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运黑系列黑小麦营养品质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小麦是一种珍贵的黑籽粒小麦品种。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利用黑小麦资源、开发黑小麦产品,本研究以白粒小麦品种良星99为对照、以4个运黑系列黑小麦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面筋特性及氨基酸、酚酸、花青素含量等品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黑小麦品系营养品质各异,其中,运黑164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29.4%、28.9%;运黑163的锌含量较对照分别增长150.6%;运黑14207的硒、铁含量最高,比对照分别高524.4%、15.5%,其他黑小麦品系的铁含量显著均低于对照。综合分析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面筋特性,运黑161蛋白质品质最好,运黑163、运黑164次之,运黑14207蛋白质品质较低。供试黑小麦品系的总酚酸、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对照,且紫色黑小麦花青素含量高于蓝色黑小麦。综上所述,运黑系列黑小麦营养品质优于对照;运黑14207适合开发黑小麦啤酒、饼干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功能性食品;运黑161适合开发馒头、面条等传统食品;运黑163、运黑164适合配粉使用。


‘嘎拉’苹果小孢子来源纯合基因型植株叶片再生体系研究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嘎拉’苹果小孢子来源纯合基因型植株高效再生体系,探索一个简单有效的苹果纯合基因型株系叶片外植体诱导再生不定芽的方法。【方法】以‘嘎拉’苹果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纯合基因型株系离体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再生培养,检测‘嘎拉’各纯合基因型株系的不定芽再生能力;通过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叶片预处理和培养方式,建立苹果纯合基因型植株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苹果纯合基因型株系中双单倍体株系DH2-10的再生率最高,四倍体纯系DH2-15次之,单倍体株系DH2-3再生率较低,三倍体纯系DH2-40在培养中难以再生。不同基因型适宜的激素质量浓度不同,相较于双单倍体株系,四倍体纯系DH2-15在较高细胞分裂素水平再生率较好。再生培养过程中,整叶带伤口的外植体预处理方式优于叶片切块接种的方式,接种苗龄40 d左右的叶片有更好的再生率。【结论】建立了苹果纯合基因型高频高效离体再生体系:双单倍体株系DH2-10在最适再生培养基MS+0.5 mg·L~(-1)IBA+5 mg·L~(-1)6-BA上培养,再生周期为23~35 d,再生系数为7.27,再生率达100%。四倍体纯合基因型株系DH2-15适宜在MS+0.5 mg·L~(-1)IBA+6 mg·L~(-1)6-BA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再生率为93.33%。建立的再生体系可用于纯合基因型株系的快速增殖和遗传转化。


不同施肥处理对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调控土壤根际环境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粱已被广泛用作饲料且耐瘠薄性较强,探明根际微生物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高粱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高粱/玉米轮作的长期定位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人工温室的盆栽试验,采用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了NPK、PK、NK、NP、CK(无肥处理) 5种长期不同施肥条件对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的结果一致,PK处理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提高了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糖类和聚合物的利用,降低了对双亲化合物的利用,其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 NK和NP处理对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NK处理降低了培养后期根际微生物代谢活性; CK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其他处理,均匀度指数高于其他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大田试验中,NPK和NP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类型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盆栽试验中施氮处理NPK、NK和NP利用碳源能力和类型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高粱根际微生物对氮、磷、钾胁迫的响应不同,氮胁迫时,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可能是高粱耐氮的原因。


籽粒苋PEPC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是C_4光合途径的关键酶之一。为了解籽粒苋PEPC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特性,运用CHIP、CUSP、CodonW和SPSS软件分析籽粒苋PEPC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并分别与其他24种物种PEPC以及模式生物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籽粒苋PEPC基因偏好使用A/T结尾的密码子,26种偏好密码子(RSCU>1)中偏好性较强的有GCT、CTC和GTG (RSCU较强)。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相比,密码子选择偏性存在差异。进化树分析表明,基于PEPC基因编码序列聚类结果比密码子使用偏性分类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密码子使用频率比较结果发现,酵母真核表达系统更适用于籽粒苋PEPC基因异源表达实验,而籽粒苋PEPC基因与模式植物基因组之间密码子使用偏性差异较小,尤其番茄可能为该基因转基因研究最为理想的受体。本研究为籽粒苋PEPC基因在作物高光效基因工程中选择最佳的外源表达系统以及提高其表达水平提供了前期的研究基础。


