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深远海养殖的技术经济分析
《船舶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落实“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中国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采用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是急需回答的关键问题。文章深入分析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3种深远海养殖典型生产方式的关键环节技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程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经济分析与经济效果评价。解析评估表明:重力式网箱是深远海养殖的初步生产方式,也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体,但难以适合更深的开放性水域安全性要求。桁架类网箱在北方水域的应用空间有限,而在水温在相对稳定的南方海域,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特定水域养殖设施走向深远海的发展途径。养殖工船是未来海上工业化养殖的发展方向,但一次性投入强度大,产业链配套是需要逐步完善。文章的分析结果可为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栖息生境选择与行为特征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 4 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 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营养成分及肌肉风味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菌群在动物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种草养虾和稻田养虾两种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和肌肉风味的影响,以相同养殖周期不同养殖区域的种草养殖(种草组)和稻田养殖(稻田组)的罗氏沼虾为对象,对其肠道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肌肉氨基酸以及其肌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在虾肠道菌群的门级分类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是两种模式下均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此外,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种草组的特异优势菌门;在属级分类方面: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为两者的优势菌属。其次在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方面:稻田组的肠道菌群OTUs显著高于种草组,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高;对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亦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的功能都聚集于新陈代谢调控通路上。最后,在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和肌肉风味评估中证明:两者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稻田组肌肉中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种草组;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中的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种草组,而铜、锌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种草组;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的肌肉风味更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罗氏沼虾不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养殖模式 肠道菌群 游离氨基酸 微量元素


急性高盐胁迫对绿鳍马面鲀幼鱼存活、鳃组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在高盐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和生理生化调控机能,设置不同盐度条件,对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96 h的胁迫实验,比较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盐度下的存活率、鳃组织结构、Na+/K+-ATP酶活性以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在盐度30~35范围内,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没有受到盐度变化影响,而盐度40以上对幼鱼存活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幼鱼在胁迫24、48、72、96 h所对应的高盐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47.062、46.279、45.886和45.736。高盐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盐度35组中绿鳍马面鲀幼鱼的鳃组织结构无显著变化,而盐度40和45组中幼鱼的鳃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鳃小片弯曲变粗、萎缩变短、排列紊乱、基部增生、融合以及细胞空泡化等现象。除了丙二醛含量指标,3个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在各胁迫时间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多在胁迫时间48 h时达最大值,72 h降低。研究表明,在高盐胁迫下,绿鳍马面鲀幼鱼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其鳃组织结构会做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且幼鱼存活率、鳃丝Na+/K+-ATP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均有明显变化,绿鳍马面鲀幼鱼可适应的盐度为35,盐度40以上环境会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绿鳍马面鲀的人工海水养殖和耐盐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高盐胁迫 死亡率 鳃组织结构 Na+/K+-ATP酶 抗氧化能力


