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西沙群岛北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为212种,占总物种数的78.52%。北礁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较历史发生明显改变。大型鱼和肉食性鱼类的物种数量明显减少,未采集到比例分别为43%和27%,属于不同体型和食性分组中的最高值。并且与历史相比相似度均小于0.25,为极不相似。鱼类组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均明显下降,由1998—2003年的56.72和163.8降为2023年的54.57和107.6。同时,鱼类目、科和属与种类数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减少了48.21%、34.67%和15.45%。另外,不同时期鱼类物种组成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0.50、0.37、0.23和0.10,为不相似和极不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北礁珊瑚礁鱼类已经发生了由肉食性向植食性、大型鱼向小型鱼和复杂性向简单性的演变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预测北礁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演变趋势,对于确保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珊瑚礁 鱼类群落 北礁 小型化 西沙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AT2-R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

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体质量(20±5) g罗非鱼AT2-R(OnAT2-R)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运用qRT-PCR分析OnAT2-R基因的组织分布及时相表达,同时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YFP-OnAT2-R,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最后通过罗非鱼脑细胞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利用qRT-PCR方法检测TiLV-S8片段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OnAT2-R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全长1338 bp,编码445个氨基酸,具有1个7次跨膜区域。在罗非鱼被检测的各个组织中,OnAT2-R基因均有分布,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和皮肤,脾脏和胃的表达量最低。健康罗非鱼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后,OnAT2-R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在肌肉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再增。成功构建了pEYFP-OnAT2-R,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nAT2-R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发现TiLV-S8节段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OnAT2-R是一个潜在的定位于细胞膜且具有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作用的细胞表面分子受体,这为后续深入研究罗非鱼湖病毒感染机理及罗非鱼抗病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罗非鱼 罗非鱼湖病毒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稻虾轮作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长期稻虾轮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化学分析方法和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水稻单作与4、8和21年稻虾轮作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相较于水稻单作模式,稻虾轮作稻田土壤总磷含量提高37.01%~54.33%(P<0.05),但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60.21%~61.10%(P<0.05)。主坐标分析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限稻虾轮作稻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04)。长期稻虾轮作显著增加了稻田土壤Aminicenantia(纲、目、科、属)和Sva0485(纲、目、科、属)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是影响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稻虾轮作增加了稻田土壤总磷含量,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长期稻虾轮作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却改变了细菌不同门类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可为阐释稻虾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虾轮作 年限 细菌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法评价十溴联苯醚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

