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哈氏弧菌345Ⅲ型分泌系统诱导鱼类细胞凋亡和变圆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是海洋动物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是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保守存在的毒力装置,已被公认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的】探索哈氏弧菌T3SS诱导鱼类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基因敲除和回补手段获得了T3SS功能缺失的哈氏弧菌345的缺失突变和回补株。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Caspase)活性测定和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测定等技术揭示哈氏弧菌T3SS导致的细胞死亡特征。【结果】哈氏弧菌345依赖T3SS能迅速导致鱼类细胞变圆并脱落,细胞核皱缩,部分细胞呈现DNA片段化、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3被激活;此外,哈氏弧菌T3SS还导致鱼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LDH等内容物被释放,并且抑制凋亡途径的激活并不能阻止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变圆。【结论】哈氏弧菌利用T3SS体外诱导鱼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和细胞变圆,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死亡。

关键词: 哈氏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 vcrD基因 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聚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均值为1093 ind./100 m3,峰值出现在7月6日,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方面,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2021年为39种;仔稚鱼丰度方面,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2021 年为916 ind./100 m3;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禁捕首年 长江安庆段 仔稚鱼 物种组成 丰度变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TP含量与外源酶添加对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可影响肌肉品质,为探究外源酶添加对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在向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后进行体外孵育,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荧光染色测定不同时间段内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并通过将罗非鱼肌肉浸泡在不同浓度ATP溶液中测定肌原纤维蛋白的蛋白磷酸化水平以探究ATP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72 h,PKA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P组,PKA组整体磷酸化水平从0 h的0.35±0.01上升至12 h的0.37±0.01,而后下降至72 h的0.29±0.01,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水平和肌动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从0 h的0.73±0.01、0.86±0.01下降至72 h的0.58±0.02和0.68±0.01。当孵育时间为0、4、24和48 h时,3组磷酸化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在外源添加0.3 mol/L ATP后,结果显示肌原纤维蛋白整体磷酸化水平(0.4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0.42±0.01)。PKA可促进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修饰,AP则使其去磷酸化。研究表明,宰杀后罗非鱼肌肉中的ATP含量、PKA及AP活性水平是影响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可为探明罗非鱼品质变化机制与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罗非鱼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磷酸化 蛋白激酶A 碱性磷酸酶 AT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蚕中弧菌种类、载量及杀菌药物作用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清饵料沙蚕中弧菌病原携带情况,建立有效病原消除技术,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沿海10个区域养殖及野生沙蚕中弧菌病原种类及载量,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苹果酸、甲酸、二甲酸钾、丙酸及弧菌净(含柠檬酸与酸性硫酸钙商用产品)为杀菌药物,测试了其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体外杀菌效果;以最低体外杀菌浓度的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杀菌药物浸泡沙蚕,测试了其对蚕体内弧菌的消除效果,并研究了其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同时分析了3种药物浸泡沙蚕3 h后,沙蚕体内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E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样品沙蚕中携带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及嗜芳香环弧菌(V. cyclitrophicus),检出率分别为86.7%、20.0%、13.3%、13.3%及6.7%。样品中弧菌载量最高达到7.0×10~4 cfu/g,最低载量为2.0×10~3 cfu/g。9种药物体外最低杀菌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聚维酮碘(10.0×10-3g/L)、甲酸(0.5g/L)、弧菌净(1.0g/L)、柠檬酸/苹果酸/丙酸(1.2g/L)、二甲酸钾(1.6g/L)、脱氢乙酸钠(12.0 g/L),山梨酸钾(30.0g/L)。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最低有效浓度溶液浸泡沙蚕0.5h与3h,体内弧菌杀菌率分别为96.2%、66.4%、99.9%与97.7%、98.0%、100.0%。3种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分别为48.9×10-3 g/L、120.3×10-3 g/L、963.0×10-3 g/L。经过3种消毒剂处理后,沙蚕体内的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E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果提示,沙蚕作为生物饵料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有机酸类药物浸泡处理能够降低病原菌载量,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疾病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沙蚕 弧菌 有机酸 聚维酮碘 杀菌浓度 安全浓度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鱼粉资源紧缺,价格持续攀升,使得植物蛋白质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但是植物蛋白质源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利用率低下,并对水产动物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发酵饲料可增强饲料的适口性,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小肽和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并且生物发酵技术可降低植物蛋白质源中的抗营养因子,增加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水产动物机体健康水平和免疫力。本文主要论述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主要的发酵菌种、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以便为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酵饲料 发酵菌种 水产养殖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西泮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含量变化及累积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 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g-1)和5.30倍(7.763μg·kg-1),富集系数介于9.79~18.80;B、D组蜈蚣草中DZP浓度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第216小时。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的DZP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明显缩短高浓度DZP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在低浓度DZP水体中添加蜈蚣草可抑制底泥对DZP的富集。

