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莓穴盘苗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穴盘草莓的长苗、大苗株特点和弓背向外的特殊移栽要求,使其自动化移栽存在困难。首先进行了草莓苗坨的单指刺入力和拔苗阻力试验,进而提出并开展了有约束苗坨的双指夹拔破坏试验。试验发现双针取苗指的苗坨刺入阻力与刺入速度、深度、含水率相关,50 mm和100 mm深度的最大刺入阻力分别可达21.47 N和57.09 N。双指的夹茎拔苗阻力可达9.64 N,而当取苗针滑移量为20 mm和40 mm时约束夹拔力分别可达10.85 N和42.5 N,但过大滑移量对精准可靠移栽极为不利。根据草莓穴盘苗的物理特性、苗坨的力学特性,设计了带双爪可同步换向变距的四针式移栽末端执行器。以有效缩减取苗爪宽度和摆动传动角为双重目标进行了多连杆定角斜插式双指四针取苗爪的非线性规划,得到了优化的机构参数。换向变距装置通过微型行程开关与微型电磁吸盘配合,实现了双取苗爪的快速同步换向变距和可靠定位。验证试验表明,在加速度不大于0.20 mm/s2时取出率和取苗成功率分别在93%和90%以上,加速度过大则可能造成取苗针滑脱和苗坨下部断裂,换向变距装置有效解决了弓背朝外问题和相邻两列同时移栽的间距调整问题,栽苗试验中放苗顺利且直立度和深度均达到移栽要求,且移栽后10 d草莓苗完全成活,该末端执行器可满足草莓穴盘苗的移栽作业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高油甘蓝型油菜宁油22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宁油22是从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2号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油菜新品种,属甘蓝型油菜中熟品种类型。株高162.20 cm,一次分枝9.22个,二次分枝8.46个。结角密,单株有效角果数424个,角果中长。每角种子数20.02粒,千粒质量3.72 g。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20.91μmol/g,含油量45.17%。全生育期244.2 d,比对照早熟0.5 d。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产量2 896.43 kg/hm2,比对照增产3.8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宁油22比对照增产13.03%。菌核病抗性中等,抗倒性强,抗寒性中等,适合机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_4饲草在凋萎处理中饲用品质及青贮品质的变化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象草、高丹草和玉米在江苏南京进行试验,研究3种C4饲草在不同凋萎时间处理中饲用品质和青贮品质的变化,旨在明确C4饲草在凋萎处理中饲用成分和青贮品质的变化规律,并选择出适宜3种饲草青贮的凋萎时间。试验设置了凋萎0(CK),1.5,3.0,4.5,6.0和7.5h共6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等饲用品质性状,以及pH、乳酸(LA)和氨态氮(NH3-N)含量等青贮发酵品质性状。结果表明,3种C4饲草的原料干物质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均持续上升,其中高丹草和玉米水分含量下降显著(P<0.05),而象草凋萎7.5h后水分含量仍高达75.73%,水分散失较慢;3种C4饲草原料的NSC含量均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但其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淀粉含量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WSC呈现倒"V"型变化,即在凋萎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含量则持续下降;不同饲草凋萎青贮品质最佳的凋萎时间不同,象草是凋萎7.5h、玉米是凋萎3.0h、高丹草是凋萎1.5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豆主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分析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10年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5个省份2 039个大豆农户的面板数据,运用Tobit模型对豆农的种植结构调整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豆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农户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的豆农对大豆相对价格的调整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豆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局部地区具有集聚性,大豆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的农户进行结构调整的难度更大,受大豆进口冲击的影响越大,耕地规模经营能够有效促进结构调整。今后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将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在国内主产区尤其是集中度较高产区进行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做好替代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储备,掌握好农产品进口与结构调整的节奏,同时在主产区要创造更适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生态治理,具有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点.然而,在外源和内源污染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夏季蓝藻水华仍然会频繁暴发.系统研究水生植物对藻华聚集后形成的逆境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可为减轻藻华聚集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发挥重要作用.