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和土壤中呋虫胺残留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
《分析测试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稻草3种基质)和土壤中残留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ESI MS/MS)检测方法。各基质经乙腈提取,PSA柱净化后,以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正离子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在不同加标水平下,对呋虫胺在4种不同基质中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73.8%~97.2%,RSD为3.1%~9.9%;在稻壳中的回收率为77.6%~80.3%,RSD为2.5%~5.8%;在稻草中的回收率为76.0%~94.0%,RSD为4.8%~8.8%;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3.6%~93.3%,RSD为4.6%~6.4%。该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的特点,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关键词: 呋虫胺 水稻 土壤 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磷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磷素用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效应。以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P1),6个施磷量水平:不施磷对照(P_2O_5)0 kg/hm~2(P2)、施磷(P_2O_5)37.5 kg/hm~2(P3)、施磷(P_2O_5)75 kg/hm~2(P4)、施磷(P_2O_5)112.5 kg/hm~2(P5)、施磷(P_2O_5)150 kg/hm~2(P6)、施磷(P_2O_5)300 kg/hm~2(P7),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内定期取样,测定甘薯地上茎叶和地下块根干物积累量和养分含量,分析各生育期磷素用量对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效应,明确不同施磷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1适量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干物质积累量,生育前期(<60 d)和后期(>120 d)是磷肥影响甘薯干物质积累增加的关键时期,过量施磷不利于提高块根干物质含量;处理P5(112.5 kg/hm~2)在生长后期保持了较高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阶段累积率是其获得最终高产的关键条件。2不同施磷量对甘薯茎叶和块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适量施磷可以促进甘薯茎叶对氮、磷素吸收和块根对钾素的吸收利用;过量施磷不利于提高甘薯块根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当施磷量为112.5 kg/hm~2,甘薯表现出较高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从而获得了较高经济产量,而当施磷量超过112.5 kg/hm~2时,甘薯块根钾素累积吸收量反而下降。3施磷水平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影响很大,磷肥用量为112.5 kg/hm~2时,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合理适量施磷可以促进植株对磷素的合理吸收与分配利用,过量施磷不是提高甘薯磷素吸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因此,磷素用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适量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干物质积累量,可以促进甘薯茎叶对氮、磷素吸收和块根对钾素的吸收利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112.5 kg/hm~2甘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优磷肥运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腐殖酸对栽培基质性状和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添加外源腐殖酸对基于发酵床垫料蔬菜栽培基质的腐殖酸及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和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5种水平(0 mg/kg、0.5 mg/kg、1.0 mg/kg、1.5 mg/kg、2.0 mg/kg)外源腐殖酸对辣椒栽培基质在定植期、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腐殖酸含量和理化性状的变化以及对辣椒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外源腐殖酸添加量处理在定植期、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能显著提高基质腐殖酸含量,并随外源腐殖酸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外源腐殖酸添加量处理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基质p H值有所增加,而在定植期、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基质电导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基质的有机质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在4个生育期基质的全氮、全磷、钾含量随外源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而基质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有所降低。添加外源腐殖酸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辣椒植株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的植株鲜质量、干质量、株高、根长和茎粗,其中添加量为2.0 mg/kg和1.5 mg/kg时增加效果较为显著,并提高开花结果期和成熟期辣椒SPAD值,提高光合能力,而且随外源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辣椒单株产量显著增加。说明,添加外源腐殖酸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增加基质中腐殖酸含量,提高基质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促进辣椒生长发育和提高单株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床垫料翻耙结合网床养殖改善鸭舍空气质量与鸭生产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规模化肉鸭生产中粪污影响鸭健康和污染环境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发酵床结合网床架养新技术及其配套的可移动式网床下发酵床垫料翻耙系统,并研究了该模式在控制舍内气载微生物数量和提高鸭生产性能中的优势。结果显示:1)可移动式发酵床垫料翻耙系统实现不同发酵床体共用一台翻耙机。