长江口湿地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潮沟是河口湿地与水域之间营养物质输运和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迁移通道,维持其良好的连通状态对河口湿地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与高级别潮沟相比,低级别潮沟生态脆弱性更高,其高连通的样段为河口鱼类群落提供关键栖息地.本研究以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低级别潮沟为对象,选取2类(水文、鱼类游泳相关)共6个指标(潮沟截面面积、β指数、线径、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分析低级别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并验证鱼类群落在低级别潮沟的生境偏好机制.结果表明: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3个指标代表的节点路径组,其所区分的高中低连通潮沟之间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有效指示低级别潮沟连通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由于节点路径组主要由量化潮沟与局部邻近斑块横向连通性的指标构成,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鱼类生境偏好可能与潮沟横向连通度相关性更强,与纵向连通和水文连通相关性更弱;高度连通潮沟对鱼类来说具有更高的节点中心连通性(节点连接数均值为11)、更多的路径选择(路径数均值为6)、更广的可游动范围(路径长度约800 m),适宜其觅食、避难等适宜栖息地的范围越大,更能吸引适宜碎屑食性、游泳能力强的小型鱼类或幼鱼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潮沟廊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河口湿地 低级别潮沟 连通指数 鱼类群落 栖息地选择机制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溶解氧对四指马鲅幼鱼鳃组织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溶解氧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鳃组织的影响,探究四指马鲅应对低氧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四指马鲅的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四指马鲅幼鱼为试验材料,设3种溶解氧含量处理,常氧组(CG)6.33±0.15mg/L、中度低氧组(OC4)3.99±0.18mg/L和重度低氧组(OC2)2.05±0.15mg/L,处理29 h,采集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DEGseq筛选不同比较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GOseq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利用KOBAS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EM对DEGs进行表达趋势分析.[结果]OC4 vs CG比较组有86个DEGs,其中28个上调表达,58个下调表达;OC2 vs CG比较组有2018个DEGs,其中740个上调表达,1278个下调表达;OC4vsOC2比较组有171个DEGs,其中68个上调表达,103个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涉及代谢过程、有机物生物合成、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内、染色质、核糖体结构成分和催化活性等功能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蛋白酶体、DNA复制、脂肪酸降解、磷酸戊糖途径、氧化磷酸化、谷胱甘肽代谢、赖氨酸降解和核糖体生物发生等信号通路;其中pac1、lsm7、mcm6、mcm2和mdm2等基因富集在蛋白酶体、剪接体、DNA复制和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与四指马鲅幼鱼鳃组织蛋白合成有关,随着溶解氧含量下降,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shmt2、hsd17b10、sucla2和glo1等基因富集在磷酸戊糖途径信号通路,与四指马鲅幼鱼鳃组织能量代谢有关.[结论]四指马鲅幼鱼鳃组织蛋白质合成能力和能量代谢活动均随着溶解氧含量下降而下降,溶解氧含量下降显著影响细胞周期、DNA复制、脂肪酸降解和糖代谢等信号通路.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 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u,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綦江为例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中不同鱼类的阻隔效应,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于2021年5月对綦江9个区段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探讨了eDNA技术在长江水系鱼类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基于eDNA技术在綦江中共检测到鱼类7目16科49属59种。其中,鲤形目41种,占比69.49%;珍稀特有鱼类12种,占比20.34%。通过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共监测到鱼类7目17科64属92种。两种调查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綦江中共有鱼类96种,其中55种为共同调查到的鱼类,占比57.29%。此外,基于eDNA技术检测到的59种綦江鱼类,按照下游至上游次序呈现如下趋势:(1)不同区段的鱼类物种多样性阶梯式降低;(2)各采样点与全流域间的鱼类物种相似性阶梯式降低;(3)喜流水鱼类与喜静缓流鱼类物种数之间的比值,以及洄游性鱼类的物种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逐渐减小;(4)各区段底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小,而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增大。研究表明水坝的长期阻隔对綦江中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且梯级水坝造成的影响较单个水坝更加严重;梯级水坝对喜流水、洄游性鱼类以及底层鱼类(包括多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有较明显的阻隔效应。在现有研究基础和背景条件下,认为如果用于物种注释的本地数据库已充分完善,将eDNA技术应用于长江水系的鱼类监测总体可行;否则,在监测过程中应将eDNA技术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进行适当结合,进而有效提高调查结果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基于脂质组学探究冻藏温度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脂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冻藏是维持鱼肉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该研究采用常规化学和脂质组学方法,探究冻藏期间不同温度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脂质变化的影响。化学结果表明,星康吉鳗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lipid hydroperoxide, LPO)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在120 d冻藏期间均呈上升趋势,且-18℃组比-60℃组增加更显著。脂质组学结果显示,星康吉鳗中共检测到353个脂质,可分为七个大类,对应22个脂质亚类。其中,脂质分子数量最多的亚类是磷脂酰胆碱(phosphocholine, 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oethanolamine, PE)、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 DG)和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此外,与新鲜样本(0 d)相比,在正/负离子模式下,-18℃组和-60℃组中分别检测到38/22和52/19个上调差异脂质物,6/3和5/2个下调差异脂质物;与-18℃组相比,-60℃组共鉴定出15/14个上调差异脂质物,9/15个下调差异脂质物;-60℃组的差异脂质中与新鲜度相关的PC、PE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 LPC)数量均低于-18℃组。因此,PC、PE和LPC可作为区分星康吉鳗新鲜与冻藏的生物标志物。综上所述,-60℃比-18℃能更好地抑制星康吉鳗脂质氧化,降低品质劣变程度。该研究为冻藏过程中星康吉鳗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