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萝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评价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评价是青萝卜育种的重要依据.对48份青萝卜种质资源的33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数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株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2.46%,叶宽变异系数最小,为14.67%;以肉质根为主的典型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相关性极显著的有29对,相关性显著的有8对;从33个农艺性状提取出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937%,基本反映了青萝卜地上部和地下部重要农艺性状信息;在平方欧式距离系数为8.5时,可将48份供试青萝卜种质资源分为3个组群,第Ⅰ组群包括33份材料,主要特征是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和叶片数在3组中最小,第Ⅱ组群包括14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型、叶片大小中等,第Ⅲ组群只有1份材料,其株高、开展度、单株质量和单根质量在3组中最大.
关键词: 青萝卜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FecB突变对绵羊发情表型及格拉夫卵泡颗粒细胞中ESR1和ESR2基因表达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FecB突变对绵羊发情性状的表型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试验将体重为68~73 kg的经产小尾寒羊母羊按照FecB基因型分为++、+B和BB三个基因型组,每组7只,通过公羊试情、腹腔内窥镜等方法,测定试验母羊的发情表型差异;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验母羊的血清繁殖激素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试验母羊格拉夫卵泡颗粒细胞的ESR1和ESR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表明:+B基因型组试验母羊于撤栓后(23.14±1.46)h表现出第一次发情,显著早于++(32.61±0.89)h和BB(33.43±0.60)h基因型组(P<0.05).撤栓后48 h的+B基因型组血清LH浓度为(5.18±0.47) mIU/mL,显著高于BB基因型组的(3.02±0.42) mIU/mL(P<0.05),而此时+B基因型组试验母羊的格拉夫卵泡内颗粒细胞的ESR1和ESR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均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组(P<0.01),ESR1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组(P<0.01).说明小尾寒羊的格拉夫卵泡颗粒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增加有助于绵羊的外部发情表型和排卵发生的提前开始.
关键词: 绵羊 FecB突变 发情表型 颗粒细胞 ESR1基因 ESR2基因 基因表达


绵羊Izumo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Izumo1基因多态性及与产羔数关系,本研究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的Izumo1基因D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BLAST分析,并和本课题组前期绵羊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出Izumo1基因SNP位点。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群体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Izumo1基因DNA全长序列3 385 bp,苏尼特羊Izumo1基因DNA全长序列3 382 bp;筛选出8个Izumo1基因SNP位点,经过初步筛选,将在小尾寒羊、苏尼特羊、滩羊、萨福克羊、杜泊羊、草原藏羊这6个绵羊品种中位点分布没有差异的SNP位点排除,最终筛选获得的g.54412135A>G和g.54412107C>A 2个位点。Izumo1基因g.54412135A>G位点在多羔和单羔绵羊品种中存在GG、GA和AA 3种基因型,G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g.54412107C>A在多羔品种中存在CC和CA 2种基因型,而在单羔品种中存在CC、CA和AA 3种基因型,C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单、多羔绵羊群体间的分布差异均极显著(P<0.01);群体遗传学分析得出g.54412135A>G多态位点在6个品种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都属于低度多态(PIC<0.25);g.54412107C>A多态位点在杜泊羊中属于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绵羊 Izumo1基因 克隆 多态性 SNP 产羔数


基于稳定同位素与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的大桃产地判别分析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大桃产地判别技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河北省顺平县、乐亭县、永清县和北京市平谷区共4个产地的92份普通大桃样品,利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大桃中稳定性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16种稀土元素含量,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和一般判别分析建立大桃的产地判别模型。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大桃的氮同位素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0.05),平谷、顺平丘陵山区与乐亭县大桃的碳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稀土元素铈、铕、钆和铒含量的地域分布差异最为明显;根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将4种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δ~2H和δ~(18)O)结合8种稀土元素作为变量(钇、铈、铕、钐、镨、钕、钆和铒)进行一般判别分析,确定3个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的判别函数,以此建立的判别模型对不同产地的大桃原始样本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的整体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7.8%和95.7%。利用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小空间尺度下的大桃产地判别具有可行性。