不同诱虫带对苹果树干越冬害虫的诱集效果和应用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材料诱虫带对苹果园树干越冬害虫的诱集效果及适宜的绑扎时间、绑扎部位,本研究采用瓦楞纸、聚乙烯珍珠棉、布条等3种诱虫带进行了苹果树干越冬害虫的诱集试验。结果表明,3种诱虫带在苹果树干上共诱集到5目9科的越冬害虫,主要类群为蛾类、螨类、蝽类、象甲、叶蝉等。瓦楞纸诱虫带诱集鳞翅目蛾类幼虫和山楂叶螨的平均诱捕量分别为7.95和11.15头/株,显著高于聚乙烯珍珠棉和布条诱虫带;9月上旬绑扎的瓦楞纸诱虫带诱集数量最多,分别为8.25和12.25头/株;同时,距离苹果第一分枝处越近,诱集数量越多。在诱集茶翅蝽和大灰象甲方面,3种诱虫带之间以及不同绑扎时间和绑扎部位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因此苹果树干越冬害虫可通过绑扎瓦楞纸诱虫带诱集,绑扎适期为9月上旬,且距离苹果第一分枝越近诱集效果越好。


梨小食心虫触角感受器雌雄二型的超微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对成虫离体触角外部形态进行观察,以Onagbola和Fadamiro(2008)为分类标准,对梨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重新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细分为38-45个亚节。雌、雄蛾共有8种触角感受器,分别为无孔栓锥形感受器、无孔B9hm's鬃毛、单孔刺形感受器、多孔毛形感受器、多孔锥形感受器、多孔腔锥形感受器、多孔耳形感受器和芽孢形感受器(只在雌蛾触角上观察到)。感受器在类型、形态和数量上存在雌雄二型现象。耳形感受器数量在雌雄间差异显著,雌雄蛾刺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长度差异显著,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胁迫抑制作物种子萌发,成为盐渍化土壤中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究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相关机理,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了外源生长调节物质(γ-氨基丁酸GABA、赤霉素GA_3、激动素KT、水杨酸SA)对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和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盐胁迫加剧,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吸水速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先增后降,且均在70 mmol/L盐胁迫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Na~+含量逐渐升高。(2)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可有效缓解盐胁迫,显著提高玉米种子的吸水萌发率、保护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K~+、Ca~(2+)、Mg~(2+)离子的含量,降低Na~+和MDA的含量。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可提高玉米的耐盐能力,其中GA_3和GABA对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最佳。
关键词: 玉米 盐胁迫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 种子萌发 缓解效应


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荞麦中D-手性肌醇含量的方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荞麦中D-手性肌醇(D-CI)含量的方法,对衍生化试剂及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精密性及加标回收率进行了考察。得到衍生化条件为:苯甲酰氯0.2 m L,吡啶0.6 m L,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色谱条件为: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和超纯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30℃,UV检测波长230 nm。结果表明,荞麦中的D-CI获得了很好的分离,D-CI在0.004~0.04 mg/m L内线性相关性好,R~2为0.999,加标回收率为98.40%~100.67%,所建立的方法稳定、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荞麦中D-CI含量定量分析。


覆膜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晋红小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覆膜和裸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株高、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种植显著提高红小豆的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且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而覆膜种植的小豆株高无显著差异,裸地种植的小豆株高到中后期具有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在丰水气候年型下,在山西北部使得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覆膜和裸地种植的密度分别为20.0万株/hm~2和13.3万株/hm~2。


小米脂氧合酶活性与储藏稳定性关系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米中脂氧合酶(LOX)活性和储藏稳定性的关系,初步探索小米褪色机制,以褪色快的小米品种(‘谷丰2号’、‘公谷63号’)、褪色慢的小米品种(‘大青秸’、‘红苗牛头沟’)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并测定人工老化处理前后小米的脂氧合酶活性、米色、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同时,利用HPLC对小米类胡萝卜素提取液进行分析,比较4个小米品种中叶黄素、玉米黄质及β-胡萝卜素的变化差异,分析小米脂氧合酶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老化处理后,4个小米品种的LOX活性、米色b*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下降,MDA含量升高。‘大青秸’、‘红苗牛头沟’小米与‘谷丰2号’、‘公谷63号’小米相比,其米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和MDA含量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较好。HPLC分析表明,老化处理前后4个小米品种叶黄素、玉米黄质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化处理前后LOX活性与β-胡萝卜素含量呈负相关,表明LOX可能与β-胡萝卜素发生偶联,进而导致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为耐储藏小米的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