碍已成为制约果树更新换代和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为规范重茬果园标准化管理,通过对重茬果园土壤改良技术的多年试验,研究总结了山地重茬果园土壤绿色改良技术规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土壤绿色改良、抗重茬砧木选择、脱毒苗栽植等方面规范了重茬果园土壤改良技术,为山地重茬果园标准化管理和林果产业高质量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重茬果园 再植病 土壤改良 技术规程 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会宁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下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寒旱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研究筛选会宁半干旱地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促进会宁半干旱地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种植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11个抗旱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及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测定和分析玉米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SPAD值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时,先玉1483折合产量最高,为9 584.1 kg/hm2;MC703、迪卡C156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9 147.8、8 987.2 kg/hm2。先玉1483、MC703、迪卡C1563生育期均为127 d,灌浆时期叶片SPAD值分别为55.7、56.5、52.3,后期的光合能力较强,且综合籽粒营养品质较好。以上3个玉米品种可作为会宁半干旱区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示范推广品种。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全生物降解地膜 筛选试验 会宁半干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