关键词: 地西泮 模拟养殖环境 累计特征 半衰期 富集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mstn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筛选,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及SNP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个SNPs位点,均为颠换型突变;外显子区3个(Exonl 1:G2063A; Exonl 3:C3883T, C4009A),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3个(Intron 1:A2444T; Intron 2:T3816C, A3832C);3’端非编码区1个(3’UTR:C4564A)。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与牙鲆体质量、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中A3832C位点AA基因型和C4564A位点A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优势,A3832C位点CC和C4564A位点AA、C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劣势,其他5个SNPs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将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在牙鲆生长快速群体(F:60尾)和生长缓慢群体(S:60尾)中验证,验证结果与多重比对结果一致,表明2个SNPs位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研究筛选出了牙鲆mstn基因中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A3832C和C4564A两个标记位点,为牙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牙鲆 肌肉生长抑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靖海湾松江鲈鱼保护区生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海洋湖沼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靖海湾松江鲈鱼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掌握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2017、2019和2020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的相关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调查海域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对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和2019年表层海水水质处于轻污染,2020年水质状况为允许,其值范围为0.80~1.7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OD、DIN、Cu、Cd和Zn具有较高载荷(>0.9),为影响靖海湾保护区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该保护区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8~12.59,均为严重污染;在富营养化水平上,2017年靖海湾水域营养水平属于富营养状态,2019和2020年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因此未来应积极改善靖海湾保护区有机污染以及富营养化情况,同时关注对重金属的监测,积极采取防控措施。

关键词: 靖海湾 综合质量分析 富营养化 主成分分析 重金属污染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AD-seq的大口黑鲈选育群体快长SNP挖掘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性状是衡量品质与产量的重要标准,开发快长SNP标记与挖掘优势基因型及生长主效基因,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其生长发育遗传机制,为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系奠定基础。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RAD-seq),在大口黑鲈美国北方亚种F0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体重极大前1%和极小后1%)中,筛选了与生长性状存在潜在关联的SNP位点,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zedlinear model, GLM)将SNP位点基因型与230尾F0个体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进行相关性分析,此外通过基因注释信息预测生长候选基因,并结合优势基因型加性效应分析优势基因型聚合效果。在大口黑鲈23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196486个高质量SNPs,基于种群特异基因型频率阈值0.7,初步筛选出100个与生长性状潜在相关的SNP位点。关联性分析显示,有12个SNP标记存在显著关联,包括5个标记与体重显著关联, 10个与体长显著关联, 4个与体高显著关联, 5个与体厚显著关联。其中标记SNP19140160、SNP24406191、SNP3355498和SNP9244620分别定位至生长候选基因fam174b、diaph2、kiaa1549lb和ppip5k1b上。富集6~10个优势基因型的群体较富集0~5个优势基因型的群体在平均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上分别提高了32.07%、9.63%、9.96%和10.58%。本研究所鉴定的12个快长SNP标记和4个生长候选基因可助力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改良。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简化基因组测序 SNP 生长性状 优势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放血方法对鳙鱼鱼肉品质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放血方法对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放血效果及鱼肉品质的影响,采用了敲头致晕(对照组)、切鳃、断脊和切尾4种操作方式对鳙鱼进行放血处理,以操作时间、色泽、血红蛋白(Hb)含量、肌红蛋白(Mb)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含量等指标评价放血效果;在4℃贮藏条件下,以硫代巴比妥酸(TBA)、挥发性盐基氮(TVB-N)、pH和离心损失率等指标评价鱼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其他放血方法相比,切尾放血操作更简便,亮度(L)和白度值显著提高,且Hb和Mb含量低;断脊与切尾放血可延缓TBA与离心损失率增长速度;不同放血方法对鱼肉TVB-N无太大影响;与其他试验组相比,断脊放血与切尾放血的鱼肉pH较高。研究表明,依据放血效果及鱼肉品质指标,切尾放血处理的鳙鱼获得了更好的放血效果,鱼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可为未来鳙鱼的机械放血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鳙鱼 放血方法 放血效果 鱼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