生态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 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显著升高,但并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胁迫30 d时,上述酶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胁迫下,紫红笛鲷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P450)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细胞色素b5(cytochromeb5,b5)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BDE209可能引起了紫红笛鲷肝脏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BDE209胁迫第7 d时, IBR值最大。各实验组IB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DE209浓度的升高,IBR值逐渐增大。与其他指标相比, POD活性、P450和b5含量可作为BDE209胁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IBR方法可被应用于评价环境浓度BDE209对紫红笛鲷胁迫的毒性效应,对于综合评价BDE209对生物体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紫红笛鲷 整合生物标志物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金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形态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菲律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仔幼虫生长发育的效果,本研究选择人工培养的球等鞭金藻 3011、金藻粉和金藻泥作为饵料,投喂菲律宾蛤仔 D 形幼虫,测定了幼虫的密度、相对生长率以及淀粉酶(AMY)、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MAPK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投喂活体球等鞭金藻的菲律宾蛤仔幼虫在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方面均优于投喂金藻粉和金藻泥的幼虫,表明干燥处理和浓缩冷冻会影响金藻的营养价值;投喂藻泥的蛤仔幼虫存活率高于藻粉组,但生长率低于藻粉组;饥饿的蛤仔幼虫生长速度、存活率、淀粉酶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表明,合适的饵料供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金藻粉和金藻泥还不能完全替代活体金藻,在生产中可以作为添加剂部分替代活体金藻.本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幼虫营养需求和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D形幼虫 壳长 密度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投喂模式下网箱养殖刺参生长、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养殖密度对投喂模式下浅海网箱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影响,本研究在辽宁省大连刺参网箱养殖核心区开展了为期42 d的养殖实验,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10、20、30 kg/箱,标记为F10、F20和F30)刺参的生长、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F10、F20和F30组增重率(WGR)分别为(51.63±4.27)%、(33.21±8.58)%和(23.08±0.24)%。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刺参的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净产量增加,饵料系数(FCR)升高。F10组的FCR(0.76±0.06)显著低于F30组(1.72±0.03)(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均呈下降的趋势,F30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F10组和F20组(P<0.05)。F10组与F20组的菌群相似性较高,其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等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F30组(P<0.05)。优势菌属随着养殖密度的不同存在差异,F10组、F20组和F30组分别显著富集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瘤胃球菌UCG_005属和Alkanindiges等菌属。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链球菌属、Muribaculaceae和UCG_005属与消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效益估算显示,F20组与F30组养殖效益相差不大,较F10组有大幅提高。研究表明,养殖密度在20~30kg/箱时,可提高养殖净产量,但养殖密度达30 kg/箱时,刺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现有小网箱投喂模式下养殖密度宜提高至20kg/箱。研究结果可为刺参浅海网箱的科学养殖和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参 网箱养殖 养殖密度 酶活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孵化率探究长江鲟卵质差异因子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类卵子质量与孵化率密切相关,为探究不同孵化率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卵的卵质差异因子,对长江鲟卵水分、总脂、碱性磷酸酶(AKP)、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维生素A(VA)、维生素E(VE)、卵黄蛋白(Vn)含量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并进行孵化率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孵化率长江鲟卵内水分、总脂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总脂含量与孵化率呈现正相关趋势.卵总蛋白浓度在不同孵化率下不显著(P>0.05),但Vn浓度与孵化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AKP和MDH结果显示均与孵化率显著相关(P<0.05).维生素A及维生素E含量同样表现出与孵化率显著正相关(P<0.05).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氨基酸并未与孵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随着孵化率的升高,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脂肪酸结果表明C18﹕0、C18﹕1、C20﹕1、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含量随着孵化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KP、ARA、MDH、VE和n-3 PUFA与孵化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以上结果表明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成为卵质标志物的潜力,可为长江鲟卵质提升及卵质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卵子质量 孵化率 脂肪酸 维生素A 维生素E 长江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二倍体生长、发育比较及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金虎杂交斑三倍体的生长与形态特征,利用金虎杂交斑三倍体(JH-3N)和二倍体群体(JH-2N),通过对比养殖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倍性杂交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同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JH-3N、JH-2N及母本棕点石斑鱼(EF)和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T)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90 d对比养殖后,JH-3N的终末体质量较JH-2N提高9.59%。性腺组织学观察表明,JH-3N卵巢与同期JH-2N相比发育明显滞后。经卡方检验显示,JH-3N与JH-2N、父本和母本的7个可数性状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除M14 (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外,其他18个比例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JH-3N为单独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离。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63.273%的3个主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鱼体的背腹轴方向。判别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JH-3N具有生长速度更快、性腺发育滞后的优良性状,表型性状与JH-2N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景,研究结果为金虎杂交斑倍性育种及种群鉴定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

关键词: 金虎杂交斑 三倍体 生长速度 形态特征 多元统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食性差异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藕虾共作模式和精养模式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食物组成和食性差异,在养殖期间通过测定克氏原螯虾、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并利用SIAR混合模型计算了不同饵料对克氏原螯虾食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藕虾共作模式中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0.81‰~-20.54‰,0.46‰~4.04‰,精养模式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1.91‰~-20.73‰,2.33‰~8.05‰;藕虾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食物来源主要为水花生(34.31%)和莲(20.32%),精养模式食物来源主要为饲料(30.08%)和伊乐藻(18.69%)。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在藕虾共作模式中偏向于摄食水生植物,在精养模式中主要摄食饲料,藕虾共作模式的食物来源分布较精养模式更均匀,且植物性饵料贡献率较精养模式高。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食性 稳定同位素 藕虾共作 精养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DNA技术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监测上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运用eDNA技术监测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大眼幼体阶段)的资源量,有助于揭示中华绒螯蟹蟹苗在长江口种群资源量的动态变化,监测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状况。通过建立室内定量曲线,及对长江口水域eDNA样品的采集,并结合了蟹苗的资源调查数据,阐述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分布。结果显示, 72 h内4个浓度实验组蟹苗的室内定量曲线,幂函数拟合程度最高。去除蟹苗后,水体中eDNA浓度与时间为负相关,幂函数更符合eDNA降解与时间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调查北八滧水域监测的蟹苗密度平均值为(23.03±55.10)个/m3,eDNA浓度为(9145.86±31147.36) copies/mL。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处理后的eDNA浓度间极显著性相关,幂函数方程拟合程度最高。团结沙水域浮游生物网监测的蟹苗密度为(0.38±0.99)个/m3, eDNA浓度为(29808.3±95359.04) copies/mL。团结沙水域蟹苗密度与eDNA浓度之间具有时滞效应,蟹苗密度变化早于eDNA浓度,时滞时间为5 d。时滞后的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后的eDNA浓度具有相关性,最佳拟合方程为线性方程。研究表明目前利用eDNA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方法仅适用于离蟹苗发生较近的水域。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蟹苗 qPCR 长江口 e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