抗菌肽NZ2114对来源于奶牛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消杀作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抗菌肽NZ2114对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和相关机制,本试验以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和电镜学试验对抗菌肽NZ2114杀菌特性和杀菌机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和持留菌的抑制和消除作用.结果显示,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的MIC为0.23μmol/L,对3株奶牛乳腺炎临床分离菌株CAU-FRI 1、2和3的MIC均为0.11μmol/L,万古霉素对以上4株受试菌株的MIC值均为0.67μmol/L,因此NZ2114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91和6.09倍.同时,2×MIC、4×MIC浓度的NZ2114可在0.5 h内杀灭99.9%细菌,且持续药效作用可达270 mi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细菌表面出现皱缩甚至破裂,细菌产生的生物膜消除.NZ2114在2×MIC下,24 h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为99.9%;在32×MIC下,24 h对成熟生物膜消除率达99.9%.此外,NZ2114在16×MIC时,对生物膜内的菌体具有99.9%以上的杀灭效果;万古霉素无法清除的持留菌经0.5×MIC的NZ2114处理后,也可以达到99%以上的消除率.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的生物膜厚度从28.48μm减少到10.32μm,证明了其强效杀菌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杀菌活性高、速度快、抑制/去除生物膜能力强,并对膜内菌及持留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作用显著高于万古霉素.因此,NZ2114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新型制剂的潜力.
关键词: 抗菌肽NZ2114 奶牛乳房炎 无乳链球菌 杀菌活性 生物膜


设施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MN);3)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MN);4)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MN);5)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MN+1/4SN);6)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土壤消毒后)和第18茬(土壤消毒1年后)蔬菜(春茬番茄)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结果]1)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1/4CN+3/4MN)和配施秸秆模式(2/4CN+1/4MN+1/4SN、2/4CN+2/4SN)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结论]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2/4CN+1/4MN+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1/4MN+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态指数


绵羊EYA3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季节性发情之间的关系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绵羊EYA3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季节性发情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EYA3基因在常年发情绵羊(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苏尼特羊)的大脑、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2组绵羊(常年发情组:小尾寒羊、策勒黑羊和湖羊;季节性发情组: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EYA3基因SNP位点(g.238191128G>C)的多态性,并与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小尾寒羊还是苏尼特羊,EYA3基因在各组织中均广泛表达,在苏尼特羊垂体中表达较高(P<0.01);且长光照条件下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垂体中EYA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绵羊EYA3基因g.238191128G>C位点均存在GG、GC和CC3种基因型。g.238191128G>C位点在小尾寒羊、湖羊、策勒黑羊、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小尾寒羊、策勒黑羊、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5个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并且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常年发情和季节性发情绵羊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EYA3基因表达与g.238191128G>C位点与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存在一定关联。


绵羊繁殖轴相关组织TPH1和TPH2基因表达分析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TPH1和TPH2基因在绵羊不同繁殖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2个基因在不同繁殖状态下成年苏尼特羊(短光照3只,长光照3只)和小尾寒羊(卵泡期3只,黄体期3只)的大脑、小脑、下丘脑、松果体、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肾脏和肾上腺等10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策勒黑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的多态性,并将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2个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各组织广泛表达,TPH1基因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光照(P<0.01),在苏尼特羊垂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显著高于长光照(P<0.05),在小尾寒羊垂体和卵巢中卵泡期显著低于黄体期(P<0.05);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长光照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短光照(P<0.05),TPH2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卵泡期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体期(P<0.01)。小尾寒羊中TPH2基因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 2个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该2个位点与季节性发情性状和小尾寒羊第1、2以及第3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0.05)。综上,TPH1和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绵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呈季节性光照节律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季节性发情上游基因的调控,而TPH2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小尾寒羊下丘脑中激素分泌和卵巢发育,但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不是调控季节性发情和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键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