以水葫芦为代表,采用模拟实验,研究在高温阶段(水温>25℃)、水华聚集下对水葫芦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揭示蓝藻水华聚集后引起的浅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理.结果表明,藻华聚集会很快消耗掉水生植物根区内的溶解氧,水体呈现缺氧状态(溶解氧<0.2 mg/L);植物根区内氧化还原电位值出现明显下降,实验进行1 d后低于-100 m V,实验结束时达-199.9 m V,水体呈现强还原环境.植物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呈现快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至实验结束时添加120 g/L的处理组中其含量分别为2.17μmol/g(FW)、266.497 U/g、1988.60 U/(g·min),而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至实验结束时其含量为6.09 U/(g·min);根系中MDA、POD至实验结束时其含量分别为0.57μmol/g(FW)、525.161 U/(g·min),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SOD、CAT含量在实验结束时高达221.71 U/g、35.10 U/(g·min),表现为快速增加的趋势.水葫芦关键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表明藻华长期聚集、腐解带来的水体缺氧等不良条件对植物产生了环境胁迫作用,较长时间影响(>5 d)下对植物产生了严重的伤害作用;同时也表明藻华严重聚集及藻细胞腐解产生的环境胁迫是漂浮植物水葫芦无法生长乃至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的工程实践中,要避免蓝藻的严重堆积,以减轻藻华暴发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和充分发挥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馒头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营养强化剂叶黄素酯的稳定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营养强化剂叶黄素酯在馒头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叶黄素酯水溶性微囊粉添加于馒头中,分析馒头和面、压延、发酵、蒸制和储藏过程中总叶黄素酯、总叶黄素及其异构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和面、压延和发酵对叶黄素酯的降解影响不显著,蒸制引起馒头中叶黄素酯含量下降明显;馒头加工过程对皂化测得的总叶黄素和全反式叶黄素保留率较高。叶黄素酯强化馒头在整个加工和储藏过程都伴随着叶黄素异构体的生成和含量变化,和面过程中生成了少量的13-顺式和13'-顺式叶黄素,压延、发酵过程13-顺式和13'-顺式叶黄素含量继续增加,蒸制引起13-顺式、13'-顺式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以及9-顺式叶黄素的生成。储藏过程中馒头中的叶黄素酯、皂化测得的总叶黄素和全反式叶黄素含量,及叶黄素顺式异构体含量均略有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腌制方式对风干鳊鱼理化指标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腌制方式对风干鳊鱼理化指标的影响,以鳊鱼为原料,分别研究干腌、湿腌、混合腌制三种腌制方式对风干鳊鱼加工过程中鱼肉的含盐量、含水量、TBA、p H、硬度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腌制方式鳊鱼鱼肉的含水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干腌含水量下降速率最快;含盐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腌制结束后各种腌制方式的含盐量差异显著(p<0.05),干腌含盐量升高的速率大于其他两种腌制方式,其最终含盐量为7.80%;TBA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腌制结束后,干腌TBA显著高于湿腌和混合腌制(p<0.05),其最终TBA值达到5.64 mg/kg;硬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p H在加工过程中变化不大;三种腌制方式干腌的感官评分最高,其次是混合腌制、湿腌,三种腌制方式的感官评分分别是91.29、86.24、84.50。综合比较干腌腌制的风干鳊鱼在腌制速度和产品风味方面优于湿腌和混合腌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p53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复制及gga-miR-2127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肿瘤抑制蛋白p53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但对IBDV复制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以IBDV为模式病毒,采用体外感染模式,在IBDV感染的DF-1细胞中,p53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均显著升高。p53过表达可以抑制IBDV的复制,并激活鸡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IPS-1、IRF3、PKR、OAS、Mx)的表达水平上调;抑制p53的表达则得到相反的结果;表明p53可以激活鸡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发挥抗IBDV感染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发现,gga-miR-2127可以作用于p53 mRNA的3'UTR;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gga-miR-2127可以使p53的蛋白水平表达降低,但mRNA水平没有变化;gga-miR-2127过表达可以使鸡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表达降低,IBDV复制水平升高。本研究表明:gga-miR-2127可以作用于p53 mRNA的3'UTR调控p53的表达从而影响其下游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的表达来发挥抗IBDV感染的作用。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p53 miRNA gga-miR-2127 天然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