2)与发酵床平养相比,鸭26日龄之前未翻耙垫料时,发酵床网养舍内需氧菌总数(1.531×105 CFU/m3)和大肠杆菌数量(1.298×104 CFU/m3)显著升高(P<0.05);鸭27~34日龄时每4 d翻耙垫料,发酵床网养舍内需氧菌总数(2.304×105 CFU/m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1.353×105 CFU/m3)显著降低(P<0.05);鸭35~39日龄时每天翻耙垫料,发酵床网养舍内需氧菌总数(1.255×105 CFU/m3)和"沙门+志贺"氏菌数量(14.13 CFU/m3)显著降低(P<0.05)。3)在发酵床平养舍内,与每4 d翻耙1次垫料相比,每天翻耙1次垫料舍内需氧菌总数(2.688×105 CFU/m3)、大肠杆菌(2.038×104 CFU/m3)、金黄色葡萄球菌(8.90×104 CFU/m3)和"沙门+志贺"氏菌(47.11 CFU/m3)数量显著(P<0.05)降低,而在发酵床网养舍内,每天翻耙1次垫料舍内需氧菌总数(1.255×105 CFU/m3)和"沙门+志贺"氏菌(14.13 CFU/m3)数量显著降低(P<0.05)。4)与发酵床平养相比,发酵床网养增加鸭体质量(P<0.05),降低死亡率和上市淘汰率(P<0.05)。结果表明研发的肉鸭养殖新模式能更好地减少舍内空气中病原菌浓度,改善鸭舍内空气环境,提高鸭生产性能。该研究为发酵床结合网床架养新模式在规模企业中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动物 细菌 生长 肉鸭 发酵床结合网床架养 翻耙机 气载需氧菌总数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呈色机制不同的桃叶片花色素苷积累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季节性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叶桃叶片夏季呈现高温"返青"现象,而早熟桃夏季果实采收后叶片逐渐变红,2种桃叶片呈色规律相反。测定其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特性,分析与叶片呈色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红叶桃品种‘筑波5号’和‘洛格红叶’、早熟桃品种‘早美’和‘春蕾’以及绿叶桃品种‘京蜜’为试材,分别在春、夏、秋3个季节测定其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叶片色差以及与叶片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CHS、CHI、F3H、F3'H、DFR、LDOX、UFGT)和调节基因(MYB10、b HLH3、WD40、MYBPA1、MYB15、MYB16、MYB111、MYB123)的时空表达。[结果]2个红叶桃品种花色素苷含量在夏季下降,秋季回升;2个早熟桃品种夏季叶片逐渐变红,花色素苷含量一直增加;而绿叶桃叶片一直处于绿色,花色素苷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结构基因中CHS、CHI、F3'H、DFR、LDOX、UFGT和调节基因中MYB10、MYBPA1、MYB16、MYB111、WD40、b HLH3的表达水平与桃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而MYB15和MYB12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桃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呈负相关。[结论]6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表达水平与红叶桃、早熟桃花色素苷积累关系密切,表明其在调控桃叶片着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进江苏省设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焦点问题。根据供给侧改革理念,针对当前江苏省设施农业生产供给现状,从生产规划、设施与装备、经营主体、产品流通等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设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基本思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方法、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某进口原种猪场仔猪猪瘟首免日龄的确定与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适合于猪场实际需要的仔猪猪瘟首免日龄,利用IDEXX公司的试剂盒,对安徽省某进口原种猪场第1批产仔母猪所产的6窝仔猪进行猪瘟抗体消退规律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仔猪45日龄时的猪瘟水平符合IDEXX公司推荐的"在仔猪猪瘟抗体阳性率降至50%~60%、阻断率平均值降至40%~50%时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首免,在首免后4周进行二免"的仔猪猪瘟免疫方案中的猪瘟首免的条件,遂按上述方案对此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此批仔猪105日龄时的猪瘟抗体阳性率为93.8%,阻断率平均值为73%,抗体离散度为15.1%;同时,该猪场育种中心的记录显示:此批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全程育成率为97.1%,100 kg体质量时的日龄为143~157 d,2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表明本次确定的仔猪猪瘟首免日龄是科学的,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试验为国内进口种猪场仔猪猪瘟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模式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信息管理中存在着分散建设、重复投入、管理不统一、关联性差等问题,结合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特点,从农业科研机构的用户需求入手,分析了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必要性。从标准机制层、数据管理层、系统平台层、用户体验层4层平台描绘分析了农业科研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框架结构。从组织领导、数据管理、技术支撑、分工协作、考核评价等5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能够促使机构知识库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基质中铜残留对蔬菜生长和食用安全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将修复养殖水体中收获的水葫芦堆置发酵后作为基质材料是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但由于养殖废水中普遍存在重金属如Cu的污染问题,因此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重金属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和食用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质中w(Cu)在0~600 mg·kg-1范围内对萝卜和空心菜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其可食部分未超出GB15199—1994《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中Cu含量的安全限量标准(10.0 mg·kg-1);但基质中w(Cu)>600 mg·kg-1时,空心菜根系中w(Cu)偏高(15 mg·kg-1左右)。空心菜可食部分w(Cu)(0.5~4 mg·kg-1)显著高于块根类的萝卜(0.2~1.6 mg·kg-1);2种蔬菜体内Cu含量与基质中可交换态Cu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同条件下,种植块根类萝卜的安全性比须根类空心菜要高。在评估基质中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风险时,不仅需要考虑基质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性,还要考虑蔬菜种类及其生物学吸收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